◎ 章國榮

東臺是里下河地區繁華城市,也是范公堤沿線核心的地段,自古以產鹽出名,境內水網縱橫交錯,是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被譽為“黃海明珠”。東臺歷史悠久,據考證東臺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悠久的歷史,孕育出光輝燦爛的文化,特別是其民俗文化更是有著其獨特的一面。正月十五是春節過后的第一個節日,俗稱“元宵節”,東臺人對這個節日十分重視,其民俗活動也比較多,有些民俗活動自古以來一直沿襲,而有些民俗活動已經瀕臨絕跡,下面就講述一些比較有特點的民俗活動。
在東臺元宵節這天,都有“炸麻串”的習俗。“炸麻串”又叫“放哨火”,相傳源于明代抗倭。明代中葉以后,被稱為“倭寇”的日本海商、海盜,經常到我國沿海武裝搶掠,東臺屬易遭倭患的災區。為了防備倭寇,人們用柴草扎成火把,里面放入小爆竹,待發現敵情,立即點燃草把,草把通紅,并發出噼噼啪啪的炸響聲,以引起人們的警覺,大家輪流放哨,把這種草把,稱之為“哨火”。有一年正月十五,倭寇馬隊突襲,有鄉民得知立即舉起火把示警,大家接警后紛紛從四面八方趕來迎戰,繁星一般的火把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嚇得倭寇馬匹受驚,四處亂竄,把倭寇從馬上重重摔下,大家奮勇追擊,殺死不少倭寇。為了紀念這一勝利,就形成了正月十五“放哨火”的習俗,因為“放哨火”里的爆竹炸響引起馬兒受驚亂竄,人們又稱為“炸馬竄”,久而久之就因諧音形成“炸麻串”的說法。由于“炸麻串”都在田間等空曠處舉行,又因為其在新年之初舉行,這一習俗又被人們應用到對農田的豐收期盼之中,每到這一天的晚上,人們就會點燃手中的麻串,在自家的田埂上邊舞動邊唱著祖祖輩輩傳下的歌謠,田間一束束舞動著的精靈,點燃著人們對豐收的期望。
“麻串”把子一般用“草荒田”的紅柴草的秸稈做主材料,因這種柴草粗硬,耐火,經得起燃燒。外加糯稻草做箍扎成,一般扎成12節,閏年加一節,扎成13節,在每道草把節里分別插上一顆小爆竹,每燃完一節,就響起一顆小爆竹,增加熱鬧、歡樂的節日氛圍。
炸麻串的時間是在元宵節的傍晚,正是金鳥(太陽)西墜、玉兔(月亮)東升之際,人們從家里點上“麻串”把子,然后喊兩聲“正月半,炸麻串”,將“麻串”把子舞幾下,然后加快腳步,向田里走去。到了自家的田埂上放開喉嚨唱起了:“正月半,炸麻串。拾個穗頭稱斤半,爹爹稱給奶奶看,奶奶稱給爹爹看,兩人嘴咧得像個大洋(瓷)盤。”“正月半,炸麻串。人家的菜,洋錢大,我家的菜,盤籃大;人家的菜,生了癩,我家的菜,上街賣!”“正月半,炸麻串。人家的菜,挑一行,不夠老娘嘗一嘗;我家的菜,挑一棵,全家吃得暖和和”等許多民謠。
這天傍晚的四周田野里,到處是飛舞的火把,“正月半,炸麻串……”的吶喊此起彼落,蔚為壯觀。田邊照完了,然后再到自家的場頭,圍繞著場頭轉一圈,又圍著宅地轉一圈,最后在麻串就快點燃完的時候,立即把剩下的麻串把子放在天井里,對著菩薩的地方放。據老人說炸過麻串的田塊不生害蟲,剩下的麻串把子烤米團吃,團被烤黃了,吃起來香味四溢的,相傳吃了“麻串”把子烤過的團或饅頭腰不疼。人們炸麻串的時候都要看火勢,看火色,火勢熊熊表示年景興旺,五谷豐登;火色泛白表示今年是水年辰,泛紅表示為旱年辰,其實,炸麻串還是對農田有益的,因為炸麻串可以燒掉一些田邊的枯草,這些田邊的枯草是害蟲的越冬棲息處,將它燒掉,既能減少蟲害,又能肥田,民間至今流傳這樣的農諺:“要想來年蟲子少,冬天去掉田邊草。”炸麻串正好在田邊一路轉下來將田邊的枯草燃盡,農民們自然樂于這一活動,放眼四野,那上下翻騰的火把,那酣暢淋漓的吶喊,盡顯了古代“刀耕火種,治蟲肥田”的遺風,讓人感受到一種雄渾、粗獷的鄉野氣勢。
在東臺元宵節期間有“上燈圓子落燈面”一說,正月十三為上燈,正月十八為落燈,意即正月十三要吃圓子,而正月十八落燈吃面條。
關于這樣的食俗,東臺的老人們的解釋是,吃元宵象征“圓圓滿滿”,吃面條象征“順順暢暢”。這里的“圓子”,也就是“湯圓”。東臺人把實心的小糯米圓子叫“天竺果”,把有餡心的糯米圓子叫“湯圓”。《真州竹枝詞引》中說:“元宵者,搓糯米粉,包桂花鹵于中而為團,所以像月圓也。”煮熟的湯圓浮在湯中玉白圓潤,宛如一輪明月,東臺人就連做湯圓的糯米粉也叫做“月粉”,可見東臺人很早時候就把湯圓比作月亮,寓意著團團圓圓。正月十三吃湯圓也就是期盼著元宵節到來之際,一家人能團團圓圓,和和美美。
而吃面條是在正月十八落燈的晚上,《真州竹枝詞引》也云:“十八日落燈,人家啖面,俗謂上燈圓子落燈面。亦家自為宴,以志慶。十九日拜藏影像,洗除歡樂,歡樂俗名掛樂,諺曰:家家撕掛樂,人人尋下落。士人則攻書,工人則返肆,而年事以畢。”這一段話并沒有直接解釋為什么正月十八落燈要吃面條,但答案已經隱含其中:正月十八“年事以畢”,從今以后要“人人尋下落”,“士人則攻書,工人則返肆”,吃上一碗面條,是預祝人們在即將開始的生涯中,諸事都能像吃面條一樣“順順暢暢”。
吃湯圓也好,吃面條也罷,都是東臺人對元宵節過后日常生活的自我設計和自我安排。
在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天,東臺民間還有吃酒釀天竺果的說法。
為什么要有這一習俗呢?相傳宋代,江蘇東臺西溪盛行佛教,素有九廟十三寺七十二庵堂之說。寺廟里的出家人每次做佛事的時候,都要吃一種用糯米粉做的桂花小圓子,作為腰點,民間俗稱“天竺果”。北宋天圣四年(1026),范仲淹曾在這里主持修筑擋海大堤。時值隆冬,天寒地凍,民工們在海邊筑堤凍得渾身直抖,工程進度很慢,眼看元宵將到,工程難以結束,范公愁得夜不能寐,坐在燈下苦苦思索。駐地的一位老人家看到范公這樣為民操勞,于心不忍,特地熱了一壺家釀的糯米陳皮酒,炒了兩個菜,煮了一碗天竺果,給范公做夜宵。范公喝了幾口酒,突然大笑道:“有辦法了!”范公想到酒能取暖,但喝多了又會誤工,而釀酒用剩的酒糟,既不會醉人,又可取暖,將它和天竺果一起煮食,既當飽又能取暖豈不兩全其美。于是,范公命人找來酒糟和天竺果,煮了滿滿一大鍋,第二天大早,分給民工每人一碗,民工吃過這又燙又甜,酒香撲鼻的早點,渾身熱乎乎的,精神大振,工程進度加快,大堤很快就完工了。因為吃酒糟天竺果的這天正逢元宵節,東臺人為了不忘范仲淹對東臺人民的恩德,每到元宵節到來之際都要吃上一碗熱氣騰騰帶有深情寓意的酒糟天竺果。不過,酒糟天竺果已不再用酒糟,改用酒釀,并以果仁作餡,使其味更加香甜爽口。
元宵節吃酒釀天竺果,在其它地方很少能看到,它說明東臺人能從簡單的食品淵源中尋找出吉慶和感恩的含義,這也是東臺人的獨到之處。
漢明帝永平年間(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后,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流傳到寺廟之中。
東臺有江蘇歷史上最早的寺廟——漢廣福寺,據《西溪遺志》第五章載:“東廣福寺,在鎮東,相傳建自漢武時,名承福院。唐武德中重建,名永安寺。宋改圣壽寺。紹興間改今名。內有星居院十區,亦為潛軒院。西廣福寺,在鎮西,相傳建自漢章帝永和中,名奉孝寺。唐亁元間廢。后與東廣福寺同賜名永安寺。宋治平四年,同賜名圣壽寺。紹興間,更名曰西廣福寺。今則與東廣福寺合并稱廣福寺。俗稱寶塔寺。”又據清嘉慶《東臺縣志》第三十五卷《寺觀》載:“西廣福寺,在西溪鎮西。相傳建自漢章帝永和中,名奉孝寺。唐亁元間廢。后與東廣福寺同賜名永安寺。宋治平四年,同賜名圣壽寺,紹興間更今名。”由于佛教文化的盛行,東臺也就最早開始搞賞燈活動了。
東臺歷來就有元宵張燈觀賞的風俗,元宵節也稱“燈節”或“上元節”,“鬧元宵”是其高潮,過去花燈均為群眾自發,經費自籌。東臺街上的提燈游行辦得很具特色,曾馳名于泰州、揚州、南通、鹽城等市,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人來東臺觀燈,有龍燈、九獅圖、八駿馬、七巧燈、鑼鼓棚、河蚌精、蕩湖船、挑花擔、踩高蹺,以及古老的張荷花、八仙過海、舞龍燈等等。后來,燈會中又加入了打蓮湘、打腰鼓、吹拉彈唱樂隊。花燈游街既具有東臺本土風情又體現時代特色的節目,給群眾的春節文化娛樂生活營造了祥和、喜慶的氛圍。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如今,這一古老的民俗活動已經演變為連續舉辦了5年的“正月初二民俗踩街活動”,深受城鄉居民的歡迎。過去用于觀賞的燈會,主要集中在彩衣街、馬公橋一帶的商鋪,燈會的彩燈五光十色、形態各異,從大年后就熱鬧起來。上燈以后,大街小巷,滿城是提的、舉的、拖的、推的、跨的燈。以前孩子玩燈上街,可以到熟人家換蠟燭。現在有塑料的燈,用電池,能放音樂,隨著時代前進了。
正月十五的民俗是東臺民間生活的縮影,隨著時代的變革與進步,一些良風美俗得到了傳承和發揚,而一些舊風陋俗逐漸被摒棄。了解家鄉民俗,我們似乎聆聽到歷史的足音,觸摸到時光輾轉的痕跡。在喧囂、紛繁的現代生活中,這些民俗也能還原我們心靈深處溫馨、美好的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