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子云
舊時南京民間曾流傳有一句順口溜:“要做好衣裳,女金谷、男順昌。”說的就是南京兩家聲名卓著的老字號服裝商店——“金谷女子服裝店”和“李順昌西服店”。其中李順昌的男式服裝,以精工制作,款式時新,挺刮美觀,高雅瀟灑而馳譽當世。
“李順昌”的創業人叫李宗標,原籍浙江奉化。清光緒三十年(1904),他在上海開設了一間小服裝店,店名叫“李順昌”。提起這個店名的來歷,就要從李宗標父親李來義說開了。
李來義是浙江奉化人,青少年時即在蘇州東吳大學旁邊一家服裝店學徒,這家店主姓鄔,店里的招牌叫“鄔順昌”。鄔家是蘇州有名的裁縫,老兩口膝下無子,收養了一女。不久,李來義被店主招贅為婿,以承其業。后來兩位老人過世,李來義接管了該店,便將店名改為“李順昌”了。李來義有四子三女,長子李宗標,在上海一家日本服裝店學徒。1903年,當他17歲時,回蘇州結婚成了家。婚后他與母親商議,想回上海發展。次年,夫婦二人便在上海鐵馬路尋得一號門面,開設了一爿服裝小店,店名仍稱“李順昌”。但當時上海的大服裝店很多,李宗標因資金微薄,競爭無力,雖經營多年,仍不甚發達。1915年(有說1917年),李宗標看準了文化古城南京,這里學者、名流、達官顯貴云集。而且民國建立后,西服漸漸時興。而南京當時的西服店卻很少,李宗標認為西服行業在南京是很有發展的,毅然將上海店鋪賣掉,攜帶資金83元(銀元)來到南京。開始在湖北路(北老街)離鼓樓不遠處租了三間簡易平房,因陋就簡營業起來。這里靠近金陵大學,當時的金陵大學,教授和學生的服裝漸趨西化,他們便成了“李順昌”的主要營業對象。
李宗標頭腦靈活很會經營,裁剪、算料又十分內行,并且善于處人應事,對外廣為交友,漸漸地他結識了不少官員貴客,大大有利于業務的開展。他對內寬柔相濟,很能贏得工人的向心。在南京創業之初,資金十分短缺,他奔波于滬寧之間,艱苦經營。那時店里沒有呢絨存貨,他便利用上海店家的樣本,在南京兜生意,顧客訂下樣子后,便托請他結識的一位列車員朋友,照訂樣從上海把料子買來,制成衣服后交付顧客。這位列車員實際上擔負了“李順昌”的采購員的任務,因之節省了不少差旅運費。
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冠蓋云集,“李順昌”開始了黃金時代。隨著中山路的開拓,鼓樓一帶逐漸成為鬧市,以及附近達官貴人的紛紛興建寓所,新貴們對衣著的講究和需求,非常迫切,“李順昌”的業務益趨旺盛。李宗標通過了當時海軍部長陳紹寬司機的關系,承包了一大批海軍制服,獲利至厚,營業更是蒸蒸日上。李宗標一方面充實貨源,一方面不惜重金,從上海請來第一流的裁縫,擴大經營規模,與此同時,將店遷往繁華的中山路,并擴大到四號門面。此時“李順昌”西服店已是聲譽鵲起。隨著南京人口越來越多,常有達官貴人前來定制服裝,李宗標又雇傭善做西服的技工,在款式、用料、襯件、縫工上,下了一番功夫。李宗標規定,新師傅進場,首先做一件衣服,掛在墻上,經三天回潮,不褶不皺,才能留用定薪。對于顧客,在價格、返修、交貨的日期和服務態度方面,講求信譽,使他們滿意。
“李順昌”做一件衣服,規定要上九道鐵車(縫紉機),有些工序還必須手工縫制,半成品時要經過顧客試穿。每件做成的服裝,都要達到既挺且美不走樣,令同行不得不折服。說到底,“李順昌”做衣耗掉的工時比任何一家服裝店多。當時國家大典中文武百官的禮服,很多都是“李順昌”承包的。至于學生制服之類,忙不過來,李宗標便常常讓給上海一位師兄弟所開的“俞順昌”服裝店去做,當然最后必須由“李順昌”檢驗合格方可。然后是利潤各半。李宗標不花工本賺得了很多利潤,并且交結了一批單位主顧,拉開了業務網。這時的“李順昌”在南京服裝行業已算是首屈一指了。
1937年冬“李順昌”西遷,先到武漢,后到達重慶,通過熟人關系,李宗標很快在打鐵街找到一處門面房,由于日機“五·三”大轟炸,“李順昌”損失慘重。不久李宗標認識了上海大企業家劉鴻聲,劉為了其在重慶即開辦的毛紡廠打開銷路,擬對國民政府五院十部的大小官員,每人奉送一套西服和一件呢大衣,則委托李宗標包做上述服裝,呢料由毛紡廠供給。結果李宗標大賺了一筆。劉鴻聲也拉上了五院十部的關系,彼此實為互利,而“李順昌”的品牌在大后方也知名度大增。不久,李宗標又通過“勵志社”招待所的關系,由“勵志社”總干事黃仁霖牽頭,承制了蘇聯空軍的西服。當時還有美軍駐在昆明、成都、重慶、桂林各地,不下幾萬人。他們外出的西服便裝亦多在“李順昌”定制。那時各地“勵志社”招待所內,都有李宗標派去的裁縫師傅,“李順昌”因而獲利甚多,成了富商巨賈。
“李順昌”內遷重慶后不久,李宗標即和兒子李黌達共管服裝業務,李宗標專管店外活動,如進貨、向銀行調撥資金等等,李黌達不善交際,卻能埋頭業務,如跑街接洽,量衣訂貨,都能做得井井有條。有次蔣介石要做中山裝,通知“李順昌”去人量尺寸,李黌達親自去量,當然是小心翼翼,試衣時又專派技術最好的鄔某某師傅同去。蔣介石一句話也不說,一切統由他的副官處理。在重慶時,孔祥熙家兩位小姐也是“李順昌”的常年主顧??锥〗阋鲆路偸桥绍囍该骼铧Z達去量衣。有次李黌達外出,李家另派了一位師傅去,孔二小姐大發雷霆,把那位師傅轟出府門,幸好李黌達回來后立即登門道歉,才算無事。
1946年,李宗標率全體“李順昌”員工回到南京,新址在中山北路口,正在繁華中心新街口范圍之內,雄風猶昔,盛況不減。當時大批從內地還京的軍政大員和社會名流,多來“李順昌”定做服裝。店里又增設了女式西服制作業務,一時生意鼎盛。
1949年,“李順昌”服裝店順應市場變化,保持傳統特色。公私合營后隸屬紡織品公司。改革開放后,李順昌整修了門面,擴大時裝經營,突出擅于加工制作中、高檔西服的優勢,又推出國外款式的燕尾服、司摩根禮服、彎刀領婚禮服等。多次承接出國人員、藝術團體以及外賓們定制服裝。此外,還與沿海地區先進同行聯營,不斷翻新款式,增添流行花色,使老字號的服裝商店穩立于競爭激烈的服裝市場上。

孔令儀(左)和李順昌也有一段故事
“李順昌”服務對象主要是高官顯貴和一部分外僑。李宗標對上門的顧客,總是殷勤接待,對一些達官顯貴,還常登門拜訪。他擅長交際,用錢比較慷慨,對那些于生意有利的關鍵人物,經常饋禮贈衣。因此,有些官場人物便由顧客而變為朋友,常來常往,打牌酒宴,這就為“李順昌”打通了生意興隆的渠道。如當時的國民政府內政部長張厲生,有次來店做衣服,見李宗標小兒子因肺炎發燒,便立即寫了一張便條,將其送到德國留學的西醫處,打了兩針當時十分難買到的派力西林,孩子的病很快即好了。李宗標十分感激,買了一份厚禮,專程到張公館登門拜謝。從此兩家走得很近,后來李宗標的小兒子在臺灣結婚時,張厲生還送了一份厚禮。
到“李順昌”做衣服的,除達官顯貴以外,也有一般職員。李宗標的方針是對富有的主顧可多賺些,對一般的主顧,如衣架好(指身形),寧可少賺,也要熱情接待,爭取生意做成。因為衣架好的人穿起衣服挺美,大家知道是“李順昌”做的,這就為“李順昌”做了廣告。
顧客是衣食父母,李宗標要求店員必須對顧客有禮貌,絕不許有吵架的事情發生,對大戶如此,對小職員也要熱情接待。李宗標以身作則,每當顧客上門,他都是起身熱情迎接,顧客離開時,他總是鞠躬相送。
李宗標經常對家里人說,不要得罪工人,要籠絡感情,施以慷慨,取得他們的向心。他們干活加緊一點,我們賺得的利潤何止所施。所以“李順昌”的工資在同行中高得多,每逢過年,李家對主要的工人骨干,如裁剪師、門市的主要營業員,都要包三個月的工資送給他們。對其中個別人,暗地里還要多要送一點。李家專門雇有三位廚師,承擔著“李順昌”全部人員吃飯問題。有次廚師買菜不新鮮,工人們發脾氣,把菜盤反扣在桌子上,李宗標立即派人到鴨子店,每桌添了一碗鴨子,平息了事。每逢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七月半,李宗標都要對全店職工擺宴請酒。
“李順昌”能夠名馳遐邇,最重要原因之一,是他做出的衣服樣式大方美觀,牢實不走樣。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要有雄厚的技術實力,即技術高強的師傅,在技術力量上占優勢。所以李宗標對技術班子和技術規格是從不搭漿的,在這方面很用過一番心機。為了將技術好的師傅請到店里,李宗標甚至設法以高薪從同行中挖。如剪裁師傅蔣沛清,原在“極挺美”工作,店小不能很好發揮他的作用。蔣因病住鼓樓醫院,經濟發生困難,李宗標知道后,代付了全部費用,令蔣沛清非常感激,出院后主動辭職到“李順昌”工作。李宗標還常常用代還債務或代付某種費用等辦法,把技術好的師傅請來。這也是同行競爭的一種手段。在重慶時,李家裁剪技術最好的師傅有四位,當時在服裝行業中有“五虎上將”之稱,而“李順昌”就占了四“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