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龍繼軍 張少生 曾亦斌
2015年7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標準中規定:學生測試成績評定達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參加評優與評獎;成績達到優秀者,方可獲體育獎學分。測試成績評定不及格者,在本學年度準予補測一次,補測仍不及格,則學年成績評定為不及格。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畢業時,《標準》測試的成績達不到50分者按結業或肄業處理。根據廣東省《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藍皮書的數據統計:廣東省近五年大學生體質測試不及格率都在10%以上,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這部分人群的體質狀況令人擔憂,常規的體育教學是普適性的,對這個群體的體質提高效果有限,有針對性的體育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體質弱勢群體”的界定包含一個充分條件和兩個基本條件:充分條件是身體患有不適宜參加劇烈體育活動的疾病或身體有殘疾的人群;基本標準一是《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得分在59分以下的人群;基本標準二是體重指數(BMI)測試結果在以下范圍的人群:BMI<20,或者BMI≥26.5。達到以上充分條件或兩個基本標準的學生群體基本可被確定為“體質弱勢群體”。本文以廣州醫科大學大學生體質弱勢群體為教學研究對象,特指參加體質測試后不及格的學生,不包括因為疾病或者先天性身體缺陷等原因申請免測的部分。
根據調查走訪:廣東省普通高等院校普遍按照傳統授課班級或者俱樂部安排體育教學,沒有針對大學生體質弱勢群體制定相關的教學改革,也沒有制定專門體能教學班。
1.大學生體質測試中的問題
通過分析體質弱勢群體的體測成績,可以明顯地看出:總分不及格的學生中有90%以上的是800/1000米跑不及格,即中長跑不及格,也就是心肺功能較弱。所以,提高心肺功能的訓練是專項教學的核心內容。
2.大學生體質弱勢群體的性別狀況
以2015級為例,參加體質測試總人數為1805,不及格人數為46人,不及格率為2.5%,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46人中,男生37人,占80.4%;女生9人,占19.6%,男生肥胖患者遠遠多于女生。
3.大學生體質弱勢群體主觀原因
通過調查,這個群體形成的主觀原因如下:1.先天體質弱;2.肥胖;3.不合理的膳食與營養;4.不規律的生活作息;5.缺乏體育鍛煉習慣;6.其它。排在前三位的是:缺乏體育鍛煉習慣、不合理的營養與膳食和肥胖。
4.客觀原因
通過調查,這個群體形成的客觀原因如下 ( 排名分先后 ):1.體育考核標準不合理;2.體育課程設置的針對性差,3.運動風險預防和應急機制不健全;4.體育鍛煉的專業指導不足;5.新標準實施的滯后;6.體育鍛煉的強制力不夠;7.體育場地設施的缺乏;8.其它。其中考核標準單一、課程設置缺乏針對性和安全擔憂排在了前三位。
新生入學后組織體質測試,匯總整理數據,得出體質測試成績。選取60分以下的學生,實行小班教學。
1.教學目標: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
2.教學要求:ACSM(美國運動醫學學會)推薦運動強度的經典運動模式為:每周3—5次,每次20min—60min,采用50%—80%最大吸氧量(或60%—90%最大心率)的強度進行,可提高心肺功能。鑒于大學生體質弱勢群體的特殊性,建議運動強度的靶心率在50%—80%HRmax,HRmax(最大心率)=220-平均年齡;運動時間可適當縮短,然后循序漸進,可以從每周兩次以上的12min跑開始,然后再增加組數和頻率。
3.教學內容
在已有體育選項課分班的基礎之上,在課外活動時間組織這部分學生集中訓練。訓練內容包括:3000米跑、12min跑和12min足球繞桿射門,具體學時分配見表1。
4.考核方法
對比分析入學后的體質測試成績、階段性測試成績和期末測試成績,根據差異性大小得出總評成績。
在制定運動處方前,進行醫務檢查,根據相關的醫學指標開出運動處方,同時要注意實施過程中的醫務監督。運動強度控制在50%—70%HRmax,也可以用運動自覺負荷量表(勃氏量表1982)來決定運動強度(見表2)。

表2 運動自覺負荷量表
(一)《廣東省學生〈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藍皮書》顯示:2011至2015年的廣東省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不及格率都在10%以上,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二)大學生體質弱勢群體產生的主觀原因是:缺乏體育鍛煉習慣、不合理的營養與膳食、肥胖和不規律的生活作息等;客觀原因是:體育課程的設置和考核缺乏針對性、運動安全防御和應急機制不夠健全、《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中關于:“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畢業時,測試成績達不到50分者按結業或肄業處理?!钡囊幎ㄎ绰鋵嵉取?/p>
(三)大學生體質弱勢群體中,男生遠遠高于女生,肥胖現象嚴重,大部分心肺功能差。
(四)鑒于大學生體質弱勢群體的特殊性,課程內容以有氧運動為主,建議運動強度的靶心率在50%—80%HRmax,運動時間和運動頻率要循序漸進。
(五)考核時重視相關體質指標的差異性變化,必要時制定運動處方,長期執行。
[1]周二三,劉成,李秀華.體質弱勢群體的理論構建[J].體育學刊,2008,(7).
[2]劉成,李秀華.構建我國普通高校體質弱勢群體體育課程體系的思考[J].遼寧體育科技,2007(4).
[3]劉成.體質弱勢群體與體育教學改革[J].體育學刊,2005,(5).
[4]潘躍林,時傳霞.高校體質弱勢群體綜合式體育教學模式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0,(6).
[5]張和平,何艷素,任晉軍.普通高校學生體質弱勢群體體育教學干預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