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已成為全球性的重大健康問題,同時也是老年期常見疾病。伴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進程加劇,肺癌在老年人群體中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1]。老年病人較年輕病人而言,有其獨特的病理生理特點,主要表現為組織器官的退行性改變和重要臟器的儲備功能減低,同時,老年人尤其是高齡老人常合并其他臟器的慢性疾病,這些合并癥均可影響其治療的耐受性,甚至導致臨床不良事件的發生。因此,積極研究影響老年肺癌病人生存預后的因素,有助于臨床醫師做出正確的決策,對提高老年肺癌病人的治療水平有著重要的意義。
1.1 研究對象 回顧性分析陜西省人民醫院老年呼吸科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經病理確診肺癌的住院病人162例。其中男93例,女69例,年齡75~90歲,中位年齡77.9歲,手術病人38例,未手術病人124例;接受放化療或靶向治療者56例,僅對癥支持治療者106例;病理類型(WHO 2004版):腺癌52例、鱗癌79例、小細胞癌25例、腺鱗癌3例、淋巴上皮樣癌1例,肉瘤樣癌2例。全組病人體力狀況(PS)評分、TNM分期、年齡分組、吸煙史等見表1。臨床分期按照TNM分期系統(第七版,IASLC)。

表1 基線人群資料
1.2 方法 收集病人一般資料、治療方案,計算病人的總生存時間(overall survival,OS),OS為自確診肺癌日期開始計算至死亡時間,失訪病人追蹤至末次隨訪時間;1年及2年生存率;不同年齡分段、PS評分分組、有無轉移、接受和不接受抗腫瘤治療病人分組的中位生存時間(median survival time,MST)。療效評估根據WHO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 RECIST 1.1 進行。
1.3 隨訪 采用定期門診復查及電話隨訪的方式,隨訪病人至發生終點事件(死亡)或截止至2016年1月31日。
1.4 統計方法 應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采用多變量COX回歸分析肺癌預后的影響因素。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同性別OS比較 5年隨訪男性OS為(21.6±5.1)個月,女性OS為(22.3±6.9)個月,男女比較,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924)。
2.2 不同年齡段生存時間比較 截止隨訪日期時,全組MST為12個月(95%CI:10.2~12.6),1年生存率為56%,2年生存率為23.2%。75~79歲年齡段病人的MST為16個月;≥80歲年齡段病人的MST為12個月,2組之間生存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3 不同PS評分生存時間比較 PS評分為1分、2分、3分、4分的病人的MST分別為15個月、7個月、3個月、2個月,4組間生存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4 TNM分期及轉移對病人MST的影響 TNM分期Ⅱ/Ⅲ期病人的MST為11個月;Ⅳ期病人的MST為5個月;Ⅱ/Ⅲ期和Ⅳ期病人生存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按是否存在遠處轉移進行分組比較,無遠處轉移病人的MST為21個月;存在遠處轉移病人的MST為6個月,有轉移與無轉移病人生存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5 不同治療方式病人生存時間比較 接受放/化療病人MST為14個月,接受靶向治療病人MST為16個月,僅接受支持治療病人MST為8個月,不同治療分組間生存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6 肺癌預后影響因素分析 COX回歸分析顯示,轉移(HR=1.202,95%,CI:1.059~1.363)、臨床分期(HR=1.283,95%CI:1.089~1.510)和PS評分(HR=1.752,95%CI:1.495~2.053)為肺癌預后的獨立影響因素。
當前盡管肺癌治療理念和新藥開發很多,肺癌病人5年生存率仍低于20%,在老年病人中,該病的死亡率逐年增高,尤其是70歲以上的病人[2]。分析不同因素對老年肺癌病人的預后和總生存期的影響,有效進行干預,可最大程度上改善目前老年肺癌病人的生存現狀。本研究選取了本院住院年齡>75歲的老年肺癌病人,全程隨訪5年,結果發現女性與男性間OS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性別不是老年肺癌病人的影響因素。全組病人的MST為12個月,2年生存率基本在20%左右,與國內范小紅等[5-6]研究基本一致。但Paz-Ares等[7]對939例進展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病人研究發現其MST約為13.3月,與本研究結果接近。上述研究均表明老年肺癌病人的總體生存期不高,尤其是在長期生存過程中。在本研究中70歲組和80歲組間生存時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低齡組MST長于高齡組,可見年齡可以作為影響老年肺癌病人預后的危險因素[8]。無論是高齡還是低齡病人中,PS評分為1分的病人均有較好的1年存活率,PS評分為4分的病人MST僅為1.7月。按照PS=2分為界值,我們發現不同PS 評分病人之間MST存在顯著差異(P< 0.01)。由此可見,PS評分在臨床中可以作為放化療的首選參考指標。轉移是惡性腫瘤的主要臨床特征,本研究中無遠處轉移病人的MST顯著高于有遠處轉移的病人(P<0.01),可能預示著存在遠處轉移的病人中,原發病灶的惡性度可能更高,轉移活躍。盡管有些病人在發現轉移病灶初期有著較好的PS評分,但隨著疾病的進展,其PS評分下降尤為明顯。
老年肺癌的診治是臨床較為棘手的問題,從本研究結果可見,高的PS評分、早期的肺外轉移病灶的出現及年齡> 80歲等為預后不良因素。抗腫瘤治療的效果在老年人群仍可獲得較好的收益,但目前國內外數據提示,能夠實施放化療及靶向治療的人群仍然較少,這些結果為提高臨床療效指明了方向。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1號) [J]. 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 2011, 54(22):511-512.
[2] 屈若祎, 周寶森. 2004-2010年中國肺癌死亡分布及趨勢分析[J]. 中國衛生統計, 2014, 31(6):932-935.
[3] Desantis CE, Lin CC, Mariotto AB, et al. Cancer treatment and survivorship statistics, 2014[J]. CA Cancer J Clin, 2014, 64(4):252-271.
[4] Zhou C. Lung cancer molecular epidemiology in China: recent trends[J]. Transl Lung Cancer Res, 2014, 3(5):270-279.
[5] 范小紅, 葛曉曉, 趙怡卓, 等. 60歲以上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生存預后的危險因素分析[J]. 中國臨床醫學,2013, 20(3):397-399.
[6] 陳玲, 鄭正濤, 曾奇, 等. 珠海市2003-2010年原發性肺癌住院病例預后影響因素分析[J]. 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4,21(10):736-743.
[7] Paz-Ares LG, de Marinis F, Dediu M, et al. PARAMOUNT: Final overall survival Result of the phase III study of maintenance pemetrexed versus placebo immediately after induction treatment with pemetrexed plus cisplatin for advanced nonsquamous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J]. J Clin Oncol, 2013, 31 (23):2895-2902.
[8] Debieuvre D, Oster JP, Riou R, et al. The new face of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in men: Results of two French prospective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conducted 10 years apart[J]. Lung cancer, 2016, 91: 1-6.
[9] Lee JH, Wu HG, Kim HJ, et al. Influence of comorbidities on the efficacy of radiotherapy with or without chemotherapy in elderly stage Ⅲ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atients[J]. Cancer Res Treat, 2012, 44(4):242-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