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紅梅/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教體局局長
立足北川實際,教師隊伍建設我們的整體構想——圍繞一個目標、建成三支隊伍、 堅持四大原則、實施六大工程、點面結合,專項推進。著力點在于做好“兩篇文章”——如何留住人、如何培養人。
北川地處山區,各鄉鎮地域差異極大,交通艱險、文化閉塞,教師難招更難留。招聘教師文化學科只能基本達到開考要求,藝體教師很難達到開考要求,甚至招不到人。新招的老師很多到學校一看就堅決走人。年輕教師也是不斷向中心城市流失,造成北川偏遠鄉鎮學校每年走馬燈似地換教師,“留守”的教師中老年為主。沒有好的師資,要辦好的鄉村教育就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何留住人是我們必須破解的難題!
留住教師,政府持續給力。政府每年設置專項獎教金,重點獎勵義務教育階段偏遠鄉鎮學校的優秀教師;設置高中教育發展專項獎,留住優秀高中教師,推動高中教育的全面發展;設置初中教育發展金,穩定初中教師隊伍;竭力提高鄉村教師待遇,根據地域艱苦程度的差異,有區分地落實農村教師生活補助,兌現鄉鎮教師工作補助;在國培項目經費、十年行動計劃經費的基礎上,縣域再配套教師培訓經費,助力教師自身的專業成長。教師在學校有家,才能以校為家,所以,政府多方籌措資金,改建、新建鄉村教師周轉房九百多套。這些舉措極大地鼓舞了優秀教師扎根山區、奉獻教育。
留住教師,教育系統內著力穩心、暖心與留心。教育主管部門尊重教師、愛護教師。重大節日堅持慰問、看望貧困教師和偏遠鄉鎮學校教師;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竭力為偏遠鄉鎮教師解決家庭、生活、工作上的困難,尤其是設立了教育系統教職工重大疾病補助基金,對因重大疾病住院教職工進行醫療經費補助,極大地減輕了他們的經濟壓力。
物質留人,精神留心。一個人只有不斷地感受到職業帶來的成就感、尊嚴感和榮譽感,才會熱愛和執著。
建立全員教師長效激勵機制:全體教師梯級評選;全體班主任梯級評選;名校長(園長)階梯評選。讓每位教師都有登上榮譽殿堂的機會。
營造尊師重教風尚:每年教師節開展“心懷教育、情系羌山”為主題的慶祝表彰活動,激發教師熱愛山區教育留守山區教育的內驅力;教師書畫、才藝公開巡回展示;利用政府公共網站和廣播電視等媒體平臺,宣傳報道教師扎根山區教育的典型事跡;開展萬名教師進萬家活動,不僅讓老師熱愛留戀北川,也讓更多家庭理解教師職業的不易和艱辛,激發對教師的敬愛。
“簽約”留住領軍人才:鄉村教育的發展離不開一大批有情懷有夢想的領軍人才。我們實施“北川未來鄉村教育家”工程,遴選出縣域內的校長、中層、學科教師作為培養對象,拿出專項經費,量身打造、“簽約”培養,將能否留在北川、服務北川,引領北川教育的發展作為能否參培的首要標準。
彼時許世友擔任膠東軍區游擊隊司令員,聽說宮寶田就在自己的防區內,便登門拜訪。《威海人物》記載:“抗日戰爭時期,轉戰膠東的八路軍將領許世友曾親往青山村登門拜會宮寶田,兩人言談甚歡,引為知己。”
留住人是基礎,培養人是關鍵。“理想教師”應該是教學才能和教學態度的平衡,教師應該是德藝雙馨的高品質“大國工匠”,為此,我們嘗試:
系統規劃、資源整合。對全縣的校園長、教師、教育科研三支隊伍,根據參加工作年限、執教學科、從教現狀、自身需求等摸排調研,分類建庫,頂層設計,制定縣域內教師培育中長期規劃,分階段實施。規劃中明確成長目標;預設系列課程,科學評估培訓效益,對不同層級的教師分層設計研修重點:新教師、學科教師——解決實際問題為抓手的行動學習研修;骨干教師——立足已有經驗的反思性學習研修;名優校園長與教師——教育家型人才以提升教育教學理念為目標的理論架構研修。
北川是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教師培訓有國培項目、十年行動計劃培訓項目的支撐,北川還因為特殊的災難,匯聚了全國各地教育團隊和專家的愛心,有很多優質的教育資源支援北川,我們對這些資源高度整合,統一納入規劃,共同服務于北川教師的培養。
情懷為本,德操先行。鄉村教師培養,情懷為本,德操先行。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這個偉大的職業注定了要立德為先,所以激發、喚醒鄉村教師熱愛山區教育的情懷,奉獻山區教育的德操是“點睛”之舉。
我們的做法是活動推進、榜樣示范、愿景引領、課程培訓、書香浸潤、且思且行。舉行新進教師、新任校長入職宣言活動,感受職業的神圣;開展“扎根山區、奉獻教育”典型事跡宣講和好書共讀分享活動;發起“身邊的教育好人”評選宣傳活動,發揮榜樣的示范作用;制定教師職業成長規劃,舉行“我的教育夢想”展示活動,進行職業愿景引領。
分層設置師德養成培訓課程,引領教師認識人生的幸福不僅僅在于物質的富足,更在于精神的富足和對職業境界無限的追求。
啟動積極心理學——“心種子”培育工程,依托清華大學等專業的心理健康專家團隊,為每個學校培育有專業水準的心理健康教師,能對教師、學生心理進行調適撫慰,保持教師積極陽光、健康向上的職業狀態。
豐富形式、創新手段。2017年9月24日,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布的《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要求“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型的教學關系,改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改革教學組織形式,創新教學手段”,這是對學校課堂教學的要求,又何嘗不是對培訓教師的要求。變革培訓方式,創新培訓手段勢在必行!
所以,對一線教師的培訓由單一專家講座變成“理論講座+活動體驗+對話交流+互動分享+課堂實操+教學比武”,增強學習的參與性和主動性,發揮同伴互助。
課堂是教育家成長的沃土。我們對校長的培訓除了常規講座、外出觀摩、同伴互助、專業閱讀寫作等形式以外,增設“導師+校長+課堂”的形式,讓校長問診課堂、立足教學。
規范流程、專業實施。教師培訓是一個專業性很高的工作,縣域內要實施的培訓,我們要求按專業流程操作實施:專家(主管部門)縣域規劃-需求調研-目標設置-課程設計-師資選擇-管理實施-質量評估-跟蹤反饋。
選好用好專業培訓的人,培訓才會更專業化。教師培訓,我們精選專業培訓的負責人、授課教師、培訓管理者、指導服務團隊、第三方評估者等,增加培訓的含金量,保證培訓效益。
菜單式研訓,抱團成長。共性研訓與個性研訓結合,菜單式培養。推進課堂教學改革、開展班級文化建設是縣域內共性研訓“菜單”,分點位研、訓、賽推進;又結合學校間差異,依據學校要求,提供個性化菜單式到校培訓,滿足不同學校教師培訓的多元化需求。
立足北川山區,學校過于分散、部分學校規模小,學科教師單一,不便于集體研修的現狀,我們把全縣幼兒園、中小學劃分為若干研修共同體,教育主管部門行政對口承包,牽頭學校示范引領,讓共同體內的教師抱團成長。
北川的教師隊伍建設一直在路上,只要留住教師、育好人才,堅信北川的教育一定會生機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