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唯/深圳市寶安區紅樹林外國語小學校長
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新一輪課程改革關注的重點,課程資源的拓展和整合對學校教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學校教育就像一個生態系統,辦學理念是系統不斷發展的靈魂,而課程則是靈魂所附著的肉體。在這個系統中處于主體地位的學生不僅是受教育的對象,更是充滿活力、極具發展潛力的生命個體。每一生命個體的成長各具特點,都是這個系統里最亮麗的風景。因此,學校必須立足于自身的辦學實踐,通過拓展課程的建設使學生獲得全面而個性化的發展。
生命這個話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尤其在教育領域,人們希望學生的生命能夠被充分關懷、呵護,希望學生在學校教育中感受、體驗生命,創造、超越生命。紅樹林外國語小學秉持“呵護兒童自然生命,提升兒童精神生命,讓校園里的每一個生命都閃亮”的教育初衷,自創辦伊始便確立了“激揚生命,自覺生長”的辦學理念,將提升學生的生命作為根本價值追求。“激揚生命”體現的是關注個體生命,以人為本的學生立場,用生命去激揚生命,用生命去燦爛生命。“自覺生長”則致力于培養學生的生命自覺精神,促進學生個體生命科學發展,從而達到生命的至高境界。
紅樹林是生長于熱帶、亞熱帶海灣及河口泥灘特有的常綠灌木和小喬木群落,紅樹林的根系十分發達,可抵抗海浪和潮汐的沖擊,被稱為“海岸衛士”。當退潮以后,紅樹林在海邊形成一片綠油油的“海上林地”,充滿了生命的氣息,是生物的理想家園。紅樹林象征著孕育生命頑強生長的搖籃,即使在海水的浸潤中,也會堅持用蓬勃的生命力告訴這世界自己的精彩。人生也是一片廣袤的海洋,不管多么艱險,紅樹林外國語小學都會陪伴在孩子們的身旁,營造充滿生長氣息的舒適環境,守望著歲月的每一縷芬芳,靜待花開。
在課程建設中,學校立足兒童本位,根據學生興趣構建個性化課程,讓課堂充滿生長的氣息;堅持回歸教育本質,以人的不斷發展和逐步完善為目的,尊重生命邏輯,激發生命潛能,以培育學生生命自覺為核心,讓學生體驗生命律動,煥發生命活力;堅持生命維度,正視學生的生命價值,尊重學生生命成長的內在特質,努力滿足不同個體生命的成長需要,為生命發展提供多種可能性。
立足兒童本位。立足兒童本位,即堅持童年立場,它包括兩層含義:其一,從兒童的立場來設置課程,讓課程中有兒童,課程設置要尊重兒童生長的規律,即“好動、好玩、好問、好奇、好勝”等特質。童年是啟蒙時期,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的價值觀、道德水準、行為習慣、學習興趣大都在童年時期初步形成。其二,從兒童的立場進行課程教學。課程教學以兒童的發展為本,按照兒童的學法教,并將生命自覺的價值取向轉化為日常教學目標,無論是什么樣的課堂教學,都把學習、溝通、互動中培養兒童生命自覺的意識作為最基本的教學目標,為學生提供更多主動參與的機會。
回歸教育本質。朱小蔓教授主編的《道德教育論叢》中指出,“教育與人類其他活動領域的根本區別在于,教育活動直接體現了‘人是目的’的道德命令。人之為人的獨特性在于人與其他物種相比最大程度地體現了‘生命’對‘物’的超越”。這種超越性使人的生存活動變化為一種不斷自我創造、自覺生長的開放性的活動,也體現了人的未定性、未定型的特點。亞里士多德曾指出,教育應是有目的、激發人生命潛能、引導人向善的實踐活動,教育是培養人美德的事業。可見,教育的本質功能在于育人,在于培養學生生命自覺,激發生命潛能,使之逐漸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學會面對生活、審視生活、選擇生活、創新生活。
堅持生命維度。學校教育要正視人之生命價值,尊重受教育者生命成長的內在特質。紅樹林拓展課程的開發堅持生命維度,讓童年精彩綻放,讓生命自覺生長。湖南工業大學社會科學部教授姚冬梅認為,“學生是一個個不斷生成著、發展著和創造著的生命體,他們總是在告別過去、走向未來,在向他人、向社會、向自然開放的過程中生成新的‘自我’”。在傳統教育學的研究中,人只是作為教育對象來看待,忽視了教育啟發人覺醒的作用,忽視了兒童學習的天性和自主性。如果僅從教育對象的意義上看待人和人的發展,那就無法獲得一個“充滿靈性”的人,也永遠實現不了學生的自覺生長。為此,紅樹林外國語小學拓展課程重視滿足不同個體生命的成長需要,引領學生在拓展課程學習中不斷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
要讓課程設置中有兒童,課程內容的安排應符合兒童成長學習的特點。借鑒《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提出的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紅樹林外國語小學結合自身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根據學生興趣構建個性化課程,實現由教師引導、學生自主選擇的多元化課程。同時,學校主張中西融通,定制多元化課程體系。目前,紅樹林拓展課程主要有三類。

紅樹林社團課程。紅樹林外國語小學兼顧教育均衡與學生個人發展,根據學生興趣,通過教師自主開發、教師合作開發及校內外合作開發等方式建設多元化社團課程,包括“莎士比亞”英語戲劇、紅樹林童聲合唱、大白鷺劇樂園、魯比克魔方夢工廠、激揚啦啦操、紅樹林網球、紅樹林鴻聲京劇等課程,旨在為學生個性發展搭建平臺,培養學生高尚情懷,激發學生的創新合作精神,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引導學生踐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其中,“莎士比亞”英語戲劇課程通過改編和創編英語童話劇,通過讓學生全程參與了解、閱讀、賞析、排練、演出等教學過程,提升英語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提高語言表達的能力和與人合作交往等素養。大白鷺劇樂園課程以畫面精美、富有內涵的繪本為抓手,通過讓學生讀繪本、聽繪本、畫繪本、演繪本,激活學生的想象力,給予美的熏陶,促進學生創造能力的發揮和培養。紅樹林童聲合唱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合作、謙讓、擔當、奉獻等人文素養,設置了聲音訓練、合唱、樂理、多聲部視唱等多種基礎課程,幫助孩子從初步建立歌唱狀態、音準概念到完善個人技術,并著重培養孩子在團隊協作中善于傾聽、懂得合作、勇于承擔、樂于奉獻的意識。

紅樹林無邊界學習課程。無邊界,即“班級無邊界、科學無邊界、教學無邊界、學習無邊界”,讓學生知道生活中的一切時間和空間都是學習的課堂。學校利用所有學習平臺給學生提供一個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進行學習活動的環境。課程形式以主題式研究性學習、體驗式學習為主,讓學生學會在課堂之外的廣闊生活中去思考,關注校園外那個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學校以“協作·體驗·共享”為主題,定期組織學生在寶安區圖書館、城市規劃展覽館以及觀瀾湖生態體育園進行無邊界學習活動。在圖書館,學生參觀了“圖畫書故事衣”作品展、圖圖姐姐讀書會活動。在城市規劃展覽館,學生們通過圖文展板、數字CG影像長卷、曲球面LED屏等方式,全方位了解寶安區的歷史、人文和建設成就。在觀瀾湖生態體育園,學生們在生態環保農田中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自己動手培植一株花卉或果蔬植物,還參加了高爾夫體驗學習、團隊拓展等活動。學生在親近綠色、回歸自然中親身體驗美好生活,在團結合作的集體生活中感受快樂、健康成長。該類課程旨在讓師生共同構建“學習無邊界”的課程資源,做到思無界、學無界、行無界,促進學生個性健康和諧全面發展。
紅樹林項目化統整課程。為應對當前課程過度分化,知識片面化,學科之間缺乏聯系等不足,紅樹林外國小學以“生命教育”為主題,從人類生命的探索、動物生命的發展、植物生命的旅行三個角度出發,內容涉及生命的來源、身體的構造、生命與安全、生命的意義、動物的分類與保護、植物的生長,對各科教學進行項目統整,通過讓學生了解動植物的生存環境,認識地球,將不同學科對生命的詮釋、理解融入課程教學中,在學生心中播撒下真善美的種子,學會悅納自我,感恩生命,尊重他人,關心他人。該課程實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認識生命,通過小組備課、分科教學、實踐活動、集體大課及作業布置等教學環節,讓學生認識生命的起源、生存環境,理解生命的活動;第二階段感受生命,各組進行教室布置、展示作品,并選出優秀組員進行課程的匯報。
作為深圳市寶安區第一所公辦的外國語小學,紅樹林外國語小學以培養“根植中華,行于世界”的現代少年為目標。中華民族獨特的優秀文化傳統,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信仰,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富滋養,它深深地扎根在我們的心中。同時,隨著中國在“全球化”浪潮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需要中國,國家需要更多的具備國際視野和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
課程目標是拓展課程開發的方向和歸宿,并服務于學校育人目標。紅樹林拓展課程開發的總體目標在于促進學生在學習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知識和能力,激揚生命,讓學生的生命綻放精彩,自覺生長,為做“根植中華,行于世界”的現代少年打下堅實基礎。
拓展性課程是學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落實學校育人目標、培養學生主體意識、提高學生自我管理和選擇學習能力具有重要意義。紅樹林外國語小學在拓展課程開發上堅持統籌校內校外資源、統籌教育與生活的聯系,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拓展課程資源。
課程教學過程是教師生命展現與提升的過程,是師生間平等溝通形成默契的良機,是師生對彼此生命價值的終極關懷,生命自覺拓展課程的開發離不開廣大教師的參與。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學校逐步重組課程文化,在課程建設中加強“生命自覺”理念的滲透,鼓勵每位教師結合自身專業發展和特長,積極探索和開發研究性、個性化社團活動課程。
“資源無邊界,家長做老師”。為更好地發揮優秀家長的輻射作用,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紅樹林外國語小學創建“家長課堂”,讓家長深入課堂,結合自身職業為學生講授豐富的社會生活知識,如任公司副總經理的家長給學生們上了一堂生動的管理課《我要成為管理家》,任結構工程師的家長給學生們帶來了小汽車模型的設計課。授課家長需提前一周備好課,班主任組織家委會成員進行集體備課,幫助家長組織課堂教學,并邀請至少五位家長參與評課。這些課程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拓寬了學生的思維,有助于學生理解社會生活,理解父母的工作,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葉圣陶先生曾說:“真正智慧的教育不在于老師的講解多么出色,而在于學生是否有大量參與和自由表達的機會。”紅樹林外國語小學突破傳統學校課堂教學的束縛,充分利用校外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少年宮以及鄉土資源等校外資源,將其作為學校教育的補充,讓教育融通生活,為學生搭建校外教育資源平臺,增加學生與同齡人交流的機會,并引導家長帶領學生主動走出校門,積極參與豐富多彩的校外教育活動。同時,學校利用黑板報、宣傳欄、廣播站等渠道,讓學生分享在校外教育活動中的收獲與感悟,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
良好的課程評價反饋能更好地指導、完善課程設置和教學,提高教學的實效性。為全面了解和掌握紅樹林拓展課程實施的效果,紅樹林外國語小學建立了多元主體參與和多樣化的評價方式。
對學生的學習評價。對學生的評價重在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個性發展,主要采用日常性評價、成長性評價和展示性評價等方法。在日常性評價中,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能力和行為,并記錄下來作為對學生的評價和引導依據。同時,設立成長檔案袋,收集、記錄學生進步過程、努力程度及發展水平。在各種節日活動中,通過讓學生進行多種多樣的展示、表演來達到考查的目的。
對教師的教學評價。教學評價重在幫助教師改善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果,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主要通過教師本人的教學反思、學生和家長的問卷調查、課堂觀察記錄本的相關量表等開放方式。
對拓展課程的評價。對課程本身的評價重點關注課程內容的適合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考察學生對課程的參與度,課程達到的效度,綜合評價其認可度,并在此基礎上不斷促進課程的完善。
紅樹林拓展課程在幫助學生成長、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形成學校育人特色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首先,在學生成長方面,紅樹林拓展課程適應了兒童成長學習的需要,開闊了學生視野,促進了學生個性全面健康發展。其次,在教師發展方面,課程教學是教師提升專業素養、獲得職業幸福的根本,紅樹林拓展課程的開發提升了教師的課程意識,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最后,實現了學校課程創新,讓課程中有兒童。紅樹林外國語小學從促進學生生命發展與生命質量提升的角度出發,提出“激揚生命,自覺生長”的辦學理念,致力于創建智慧課堂,積極開拓與微軟聯盟中心的合作,利用信息技術開展項目化統整課程研究,開展“無邊界”課程。2017年11月29日,紅樹林外國語小學的學生參加了由微軟主辦的“第三屆年度Skype-a-Thon 48小時學習慶典活動”,與微軟公司資深副總裁Alain通過Skype進行了現場連接對話,從地球的一端到另一端,跨越時間、跨越地域,學生們迫不及待地用平時所學的英語與之對話,真正實現了無邊界交流學習。紅樹林拓展課程將人的完整生命作為課程建設的邏輯起點,尊重學生生命成長的內在特質,解放學生的手腳和頭腦,讓學生在拓展課程中不帶任何束縛地自主學習,展現自我,自覺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