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林芳
(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湖南長沙 410012)
20世紀50年代結構主義哲學思潮在法國逐漸興起,源于索緒爾的語言學?;谒骶w爾對語言和言語、歷時與共時的區分,結構主義發展了以“結構”(structure)為核心的體系。它的主要影響領域是語言學、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及數學,其中代表人物有法國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L.Strauss)、瑞士心理學家J·皮亞杰等。結構主義并非傳統意義上的思潮統一的哲學流派,準確來說,結構主義是一種被社會及人文科學學者所接受的方法論,它的興起一方面是為了對抗當時流行的存在主義哲學,另一方面是也與整體性的方法論和觀點有關。結構主義最重要的系統是語言學,強調共時性語言的重要性,強調分析、研究語言的內在結構。
結構主義強調主體的作用,它的結構是有機、主動的。結構主義重視形式,皮亞杰說過“一個內容始終是下一級內容的形式,而一個形式永遠是比它更高一級的形式的內容。各個學科領域都基于結構主義方法論來進行研究探討,第一要點就是從結構的整體性出發,注重系統整體研究,強調各組成元素或各個體部分間的關系;其次就是強調自主性和內在性,關注結構本身。
結構主義哲學思潮在建筑學方面產生的影響主要集中反應在兩方面:其一,結構主義思想讓建筑設計師終于開始嘗試突破功能主義限制之下形成的乏味教條的束縛,轉變為盡可能地設身處地的從社會與人文角度之中合理調整人與建筑物之間的動態關系;其二,結構主義不再一味的死守以往傳統的設計方法,試圖在功能流程圖與建筑最終架構解決方案之間建立一座邏輯溝通橋梁,使其最終達到能夠避免建筑師單憑個人經驗和靈感去處理復雜的建筑問題的效果。
建筑構成的最基本元素就是點線面,建筑實體中的梁、柱就是抽象層面線的表現形式,而地面、頂面及墻面等建筑空間界面就是面的載體,這些最基本的元素相互之間呈現有機平衡互相作用的關系,元素與元素之間整體通過多樣性的組合構成完整的建筑整體輪廓的方式是建筑結構體系構成的一種重要方式。
中國的傳統建筑與結構主義建筑相比較整體上有很多的重合點,中國傳統建筑平面布局以“間”為單位組合成單體建筑,單座建筑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庭院,再以庭院為單位整體組合構成各種形式的建筑組群,從整體上看建筑大體都呈現中軸對稱的方式排列,以庭院為單位順著縱軸、橫軸來展開排列,這種建筑結構具有一種鮮明、嚴格的組織結構性和整體性。下面主要以空間布局特性方面重點探討結構主義在中國傳統建筑上的主要表現形式。
結構主義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非常明確的秩序化,而秩序就是依靠結構才能形成,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在這種清晰結構秩序的框架下繼而衍生出建筑組群布局與色彩裝飾等。
中國的傳統建筑自古以來就有一個非常清晰、嚴格的形制,首先類型上主要分為宮殿廟宇、佛塔寺觀和民居建筑等;其次建筑結構選材的類型大小也是有嚴格規格控制,不同空間的開間進深、功能布置也都有定例可循;另外空間的結構布置講究左右對稱布局,在平面形態上來看,中國傳統建筑大體上都呈現由內向外的結構形式,即以院子為中心,房子和圍墻以環繞形式圍合,這種由內向外、細節營造結合整體,極富層次的建筑空間結構模式可以使建筑室內外空間融會貫通。
在經濟社會飛速發展、城市的范圍不斷擴大的今天,人們的生活空間卻相反變得越來越狹窄,而要在有限的城市建筑里為人們提供一個交流空間,促進日常交往活動的形成和發展,就必須以“以人為本”為指導原則,了解人的活動特點和生活規律,在建筑空間結構上盡力為人謀方便。
中國傳統建筑歷來遵從“以人為本”思想,在建筑高度和空間結構上都以合乎人的尺度為標準,在建筑構造過程中重視情感和意境的營造。例如上海和江浙地區特有的傳統民居形式——弄堂,弄堂這種線性建筑構造空間尺度不是很大,寬度一般不超過3米,但卻是非常富有生活情趣的過渡性生活空間,由弄堂所劃分出來的交流性空間消除了純粹私人住房與純粹外界環境兩類空間之間的生硬邊界,有效的拉近了鄰里之間的距離,提升了空間的體驗感和質量。這種“街道-總弄-支弄-居民”結構空間既彼此獨立由相互聯系,弄堂外是快節奏的車水馬龍,弄堂里休閑聊天的弄堂文化是中國傳統建筑極富特色、極富有人情味的交流性空間。
結構主義建筑本身具有非常嚴謹有序的結構框架支撐,而在這個結構框架下所構成的建筑所包含的空間內容十分豐富多樣。在中國傳統民居建筑中,庭院是中國傳統建筑結構組織方式上一個非?;竞椭匾目臻g類型,而一般來說,庭院結構一般都是前后庭院相串聯,形成一院又一院的空間結構,展現出內斂、內秀的藝術效果。劉敦楨先生如此評述“在平面布局方面具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就是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筑,再以單座建筑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位,組成各種形式的組群”。梁思成先生更是認為“中國建筑之完整印象,必須并與其院落合觀之”。
中國傳統庭院空間主要由一個主體建筑“正房”和“側座”以及“耳房”、“回廊”等附屬建筑組成,以四周圍合、中心開敞為主要空間形態表達方式,通常采取橫向擴展、縱向擴展或縱橫結合的擴展方式安置,具有可組織性和可識別性,遵循兩個原則;其一是以主要建筑物的中線為主軸線來保證整體建筑群落的左右對稱;其二是以主要建筑的高度為標準來衡量附屬建筑物的高低起伏,使得建筑表現出一定的韻律完整性;庭院在某種程度上實際上是一種帶有過渡性質的空間結構,在封閉的私人建筑中提供了一個半室外的多功能生活交流活動場所,可根據使用者的實際需求靈活調整,有效的提升了空間關系的質量,緊密了系統的整體性,建筑結構更加的人性化。
結構主義理論在建筑學上的意義主要在于突破了功能主義和傳統教條的束縛,更多的從社會人文角度來把握建筑空間與人的關系,在建筑設計中彰顯出對人性的的尊重和關注,建立整體性的秩序,實現建筑形式與意義的終極追求,而在五千年歷史文化中的所形成的中國傳統建筑中所蘊含的豐厚的建筑哲學、細致的細節處理、人性化的空間分割和多樣化的設計手法實在值得我們去研究學習,思考其中深層次的內涵,使建筑具有簡潔明確、富有秩序的整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