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世杰
(江南影視藝術職業學院,江蘇無錫 214153)
高職院校培養的是適應未來工作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他們一方面需要很好的專業技能,能做事情;一方面需要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能與他人和睦相處與合作,有很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會學習,能適應工作變化。由此可見職業素養培育尤為重要。可高職院校對學生的職業素養培育重視度不夠,尚不能較好地滿足企業的需求。
高職院校只有依據就業市場,搭建“學校—企業—社會”的人才培養“直通車”,循序漸進地以各種形式和方法訓練學生,使他們逐步了解社會需求,深入理解今后從事的行業,學生才能以未來崗位標準規范自己,不斷提高職業素養,提早規劃職業發展方向。所以,職業素養培育需要幫助學生將未來職業崗位的具體工作任務與能力目標聯系起來,構建 “全程”、“全員”、“全方位”的養成教育體系。
高職教育的職業性要求學校從新生進校伊始,就要為他們確立較為明確的職業定位和生涯規劃,進而朝著“職業人”的方向職業化成長,不斷提升就業力。職業素養養成教育的具體載體和形式可以靈活多樣,百花齊放,比如課內課外貫通,賽場職場融通,依托校企合作,將學校教育、企業文化熏陶和社會教育結合起來,使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習得未來崗位所必須的職業素養,尤其是職業意識和職業道德。
職業素養培育早期應以理想信念教育作為首要工作,以職業理想為切入點,這符合高職學生成長的需要,有利于促進他們成長成才。學校通過職業道德教育促使他們形成較穩定的道德品質,并通過職業實踐轉化為自身的職業道德行為,畢業后成為身心健康的合格職業人。職業理想教育可以利用思想政治課課堂來強化,在理想教育中結合市場經濟的特點,進行民主意識、競爭意識、法律意識的培育,培養學生既有遠大目標又有具體目標和現實追求,進而培養學生的質量意識、誠信意識、合作意識等當代職業人所必備的素養。
職業紀律教育可以結合日常行為管理加以素質養成教育,這應貫穿于學生在校生活的全過程,從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到遵守校規校紀,紀律養成須從日常生活的小事入手,從良好的習慣和文明的舉止等基本素養做起,先讓學生明白“為什么”,隨后指導和訓練學生“怎么做”,把紀律意識轉化成自覺行為。
就業指導要從新生入學伊始,統籌專業教學,針對各個年級分情況分階段地進行教育和培訓。對剛入校門的新生,實施適應性教育,滲透職業啟蒙教育,激發學生的職業意識。可以通過入學教育、 企業參觀、 職業技能競賽等來培養他們的職業興趣,進而逐步形成良好的職業情感,比如職業榮譽感、幸福感等。對中期的學生實施特定職業教育,提高就業能力,培養職業道德。比如進行一些較為系統的相關行業職業道德教育和培訓。在日常課內教學和課外活動中,借助人文選修和職業素養拓展,幫助學生樹立職業角色意識,加深對未來崗位的職業目標、職業態度的理解,培養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到了高年級畢業班,重點實施畢業指導和心理輔導。針對就業問題進行一些有方向性的教育和培訓,如:人際關系的協調與處理、就業政策和法律法規的普及、求職技巧和求職心理的調適等。
現代教育要求教給學生的不再是積累現成的知識和一紙求職的履歷,而是要教給學生學會如何學習,具備適應未來社會的生存能力,具有積極進取和強烈的競爭意識。鑒于高職院校招收的學生層次,我們首先要通過社會體驗,教育他們成人。成人就是要學會做人,懂得做人的道理,擁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職業素養培育的核心是就業力,我們可以按崗位職業道德、崗位基礎理論、崗位基本技能三大模塊開設相關課程。崗位職業道德課程以教育學生學會做人、求真務實、團結協作為目標;崗位基礎理論課程以“適用、夠用”為度;崗位基本技能課程以規范、安全、熟練為要求,努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高職學生是面向就業市場一線的應用型人才,勞動技術含量在增大,這就要求學生必須愿意動手、勤于動手,具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和堅強自立的品質,學校可以把勞動品質教育與職業道德教育結合起來,將未來就業崗位的行為規范與校內外實習、實驗、實訓的日常管理相結合,將社會公德與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相結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樂業、勤業、敬業”勞動觀。
職業素養可以通過校園文化建設,積極營造職業道德教育的輿論氛圍來培養。積極組織形式多樣的校內外活動,利用教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合力,圍繞高職教育的“職業性”、“應用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等特點,培養學生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團結協作等職業行為,逐漸把職業道德規范內化為自身的職業素養,最終形成良好的職業意識和職業行為習慣,擁有較強的社會適應性和溝通協作能力。
日常行為培養應注重學生的公共道德、言談舉止、待人處事、遵章守紀等方面,積極利用校報校刊、廣播站、校園網、宣傳欄、黑板報等宣傳工具,把品質教育從無形量化變為有形量化。成立諸如“學生工作管委會”、“思政課建設領導小組”、“黨建工作領導小組”等領導機構,建立相關的規章制度,配備專職人員,明確工作職能,負責學生職業素養養成的頂層設計,實現制度管人的目標。要求學校相關職能部門,在人、財、物、策略上密切配合,構成職業素養培養聯動機制。
高職校只有通過校企融合,與行業、企業合作,以校企合作為途徑,改革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探索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頂崗實習等模式,切實把校企合作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突出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學校從企業需求出發,企業應積極主動配合學校共同研究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模式,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就業率,讓學生擁有較好的職業規劃,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就業崗位的不斷發展。
校企融合的課程建設,應以學生未來就業市場需求為導向,高職院校積極邀請政府、行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企事業單位的領導、專家,不定期地舉辦校企合作座談會,促進產學緊密結合。企業應積極配合高職院校,參與協商與制訂相應專業的教學計劃。學校以企業需求為前提,開設一些專業實踐課,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穿插安排學生適時參加企業實習實訓,使高職學生提早切身實地了解企業的工作模式和需求。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學校應主動邀請企業專家進校向學生講授企業對員工的職業素養要求,將企業文化、行業文化融入校園文化中,增強校企文化互動,明確學生價值取向,規范學生言行舉止,培養學生獲取企業需求的職業素養。
綜上所述,高職校要 “器道” 并取,“魚漁” 兼授,以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為標準,以課程建設為載體,以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法”為途徑,培養學生具有精湛的職業技能及良好的職業素質,確保學生成功就業,同時兼顧其未來職業發展,逐步實現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角色轉變,時刻讓學生保持不竭的可持續發展,最終,讓學生擁有未來職業發展的安身立命之本。通過以就業為導向的組織教學和“理論實踐一體化”的課堂學習,學生完成基礎訓練;通過日常行為規范的開放性評價,延伸課堂教育效果;通過校企“雙導師”的職業性崗位鍛煉,內化職業素養養成。總之,高職校只有堅持“職業素養本位”原則,把滿足學生未來崗位需要的就業力培養放在核心位置,在學生創新能力、發展個性、因材施教上下功夫,重視創就業教育,適時進行職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學生方能適銷對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