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虹
(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蘇州 215104)
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希望廣大青年:要愛國,忠于祖國,忠于人民;要勵志,立鴻鵠志,做奮斗者;要求真,求真學問,練真本領;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實干家。我們要深入學習,全面貫徹習總書記的講話,積極實踐,勇于探索,緊緊圍繞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培育這個關鍵,有思考、有探索、有建樹。
核心素養,是指學生的成長必備品格以及能夠適應個人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關鍵能力。目前,關于高職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核心素養的概念和內涵、核心素養培育的重要性、核心素養培育的指標體系等方面,而關于培育保障機制方面的相對較少,培育途徑的實踐探索比較零散,廣度和深度都不夠。
筆者認為:高職院校核心素養的培育貫穿于整個學校的教育教學實施之中,反映在課前與課后、校內與社會、教師與學生的所有活動之中,蘊含在學校顯性和隱性的文化氛圍之中,其培育過程和效果具有完整性、系統性和復雜性。要根據高職院校學生核心素養培育保障機制的不同層面,研究各層面之間的內在聯系,建立完善相關機制。其中,課程教學改革、評價標準完善、教師能力培訓、學習環境優化等等方面尤為關鍵。
我國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人才培養育人是本。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思想教育與課程建設要共同圍繞學生核心素養培育開展立體化、全方位的教育工作。輔導員所承擔的思想教育工作與其他教師所講授的課程具有同等地位和性質。要致力于改變高職學生在校期間的思想教育工作與課程教學工作各行其事的狀況,實現二者的有機聯系又相互促進,使高職生核心素養培育既始終貫穿思想教育過程,又時時融入學校課堂教學及技能訓練,真正使高職院校圍繞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目標,開展立體化、全方位的新時代職業教育。
教育部長陳寶生在2017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工作報告中曾尖銳的指出一些地方和學校信息化與教育教學的“兩張皮”現象仍然存在,要求進一步激發教師和學生的“應用動力”。在學科教學整合過程中充分結合現代信息技術,對于變革教育思想、教學觀念,創建新型教學結構,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必將產生積極的影響,也符合核心素養培育的題中之義。隨著互聯網技術和移動客戶端的高速發展,以QQ、微信推送為代表的網絡教育新形式也必將成為一種趨勢。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就要求我們聚焦線上線下兩條主線,做到視角有高度,內容有深度,主題有熱度,開展高質量的網絡教育,助力學生成長成才,使之成為學生喜聞樂見的核心素養培育載體。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結合緊密,這不僅是高職院校有別于普通高等院校的特點,更是其開展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機制優勢所在。我們要積極發掘和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把核心素養培育的外延做大、內涵做深,走出一條更符合高職院校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發展之路。比如建立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四方組成的核心素養培育驅動機制,積極探索專業學院、產學園區等形式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再比如以創新創業教育平臺建設推動學生核心素養培育。激發學生投身“學中做、做中創,創中學”的積極性,提高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此外,依托創新創業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創業技能,增強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提高識別和把握機會能力、學會創造性地整合資源、掌握與運用領導力等,為學生終身學習、可持續發展提供素質保障,使之成為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重要抓手。
學生評價標準是對學生進行價值判斷的尺度與準則,教育的意義便在于引導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評價亦是如此。應當一改傳統的以“成績”為衡量的唯一尺度,形成多元化評價標準,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和個性差異,充分考慮評價準則是否與行業、企業實際生產所需的技術、能力、素養相匹配,是否符合學生職業發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評價的主體不應僅僅是教師一方,而應該是企業、教師、學生、家庭多方。學校的評價可以從個人、小組、班級三個維度,實行周評價、學期評價、學年評價等量化的積分管理;學生的評價可以從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兩個角度入手考慮;通過建立家校聯系體系,幫助家長構建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從而能更好地實現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融合。
對于高職學生來說,既要強調其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又要注重其關鍵能力的培養。綜合系統的課程內容,既需要對學生案例掌握、遵規守紀、敬業愛崗、安全生產意識等進行評價,還需要對學生的工程素質、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等進行評價。
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9月在與北師大師生座談時指出:扎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態度、科學的教學方法是教師的基本素質。在這其中,扎實的知識功底是首位的,所謂自身素質要“厚”,首先是文化知識的厚度,其次是文化素養的厚度,還要有知識體系的廣度。要求我們在平時既要積累廣博而深厚的綜合基礎知識,又要掌握系統而精深的學科專業知識;既要把握學生身心發展的心理學知識,又要把握學生學習規律的教育學原理。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一大批各方面各領域的優秀人才。這對教師隊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師想要實現質的發展,必須要善于專業研究,只有將個人經驗層面的實踐上升到理論層面的研究,才能真正實現從“教書匠”到“教育者”的蛻變。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懷揣一份堅定的教育信仰,悉心鉆研,善于思考,爭做一名有理想的科研型、專家型教師。
新時代不僅對高職院校的學生核心素養提出了新的標準,更是對作為教育者的高職院校教師提出了與時俱進的更高要求。隨著信息化不斷發展,知識獲取方式和傳授方式、教和學關系都發生了革命性變化。面對伴隨互聯網成長的受教育者,教師如果停留在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教育方式上,就無法承擔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歷史重任。因此,教育手段的不斷創新,是今后教師培訓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師考核的重要依據。
在當代,理想的學習環境就是對課程和網絡資源的有機整合形成的環境,這種環境不僅可以打破時空限制,實現資源共享,而且可以真實生動地營造情境,快速靈活地獲取信息,豐富多樣地交流互動,拓展學習環境的廣度、延伸學習環境的寬度、發掘學習環境的深度,有利于培養學習者創造性地自主發現和自主探索的綜合素養。
高職院校應該積極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平臺建設,學校與企業合作構建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方案,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體現企業的人才素質需求,校企共建創新創業項目和基地,創新學生第二課堂形式,為學生的創新創業提供條件支持和技術指導。
高職院校特有的文化氛圍,對于學生成長發展的作用不容忽視。積極營造和善于利用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使之成為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重要元素,不僅是對學習環境的拓展,而且能起到潤物無聲、桃李不言的教育效果。
在新時代背景下,政府、社會、學校和學生必須通力合作,建立有效的培育保障機制,全面推動高職院校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工作,真正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的“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