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茜
(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湖北武漢 430000)
高等職業院校是培育優質應用技術型人才的重要教學機構。為提高教學實力,提升辦學競爭力,高等職業院校在新課改引導下,積極展開教學方法創新與實踐,從中累積教育經驗,積極踐行校企合作教學方略,確保高等職業院校在落實教育目標基礎上,可保障人才培育質量并提高學生就業率。在校企合作教學實踐過程中,資助育人模式應運而生,幫助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解決學習與生活中遇到的經濟問題,提升企業與學校合作成效,推動高等職業院校教育事業良性發展。基于此,為使校企合作教學方略得以有效踐行,探究在該合作態勢下高等職業院校資助育人新模式顯得尤為重要。
我國提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理念,引導高職院校轉變教育方法并拓寬教育路徑。通過踐行這一理念,高職院校讓更多學生參與到校企合作教學方略中,解決更多學生的就業問題,培養更多優質人才,推動我國產業與企業良性發展。在莘莘學子中不乏有一些家庭條件、經濟基礎無法負擔學業的學生。高等職業院校在校企合作教學方略下施行資助育人模式,旨在幫助部分學生解決因學習經費所帶來的困擾,提高高職院校人才培育綜合成效。然而,此資助育人模式在踐行過程中卻存在許多現實問題,影響其落實成效。為此,本文對校企合作下高等職業院校資助育人實況進行分析,以期為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奠定基礎[1]。
我國每年約有3700萬高職院校學生需要接受資助。我國為解決這一部分學生學習和生活經費問題,不斷追加財政投入,但就目前國家對大學生的資助情況而言,國家財政支出不足以負擔所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的全部費用。為此,高等職業院校鼓勵企業資助貧困學生,助其完成學業。然而,對于營利型企業來講,其所愿意負擔的資助人數相對有限,削減了資助育人模式踐行成效。
通常情況下,企業依據合作院校資助育人需求,結合自身經濟實力,以直接給予資助資金的形式達成資助育人目標。獲得資助的學生并不用為之付出勞動,甚至無需承擔相關責任。久而久之,學生滋長不勞而獲的不良心理。這阻滯被資助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導致受助學生對資助企業產生極強的依賴性,阻礙學校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育,削減校企合作教學方略踐行價值。
企業為維護自身利益,確保資助育人行為科學可行,通常會提出若干資助育人要求,以此為由明晰學生資助需求。然而,相較于國家貧困生認定體系來講,企業資助育人并無固有體系予以加持。企業僅能憑借以往資助育人經驗,設定資助認定標準。為獲取企業資助認定資格,學生會瞞報、謊報家庭經濟狀況,導致企業資助認定較為困難,降低資助育人綜合成效[2]。
通過對當前校企合作下高職院校資助育人模式踐行實況進行分析可知,我國雖鼓勵高職院校落實“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理念,支持企業與學生構建多邊育人關系,但校企合作下資助育人模式應用時間不久,與之相關的研究經驗相對較少,無法支持其良性運行。為此,當前高職院校與企業需秉持實事求是原則,結合資助育人模式踐行實況,探究校企合作下高等職業院校資助育人新模式。
企業一切運營行為均為獲取經濟收益。然而,資助育人不但無法為企業帶來經濟收益,還會增加企業財務壓力。這使得企業不愿追加資助人數,不愿提升資助育人力度。基于此,我國教育部門需加強校企合作下資助育人模式設立與運行宣傳力度,例如以學期為節點,利用地方報紙、廣告站牌、網絡平臺等媒介,報道校企合作下企業資助育人的統計數據,公開表揚企業資助育人行為,提高企業美譽度,助力企業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使企業能夠通過資助育人擴展自身影響力,達到獲取經濟收益的目的,從而提高企業資助育人積極性,進一步引導更多企業參與到資助育人模式中,提升企業資助育人能力,使更多貧困學生在企業資助下完成學業,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除營建良好的校企合作資助育人氛圍外,國家還可通過減免稅負形式,給予熱衷資助育人企業以實惠,從而促進企業與學校加深合作育人關系,助力我國高職教育事業良性發展。
企業除采用不求回報方式資助學生外,還應結合校企合作實況豐富其資助育人形式,使資助育人模式更加穩定。例如,企業可以低息貸款形式向學生提供資助,待學生畢業2—4年后,學生需依據與企業簽署的資助協議按期償還貸款。此方式可避免學生養成坐享其成、不思進取、依賴心理等不良品格,讓拼搏進取、努力奮斗成為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主旋律。在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經費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凸顯校企合作資助育人模式踐行價值。再如,企業可為需要資助的學生提供實習機會,依據學生表現發放薪水。學生通過勞動獲取薪酬,不僅可以緩解其因就學給家庭帶來的經濟壓力,同時能夠不斷累積工作經驗,提高自身社會實踐能力。
學校與企業需依據合作需求,建立資助育人認定體系,避免出現學生瞞報、謊報家庭經濟狀況的消極現象,使企業資助育人模式更加透明、高效、科學,從而保障資助育人新模式發揮積極效用。例如,企業可制定企業資助育人資格認定標準,建立資助育人資格篩查體系。企業可通過學校對資助對象展開實地調查,充分了解其父母經濟來源、基本生活條件等情況。確定待資助學生符合資助標準后,方可對其進行資助。
我國需依據校企合作教學模式發展需求,制定與之相關的資助育人法律條款,規范企業資助育人行為,指導并約束企業有效踐行資助育人行為。學校作為“中間方”需監督企業履行資助行為,并要求學生承擔資助責任,為保障校企合作下資助育人模式穩健運行奠定基礎,同時學校需加強法律宣傳力度,引導被資助學生樹立法律意識,告知學生一旦發生矛盾可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為資助育人新模式有效踐行營建良好的法律氛圍。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作為培養優質人才重要教育場所,需在新課改引導下積極展開教學創新實踐。為構建穩定高效的校企合作關系,為使校企合作下資助育人模式得以發揮積極效用,國家需加大校企合作下資助育人模式的宣傳力度,引導更多企業參與到資助育人行動中。同時企業需豐富資助育人形式,建立校企合作資助育人認定體系,消除企業與學生之間的矛盾,推動校企合作下高職院校資助育人新模式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