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樹勇
(廉江市文化館,廣東廉江 524400)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的智力成果,同時也是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料,在長期的保護與傳承中更是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尤其是在我國現代化和世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豐富了國內乃至世界人民的精神生活。本文以粵西名鎮安鋪鑼鼓為例,介紹了廣東省經濟欠發達地區過去幾年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工作中體現出來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本文的看法。
安鋪鑼鼓,俗名“安鋪鑼鼓頭”,始創于明朝正統九年(1444年)前,至今已有560多年的歷史?!妒强h志》記載:“上元各墟市奉其本處所祀之神出遊慶賀,各街張燈結彩,鼓樂喧闐,雜劇之戲絡繹不絕。是夜遊燈燒花炮,士庶嬉遊達旦,謂之慶元宵。”又《安鋪鎮志》載:“元宵佳節燈期,…各境組織鑼鼓頭隊上街競威賽響,祈禱土地公婆賜福居民,…”真實地記載著安鋪鎮士民敲擊鑼鼓慶元宵歡喜盛況。
安鋪鎮有著厚重的春節慶元宵的民俗活動,每年正月初九至正月十五,士民為生得桂子蘭孫掛燈時,作賀燈祈福、競威賽響助興,所以,民間又稱之為“添丁賀燈鼓”。
安鋪人來自五湖四海,安鋪鑼鼓是在吸取八音鼓、獅子鼓、五星鼓、七星鼓等的精華,在一種“競威賽響”的競爭環境中不斷完善和發展,形成自己的獨特鼓韻。改革開放以后,百業俱興,安鋪鑼鼓奏響時代前進的步伐韻律,安鋪人民精神煥發地進行著經濟建設。2008年端午節后,鎮委鎮政府組織專業干部挖掘整合安鋪的傳統文化,傳統節日重新喚起安鋪鑼鼓民俗文化活動的嘹亮聲響。
安鋪鑼鼓是中華民族燦爛鼓文化的組成部分。其鼓韻獨特,展現安鋪人民自信睿智、勤勞勇敢、發奮圖強的精神風貌。
安鋪鎮位于北部灣東北、九洲江下游東南岸。九洲江自東北而西南迂回奔流,從安鋪鎮注入北部灣。建鶴地水庫之前,為兩廣部分地區貨物集散地,海陸交通順暢,航道通本省以至廣西和海南各口岸,以至東南亞各國,現在仍可通舟楫?,F在安鋪增添了黎湛鐵路、渝湛高速、汕湛高速與國道這些陸路干線,通往大西南各地區更加暢順,因此,更有利于文化的交流。
安鋪為亞熱帶海洋氣候,椰風海韻,景色旖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如春,是古老的商業重埠,文化底蘊深厚。安鋪及周邊人口密集,勞動力資源豐富,工業體系完備,商貿越來越興旺,文化活動也越加豐富多彩,尤其建好壯觀的文化廣場之后,經濟文化發展前景喜人,安鋪已經成為廉江市經濟文化第二中心,人們生活日益美好。
雖然廣東省政府十分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但非遺工作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得到全面、有效的普及。民間文化種類繁多、歷史悠久。有關部門缺經費、缺人手,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普查力度不足,造成對本地區非遺數量、各類以及保護情況了解不夠,影響了非遺立項工作的進展。
各級政府盡管在近年來加大了對安鋪鑼鼓的項目投入力度,但仍然無法滿足實際需求。以安鋪鑼鼓為例,組織一次外出表演通常需要數十人參與,食宿交通費、服裝道具費以及日常訓練費均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而安鋪文化經費緊缺,經濟相對落后,資金投入不能完全依財政。
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工作離不開文化部門的支持,但各項工作并沒有得到教育界的普遍重視,非遺傳承和非遺保護出現了嚴重脫節的現象,青少年群體也無法充分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高等院校也沒有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開設相關的課程,造成相關人才嚴重缺失。擔負鑼鼓的表演者通常是師徒傳承,自小學藝,但實際收入卻十分有限,基本生活需要依賴長期外出經商或打工,基本上沒有受到過專業的集中訓練,人才流失現象嚴重,隊伍不穩定,人才青黃不接??傊?,安鋪鑼鼓若沒有年輕人參與,單純依靠政府保護,都無法達到健康傳承、長期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工作目標。
新形勢下的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一定要進一步加大經費投入力度,參與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的專業人才隊伍一定要有足夠的穩定性。參加演出與訓練有關人員,組織一方面要給予認證,同時也要解決誤工費、交通費等方面的問題,保障藝人的合法權益,提高藝人投入文化事業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傳承基地是非遺項目傳授技藝、開展活動的專門場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的重要資源。安鋪鑼鼓是一種典型的室外文化活動項目,活動場地需要具備一定的規模,也需要一些基礎性的硬件設施。做好傳承基地建設工作,不僅僅需要投入資金與人力,同時也要融合更多先進的科技設施,比如屏幕、音響等。建議相關部門將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與傳承基地設施建設兩項工作結合起來,促進各種優質資源的互補與融合,將社會文化資源的價值最大程度上發揮出來。
人才隊伍是確安鋪鑼鼓得到有效傳承與發展的核心資源,尤其是在當前硬件設施與基地建設相對落后的背景下,更加需要專業人才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支持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因此,政府及有關部門為相關專業人才進一步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強化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讓專業人才有更多提升自身收入的機會,為藝人創造更大的舞臺。將文化事業與教育事業有機結合起來,讓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進入校園,為學生安排一定的教學時間,聘請民間技藝、藝術的大量、藝匠、傳人到學校為學生表演,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與魅力。尤其是在課業并不忙碌的小學校園中,藝人在教育部門的指導下可以與小學教育機構建立起長期的合作關系,開設第二課堂,提升學生們的精神文化水平。
在各級教育機構建設教育基地,進一步加強關于民族文化的宣傳教育。對于部分比較困難的非遺項目團隊,相關部門要積極聯系民間企業與民間資本,為藝人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營造一個良好的文化事業發展前景,避免出現嚴重的人才流失或技藝生疏現象。同時也要加強針對非遺骨干、傳承人的教育與培訓,組織跨市、跨省域的文化交流活動,在保護與傳承傳統非遺文化事業的基礎上,創造新的文化項目形態,進一步滿足社會大眾的文化消費市場需求。
從我國當前文化事業的發展現狀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工作仍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政府及有關部門需要不斷創新方法,完善制度。切實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原則,以全新的方式,將我們的民族歷史呈現給社會,將我國歷史文化的價值與精髓最大程度上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