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佳
(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天津 300350)
教育部2017年教職成〔2017〕4號文件發布了《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了與實現職業教育現代化的要求相比,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還亟待提升。基于這樣的考慮,將物聯網專業的職業技能實訓課《RFID綜合應用實訓》進行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使教學更加適應物聯網和RFID行業、企業發展的需要。
本課程主要內容定位為采用LabVIEW軟件結合RFID相關硬件,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RFID系統應用開發與設計,形成一套完整的RFID系統。
課程采用工作過程系統化思想進行設計,首先,確定本課程的典型工作過程為“需求分析—功能設計—程序編寫—軟硬件聯合調試—產品發布與評價”;接著,對上述典型工作過程進行教學化處理,選擇參照系為RFID應用的“功能定位”;第三,根據參照系確定三個具體工作過程,按照遞進的原則設計課程情境,
學生在完成三個學習情境的過程中,借助比較、遷移和內化的學習過程使得自身習得的知識技能由簡單向復雜遷移,同時自身的素養發展水平不斷提升,最終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課程開發團隊根據物聯網專業對應的工作崗位及崗位群實施典型工作任務分析,從大量的工作任務之中篩選出典型工作,分析RFID實訓相關的典型工作任務,經過整合與轉化的過程,形成“RFID綜合應用實訓——RFID應用設計開發”這一學習領域,如圖2所示。

圖2 工作任務到學習領域的整合
通過上述分析、整合、轉化的過程確定課程的教學目標。
結合課程教學目標與本專業教學資源條件,以常見的RFID考勤系統應用為載體,設計了3大學習情境,每個學習情境又包含多個學習任務,使學生通過循序漸進的遞進式學習內容,不斷地完成更加復雜和完整的RFID考勤系統,如表1所示。

表1 學習情境與任務設計
本部分主要解決課程“如何教”這樣一個問題。以前文中梳理出的基于實際工作場景的工作過程“需求分析—功能設計—程序編寫—軟硬件聯合調試—產品發布與評價”為基準路徑,以普適性的工作過程“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價”作為基本工具進行教學設計,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恰當地在工作過程中融入學生必須的知識與技能講解,借助任務單、信息單、計劃書、評價表等多種形式的“引導文”法開展實際教學。
2.4.1 教學方法
為了實現課程以及物聯網專業的教學目標,使學生主動、快速地掌握教學內容,需要科學合理的、創新性的教學方法與手段來加以支撐。本課程的實施過程中,主要有以下教學模式或方法上的不同:
第一,真正實現翻轉課堂。在教學過程中真正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教師提供的豐富的課程資源的情況下,通過工作過程完整的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價步驟自主完成課程設計。
第二,充分運用信息化教學。借助多種信息化手段與豐富的信息化教學資源,讓學生以有更多的選擇來完成學習過程,輔以教師的啟發引導真正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生的專業技能。
2.4.2 課程資源
課程開發團隊對課程的教學資源進行了重新的設計與豐富。調整課程標準使之更符合RFID綜合應用開發崗位實際,開發了課程配套的實訓教材,增加了信息單、任務單、評價單等教學過程性材料,豐富了課程的課件與習題資源,并且錄制了重難點的微課視頻,使學生的自學和自我檢驗過程有豐富的資源支撐,并將上述課程資源上傳至共享平臺,開放給學生和其他教授本門課程的教師進行學習和參考。
2.4.3 課程評價
圍繞職業教育發展目標,以行業、企業實際工作崗位需求為依據,確立課程定位與教學目標,遵循姜大源教授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設計思想,對本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結構、教學方法手段及考核評價體系進行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改革。使學生在“獨立地獲取信息、獨立地制訂計劃、獨立地實施計劃、獨立地評估計劃”的行動過程中,親身實踐與參與,掌握職業技能與專業知識,培養職業道德。同時,在這一過程中獲得完整的行動序列的訓練,構建一個屬于自己的經驗和知識的體系。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及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