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萍
(云南旅游職業學院,云南昆明 650100)
美術教育具有促進幼兒的認知發展的作用,美術認知能力是美術教育存在和發展的前提。美術認知的體系包括審美認知、空間認知、形象認知、人文精神認知等方面。理解美術認知的體系,能夠更好地為美術教學的開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
幼兒美術教育是教育者遵循國家幼兒教育的政策規定,根據幼兒生理和心理發展的特點、規律,有目的、有計劃地運用相關美術理論知識、美術創作技能等方式來引導幼兒的全面發展,培養其藝術審美能力和美術創作能力,提高審美情操的一種教育。據心理學的研究,3-6歲的幼兒往往最關注的是事物的形狀、顏色、聲音和動作,他們對這些感覺器官能接觸到的事物充滿了探索的欲望,這就激發了他們美術認知的興趣,幼兒可以通過美術活動、美術讀物,隨心所欲地運表達他們對周圍生活的感受和認識,所以美術教育是幼兒喜愛的一種教育方式。
幼兒園教師培養幼兒美術認知的意識不足,在選擇幼兒美術教材時沒有從幼兒的心理特征、年齡特征、興趣需要以及美術教材是否貼近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符合兒童的美感體驗等角度考慮。很多幼兒園教師表示她們一般選擇幼兒園統一規定的美術教材,個別幼兒園教師會自己選擇或者是去別的幼兒園看人家用什么教材就用什么教材。在實際調查中還發現,一些幼兒園教師開展幼兒美術讀物的美術教學課時,僅僅讓孩子們進行素描、臨摹等枯燥的美術活動,規定孩子們畫固定的幾種實物,束縛了幼兒自由想象,自由發揮的空間,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打擊孩子學習美術的積極心,進而影響其美術認知能力的發展。
筆者實地考察了一些幼兒園發現,一些日常的幼兒美術教學課堂上往往會發生以下的情況:第一是美術教學過于形式化,忽略幼兒的審美體驗。無論是以何種形式呈現的美術作品,都應該更加重視幼兒發現美、理解美、鑒賞美的情感體驗。但受功利教育觀念的影響,我國的幼兒美術教學普遍小學化,過分重視“術”,而忽略對“美”的感知和教育。這種教學模式旨在提高幼兒的美術繪畫技巧,而不是讓幼兒學會如何發現美、創造美并陶冶美術情操。這種美術教學忽視了幼兒的身心發展、對美的需要,極易導致幼兒審美體驗和情感融入的缺失。第二是美術教學重模仿輕創造,忽視幼兒的個性發展。藝術的形式和內容互為表里,離開形式的藝術缺少內涵和靈性,離開內容的藝術則偏離了藝術的本真。雖然美術教學一般都是從模仿開始的,這樣有助于幼兒掌握美術的繪畫技能,但是一味的重視模仿教學,無疑忽略了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及個性的培養。幼兒美術教學的目的不是培養小畫家,正如教育家福祿培爾所說的那樣:“讓兒童接受美術教育,并不是讓他成為一名藝術家.....一個特定的目標是,讓兒童根據各自的潛質自由、全面的發展,讓他可以從人性上全面的認識人……讓每一位兒童都懂得藝術怎樣觀察和鑒賞。”
幼兒園教師要仔細篩選美術讀物中的圖畫內涵,力求貼近幼兒的生活經驗。生活經歷是產生藝術靈感的源泉,幼兒也不例外。幼兒美術認知的靈感來源于他們的實際生活環境。繪畫對于幼兒來說就是游戲,無法與繪畫專業人士的看法相提并論,幼兒距離他們對繪畫的要求還相差甚遠。“玩”出來的畫,既是生活的“反映”,又是情感的表達;既是學習,也是游戲。所以美術教學課堂應該允許幼兒離開自己的座位,邊畫畫邊交流,互相學習。打破一切正式課堂的常規,讓孩子們畫得高興,培養他們對繪畫的興趣。心理學表明,幼兒繪畫是幼兒自發的一種表現愿望,是一種認識世界、表現世界的方式,根本不需要繪畫基礎。幼兒只要有生活的經歷就有繪畫的需要和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即使這種“想法”還不容易被成人理解并破譯。成人只有懂得兒童的心理才能理解兒童的繪畫主題和蘊含。
幼兒將繪畫理解為一種游戲,所以他們的美術課堂不應該像正規的課堂那樣紀律嚴明、要求統一,這是幼兒美術教學與學齡期兒童美術教學的根本區別。為進一步提高幼兒的美術認知能力,美術教學應該從幼兒的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幼兒的接受能力,結合幼兒心理及生理發展規律的連續性、階段性特征,讓美術教學內容與幼兒的生活經驗有機結合,讓幼兒的自由想象,大膽發揮創造力,融入美好的生活。同時,幼兒園教師應該有意識的引導幼兒認真觀察日常生活中的的人物、事物、自然景觀等信息,運用點、線、面、空間、色彩、明暗等美術表現手法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與想法,以提高幼兒的美術認知意識。
幼兒美術教育的各個不同年齡階段,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例如:3歲與6歲的幼兒,在認知事物和觀察能力上,在形象視覺和思維上,已有不同的認識與理解。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階段,不能把3歲多的幼兒與6歲的幼兒相提并論,實施有區別的教學。在教學方法上,幼兒階段是不需要繪畫技法的,幼兒有自己獨特的認識事物的方式和創造能力。成人特別是教師和家長,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尊重孩子身心發展階段的階段性、差異性,有意識的利用幼兒心理發展特點和規律去培養幼兒的美術認知能力。只有充分了解了幼兒美術的特點,找到幼兒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并在教學中運用好這些規律,才會有好的教育結果。
幼兒園教師面對的是正在發展中的、有著獨特個性的人,這一職業特點決定了她們的學識不能是單一的,而是一個復合并不斷豐富的結構。幼兒教師的職業素養是由幼兒教育專業知識、教育類知識和通識性知識三部分組成的。要組織好美術教學活動,幼兒教師除了要求繪畫、手工等技能嫻熟,掌握色彩、圖案、設計等幼兒美術教育理論知識外,還應該具備豐富的人文社科知識。只有幼兒教師了解了這方面知識,才能更好地組織美術教學活動,促進幼兒美術認知的發展。
繪畫對于幼兒來說相當于符號的表征,這一過程就是游戲。他們的作品需要自身的解說才能讓他人讀懂。但遺憾的是,幼兒的這一特殊語言的真誠表達,往往得不到教師應有的肯定和鼓勵,被教師們稱為“亂涂”“胡畫”“一點也不象”等,挫傷了孩子強烈表達自己愿望和追求美的積極性,抑制了孩子的想象力與創造力,阻礙了幼兒的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幼兒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幼兒美術教學理念。美術活動是幼兒喜歡的一種藝術活動,幼兒把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和想象的美好世界畫在紙上變為現實,這是是幼兒感知世界,認識世界、探索世界的重要方式。幼兒美術教肓的目的在于培養孩子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表現和創造等能力。因此,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盡量避免教授呆板單一的繪畫技巧,而是要通過各種途徑,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讓美術教學真正促進幼兒身心和諧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