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筱慶
(云南春晚傳媒有限公司,云南昆明 650032)
和普通事件相比,報道突發事件的方式完全不同,尤其是新媒體發展迅速的時代,其擴散速度非常之快,新媒體已經開始占據了主導權。由此來看,傳統媒體本身是具備局限性的。但是,新媒體信息的完整性、真實性是很難保證的,這就需要傳統媒體的引導。一旦出現了突發性事件,如何妥善的處理影響,應對外界的反映,是傳統媒體重點關心的問題。因為這一方面是傳統媒體在社會輿論引導方面功能的發揮,也是傳統媒體樹立形象和公信力的關鍵。下面我們具體展開討論。
新媒體的主要傳播渠道在與網絡,而傳統媒體的傳播渠道更加的廣泛,電視、報紙、雜志、廣播等都是其新聞信息的傳播媒介[1]。對于現在的民眾來說,傳統媒體仍然在社會活動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雖然移動互聯網在不斷的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但是仍然有很大技術范圍的受眾更喜歡關注報紙、電視等傳統信息傳播渠道,也更認可這種信息接收方式。
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大數據時代,雖然新媒體在新聞傳播方面速度方面占優勢,而且覆蓋范圍廣,但是,新媒體上也充斥著很多的小道消息、偏激言論,很多新聞工作者將關注的重點放在了點擊率上,而不是還原新聞的真實和完整性上,這對輿論的所起到的作用是消極的。而傳統媒體可以通過專業判斷和嚴謹論證來引導輿論效果和導向,相對來說,受眾更傾向于相信和聆聽傳統媒體所發表的言論。
雖然傳統媒體在新聞更新速度上與新媒體難以比肩,但是其所報道內容的深度、真實度、完整性是新媒體很難超越的。現在的新媒體新聞主要是“快餐式”新聞,過于拘泥于速度,但是局部處理的不夠好,思維不通暢,甚至語意不確,報道出來的信息讀者只能夠通過碎片化的信息將其串聯起來,這就很容易導致曲解原意的現象。而傳統媒體所傳遞的信息是真實、完整而且有一定的深度,既能夠變現完整的信息,又能夠保證意境。
新媒體發展如此迅速,傳統媒體不要一味的去迎合其發展,也不要采取消極抵制的態度,而是要順應大數據時代的發展,積極的去改變自己。清華大學又一位媒體研究工作者說過這樣一句話;無論何種媒體,都是需要不斷的變化,而且要進行延伸[1]。這就要求出傳統媒體的工作者要適應新媒體發展時代背景下的工作,首先不段的提升自己,提升自己的媒介素養、基礎知識和寫作能力;其次,傳統媒體的編輯要重新構建自己的編輯思維,用嶄新的面貌、思維方式來面對已經不斷發生變化的編輯和新聞報道活動;第三,傳統媒體在強化自身所具備的專業優勢特征的基礎上,不斷的提高自身要求標準,吸收和利用新媒體的內容。需要注意的是,傳統媒體工作者要堅持原本嚴格的標準要求,根據時代發展重新明確自身定位,進而發表出更高標準、更符合讀者要求的新聞信息;第四,傳統媒體工作者可以將新媒體作為一個進行自我檢驗的標準之一,及時吸收和采納讀者意見,將內容不但的優化并呈現出來。
就以后媒體的發展趨勢而言,傳統媒體占據主導優勢的時代應過去了,而且提倡“以內容為主來促進受眾的關注”已不符合時代需求,現代社會傳統媒體不能夠“壟斷”而且已逐漸失去了主體地位,時代發生了顛覆性變化,新媒體為受眾提供免費的信息和傳播渠道,傳統媒體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這就要求傳統媒體要積極進行變革,實現與新媒體之間的融合發展[2]。首先,通過研究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兩種媒體的平臺的內容可以了解到,新媒體可以很好的實現傳統媒體內容的轉化和傳播,但是傳統媒體就很難實現新媒體的效果。出現了突發性事件的時候,傳統媒體可以在新媒體上獲取部分信息資源,學習其內容特征的同時保留自身的嚴謹特征,從新媒體的發展中獲取信息資源的支持,二者形成有效互動;其次,傳統媒體可以憑借其社會公信力來引導輿論,理性且客觀的將事件內容經過報道出阿里,同時尋求新媒體傳播平臺的幫助,加快新聞信息的傳播速度,從而使傳播效果得以強化。
競爭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是無法回避的。雖然在用戶的發展速度上來看,新媒體的優勢在與信息傳播快而且更貼近與民眾。但是,新媒體的短板在與,不僅內容不夠規范,其可信度和可靠性和傳統媒體相比還是存在差距,而且報道內容廣度、深度都比不上傳統媒體,同時其專業度和報道能力也與傳統媒體相去甚遠[3]。新媒體信息發布和傳播速度快,內容含量大,各種曝光、娛樂、社會新聞的數量每天都成倍增長,而且網絡暴力、血腥、謠言、色情等不良信息也充斥其中。傳統媒體對于此種現象如果視而不見,那么其對社會的負面影響就會很快呈蔓延之勢。在此情況下,傳統媒體要“站出來”,積極的發揮自己的社會公信度優勢,利用調查性的研究報道方式,對突發性時間進行嚴謹而深入的調查研究并報道出來,還原事實真相,正確的引導輿情,承擔起社會責任。同時,傳統媒體在報道方式、內容表達方式上面也要積極探索,努力拓展,吸取新媒體中的優秀元素,實現優勢互補,呈現的效果也會更好。
不斷發展的新媒體帶來了更多的數據信息,但是就新媒體的用戶而言,都抱著“看熱鬧”的心理,還是存在媒介素養不夠的問題,而且過于碎片化的信息讓突發性事件以轟炸式的方式出現,面對海量碎片信息,開始眾說紛紜,無法自主判斷,而且將對整個事件的認知度停留于表面。從事傳統媒體工作的新聞報道編輯就要對記者所采集并編寫、整理出來的稿件嚴格“把關”,主要是進行審讀和篩選,然后修改后發表。雖然在時效性方面傳統媒體無法實實現新媒體的速度,而且國民媒介素養亟需提升,但傳統媒體工作者要保持一貫嚴謹的工作作風,發揮專業性優勢,注重新聞內容的深度把握,要不遺余力的挖掘內容的深度,利用多媒體中的信息,最大程度的將事實本質和真相進行還原。
從突發性事件自身的性質來看,大多數情況下與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相關,那么所產生的輿論影響也十分深遠,公眾最希望的是通過關注事態發展獲取最新的消息以及相關部門和單位的解決方式、方法等。傳統媒體在保證盡可能的將準確的信息及時的為民眾傳遞,保證民眾對突發性事件享有知情權。我們必須保證的是,報道必須真實,不能夠聽信道聽途說,而且發布之前要嚴格審核,否則所造成的社會影響是不可估量的。雖然新媒體上的信息過于紛繁復雜,但時很多內容都不乏新聞價值,這就要求傳統媒體中新聞編輯人員要具有一定的“融合”觀念,積極地融入網絡當中,增加對信息的敏感度和提取能力,擅于將新媒體利用起來,并采取跟蹤式報道的方法,積極、準確、快速的地為廣大民眾傳播信息;與此同時,傳統媒體工作者要轉變思想觀念,與新媒體協作來引導輿論導向,用對話的方式來與民眾互動,是輿論得以健康發展;此外,從事傳統媒體工作的新聞編輯,可以充分的利用新媒體的互動優勢,實現與用戶之間的溝通,與客戶建立日常可持續的深遠聯系的同時,要聆聽用戶的訴求,將其所期待的元素通入到傳統媒體內容的編輯過程中,增加用戶的粘性。
通過分析傳統媒體的優勢可見,傳統媒體在傳播媒介、社會公信度以及內容深度方面都是有一定優勢的,而且這是一個兼容并包、協調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新媒體并不能完全取代傳統媒體[4]。在新媒體發展如此迅速的環境下,一旦發生突發性事件,兩種媒體之間要實現有效融合,互相取長補短,傳統媒體要明確自身定位,不要一味的迎合受眾;發揮調查報道的權威性優勢,把握好新聞內容深度,提高民眾接受度;同時跟蹤報道及引導,增加其對讀者的新引力,讓傳統媒體繼續發揮其責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