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 彥
(長春市第五十三中學 吉林 長春 130000)
隨著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的發展,我們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而由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的發展給我們帶來的頭腦知識風暴,以及物質精神生活的變化和由此產生的物質精神美感,就是生物科學技術文化。
隨著生物學有關生殖發育相關科學研究實驗的開展,一種通過體外生產胎兒的方式產生了——試管嬰兒[1]。試管嬰兒模擬輸卵管內卵細胞的受精和胚泡發育過程,將胚泡移植到母體內的子宮里,就像一粒種子種到了土壤中,逐漸發育成一個胎兒。為了提高試管嬰兒的成活率,通常情況下醫生會將兩個及其以上的胚泡移植到到母體內。如果兩個胚泡均發育成功,則會生育出雙胞胎;如果有一個胚泡失 敗,另外一個胚泡成功,則可順利發育成一個正常胎兒;如果兩個胚泡均失敗,那么意味著試管嬰兒實驗失敗。但是,并不是說試管嬰兒實驗是我們提倡的。因為在試管嬰兒的操作過程中,母體需要服用一些藥物,使其體內激素調節,以和醫生的實驗保持一致。試管嬰兒是一種體外受精和發育的生殖方式,成功地模擬了女性輸卵管,減少了因輸卵管堵塞或精子數量不足等原因而導致的不孕不育現象。試管嬰兒為我們的生活解決了難題,使我們的傳統親代和子代的紐帶文化得以傳承。
1966年,在英國誕生了一只身世復雜的羊,它的名字叫多利。為什么說他的身世復雜呢?在它出生的過程中,涉及到了三只羊A羊、B羊、C羊。A羊提供了卵細胞,這個卵細胞是去掉細胞核的無核卵細胞;B羊提供了細胞核,而且這個細胞核是從B羊的乳腺細胞里取出來的;C羊提供了子宮。B羊提供的細胞核和A羊提供的卵細胞結合,形成一個組裝的細胞。這個組裝細胞在體外就像試管嬰兒一樣進行培養,當它發育到初級胚胎的階段,將它移植到C羊提供的子宮里,經胚胎發育,C羊產生了一只克隆羊。你猜這只克隆羊長得最像誰呢?它長得最像提供細胞核的B羊,而且長相和A羊,C羊的差距很大,似乎沒有任何的關系。這也說明我們的遺傳物質主要是存在于細胞核中,細胞核的重要性對我們的認知文化產生了重大的變革性意義。
克隆羊——多利實驗的成功在科學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給很多科學家繼續研究以啟示。哺乳動物的克隆技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繼多利羊問世之后,各國的科學家先后克隆出多種多樣的哺乳動物如高產奶牛等,使用克隆技術克隆出的奶牛產量是普通奶牛的三倍之多。可以說,克隆技術加快了家畜等哺乳動物的優良育種和繁殖。克隆技術讓我們的生活質量更高,讓我們看到和欣賞了生命的美妙,感受到科技文化的力量和美麗。
把一種生物的基因轉入到另一種生物的基因組中,另一種生物就有可能表現出轉入基因所決定的性狀。比如說,把一只大鼠的生長基因導入到普通老鼠受精卵的細胞核中,該普通老鼠產生的后代就有可能表現出超級大的性狀。這種高科技技術就叫轉基因技術。這項技術說來簡單,但操作要求卻是非常高的,需要顯微注射。在轉基因鼠的實驗過程中,需要在體外將核未融合的受精卵細胞固定,再用顯微注射器將大鼠的生長激素基因注射到先前核未融合的受精卵中,生長激素基因便會插入到精卵的細胞核中。再將該轉基因了的受精卵注入到另外一只小鼠的的輸卵管內,該受精卵就像正常的受孕一樣,發育成新的小鼠。小鼠出世后,就是轉基因超級鼠。轉基因超級鼠將優秀的基因更集中表現出來,讓我們欣賞和見證了科學技術文化的神奇。
細菌作為一種生物,在它們的生殖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基因突變現象。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抗生素的使用越來越普遍。大范圍和大劑量抗生素的使用,使得某些細菌突變的品種中對抗生素有抵抗力的品種生存下來,基因突變的耐抗生素的品種被篩選出來。如果繼續再大量濫用抗生素,該耐藥細菌的耐藥性會越來越強,形成超級細菌,任何抗生素再也無法將該細菌有效控制住。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大量的服用某一種藥物,會對某種藥物產生抵抗性和耐藥性。所以在我們用藥的過程中,要交替使用,不要單獨使用一種藥物,以免產生耐藥性。超級細菌的出現,也警示我們科學技術要合理使用。合理的科學技術可以更好地指導我們的生活,為我們的生活添彩。
酵母菌是一種真菌,酵母菌在氧含量高的地方進行有氧呼吸,在氧含量低的地方進行無氧呼吸。當其進行有氧呼吸時,可以分解有機物,釋放出二氧化碳和水;當進行無氧呼吸時,可以產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我們平常生活中的啤酒、葡萄酒就是利用酵母菌發酵制成的。但是,我們的饅頭、面包等的發酵,主要是通過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來實現的;有氧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使面包和饅頭呈現疏松多孔狀。同時,干制的葡萄菌可以做成酵母片,幫助我們消化系統的消化吸收,酵母片中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在我們的生活中,微生物讓我們的生活質量更高。
試管嬰兒的成功,克隆羊多利的出世,轉基因超級鼠的問世,超級細菌的誕生,微生物發酵技術的應用,豐富著我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更深層次的文化認知[2]。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豐富改變著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生物科技文化給我們現代生活帶來了知識的變革性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