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斌
(遼寧大學廣播影視學院 遼寧 沈陽 110032)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2013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中亞各國時,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重要講話時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2013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東盟之行”中又提出了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隨后“一帶一路”四個字在全球范圍內掀起巨大的浪潮,引發世界關注。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就明確提出“加快同周邊國家和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1]由此“一帶一路”正式成為國際合作倡議,也成為全球化進程中的一部分。
國家形象指的是一個國家在其他國家和人民心中的總體形象[2]。國家形象與國家實力之間有著一定的關聯,但國家形象不單只是通過國家的經濟、軍事等硬實力體現,而更多的通過國家的軟實力來體現。軟實力是一種文化、政治價值觀、外交政策等非物質因素產生的吸引力和認同力[3]。
觀眾對紀錄片在內容層面上有著嚴格的要求,即做到展現真實的事件,其中沒有假定的人物和故事情節等,這也是紀錄片真實性的體現。但是創作者依然可以運用不同的記錄方式和表達手法對客觀事物進行再還原,同時傾注自己的思想情感。電視紀錄片《一帶一路》也通過一種獨特的魅力在世界范圍內迅速傳播,讓世界對中國的國家形象有更加客觀、立體、全面的了解。為了能夠更好地探究電視紀錄片《一帶一路》(以下簡稱《一帶一路》)對國家形象塑造所產生較好效果的原因,以下主要從“敘事層面—內容結構”“視聽策略”來進行分析。
《一帶一路》在結構上使用了分解化,形成一個個單一完整的故事,這有別于我國之前的一些傳統紀錄片模式。《一帶一路》雖然在主題上仍然有著較強的指向性,但是在整體故事結構上進行了整合,使原本的故事通過一種更加具有吸引力的方式展現出來,故事內容更加令人信服,人物典型生動,觀眾在觀看過程中能夠真實地感受到“‘一帶一路’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的理念。
《一帶一路》總共分為六集:分別是《共同命運》《互通之路》《光明紐帶》《財付通余》《金融互聯》《筑夢之路》。每一集所表現的內容均不同,但都是以小故事闡釋大戰略,用宏觀方式表現國家形象,平民視角訴說故事,既符合了觀眾的審美趣味,也更容易使觀眾產生共鳴。例如在第一集《共同命運》中,用短短幾分鐘時間講述阿曼蘇爾港依然留存的手工造船傳統,將數個世紀之前的海上貿易繁華景象印入觀眾腦海。第二集《互通之路》中,向觀眾講述了土耳其旅客歐麥爾在中國企業參與修建的高速鐵路竣工后,能夠乘坐高速舒適的列車從伊斯坦布爾去安卡拉參加聚會,在出行中享受到了便利。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優化不僅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質,而且對經濟提升有著重要作用,這也是改革開放后中國總結出的經驗,體現出中國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理念。
在制作紀錄片《一帶一路》時,面向的群體是全球受眾,因此這部紀錄片承擔著改善國家形象,弘揚民族文化,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任。中國早期關于“一帶一路”題材的紀錄片傳播效果大多不理想,尤其是中日兩版《新絲綢之路》的傳播效果更是產生巨大反差。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掉入了跨文化語境傳播的陷阱,造成國外觀眾難以接受,甚至停留在拉斯韋爾的線性傳播模式,造成了觀眾的不信任。因此,在拍攝《一帶一路》過程中,曾廣泛邀請一些國內外權威人士、各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參與其中,相互交流分享,通過多維的角度來進行客觀全面的展現不同國家對該戰略的理解和想法,能夠確保該戰略的實施,同時也使得整個傳播敘事內容更加令人信服。例如,在第一集《共同命運》中,拍攝團隊不僅采訪了國內著名歷史學家劉迎勝,還采訪了俄羅斯總統普京和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總干事阿德南·阿明,從歷史文化、政治與國際等多維度來闡釋“一帶一路”戰略,在構建跨語境傳播的過程中塑造中國的國家形象。
《一帶一路》的敘事并沒有強烈的意識形態內容,而是通過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所提及的政策溝通、施設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的實施進展來向世界展現中國勇于承擔責任的大國形象。例如,在六集紀錄片中,呈現了中國對外的援建方案超過64個,其中第一集因為鋪敘了大量的歷史內容,提出了4個對外援建方案,其他5集均在50分鐘左右的時間內,提出超過10個對外援建方案,其中的數量之大,覆蓋交通、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包含亞洲、歐洲以及非洲等沿線65個國家和地區。除此之外,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絲路基金、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一系列“中國方案”的提出,體現出在當下反全球化浪潮中中國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決心,更展現出中國敢于承擔國際責任的大國形象。媒介的這種話語生產模式,為中國形象全球化輸出提供了一種合法性,因為以“一帶一路”為話語載體所構筑的中國形象,不是偏執、自私、頗具威脅性的,而是兼善天下、是命運共同體中的一員[4]。
《一帶一路》使用“情景再現”的表現形式,復現歷史年輪,深入民族的潛意識層面。社會群體的民族潛意識是民族審美心理結構的最深層次,它經過無數代人的傳遞,最終成為在民族全體成員心理上的積淀物,并隱藏在人的內心深處[5]。每一個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都會產生一些典型的人物形象,包括英雄形象、商人形象、女人形象等不同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形象上有著服飾、動作、語言上諸多的民族審美文化標識,這些審美文化標識是經過不斷的沉淀而成為一個民族的文化印記,不同民族的觀眾對自己民族的審美文化標識會有一種習慣性的親切感,為文化作品深入民族潛意識提供了一種可靠性。例如,創作團隊對于“一帶一路”發展歷史上的張騫出使西域,便是使用了“情景再現”,從漢武帝送行張騫,再到沿途連綿不斷的沙漠,身著漢代服裝的漢人,還帶有風沙聲和銅鈴聲將古代的外交之旅刻畫出來,尤其是悠揚的音樂更是引發觀者的情感共鳴。
紀實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的聲畫組合,保留紀錄片紀實性的同時,滿足各民族之間的審美文化需求。電視紀錄片作為視聽藝術,不僅僅要呈現直觀明確的畫面內容,也要靈活的運用聲音的各個要素來傳遞信息,渲染氛圍,表達創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畫面上,除了聲音所適配的解說詞外,《一帶一路》更是使用了精確的數據圖表以及二維、三維動畫等來進行內容展示。從傳播領域來看,圖像內容在受眾接受領域所產生的傳播效果也要遠遠高于文字與語言,能夠契合不同文化層次的受眾審美需求。例如在第六集《筑夢絲路》中,制作團隊通過圖畫形式來展現馬可·波羅在中國游歷后,從泉州返回威尼斯的路線,不僅給觀眾更加直觀、清晰的觀看體驗,而且也能幫助一些對地理空間沒有概念性的觀眾更好的理解海上絲綢之路。
在聲音上,紀錄片《一帶一路》的聲音主要分為:同期聲、解說詞和音樂,其中同期聲又包含著人物同期聲和同期音響。解說詞是電視紀錄片的主干,能夠很好地整合畫面信息[6]。解說詞的內容主要是引領觀眾理解影片的內涵和價值,對畫面內容起補充效果,便于理解抽象內容。例如在展現緬甸男孩巖龍每天穿過中緬邊境到中國來上小學這一段落時,解說員用講述的方式,向我們緩緩訴說著在山水相連的中緬邊境,兩國人民之間情相近、心相連的故事。
同期聲是指在電視紀錄片的拍攝過程中,拍攝者通過鏡頭拍攝時所同步記錄下來的聲音。而人物同期聲主要指畫面上出現的人物的同步語言,是一種真實的聲音,其中在《一帶一路》中最直接的體現便是創作團隊對各個國家、不同領域、不同層次人的采訪話語。用被采訪者或者被拍攝者的語言,來講觀點、釋疑問的,是被動型人物同期聲,這一類人物同期聲受內容發展的控制,但是面對觀眾能夠產生最直接的交流和溝通效果。在《一帶一路》中,創作團隊對被動型人物同期聲使用的極為巧妙,前后銜接解說詞與畫面內容,達到聲畫統一的過程中,增強了播出效果;同時被動型同期聲的使用不僅僅提升了信息傳遞的效果,也配合了多維度敘事,跨文化語境的構建。例如在《筑夢絲路》中,對中石化阿拉木圖分公司員工阿麗婭的采訪,便是讓她用自己的話語講述從留學到工作、從戀愛到成家的過程中對中國的熱愛。這種表現方式更加的直白、有力,使觀眾很容易就能夠感受到片中人物的深厚感情。
相較于同期聲的客觀性,音樂能更多的融入創作者的思想感情。音樂在電視紀錄片中能夠為兩個空間不連貫的鏡頭提供時間連貫性;同時,音樂還是對畫面內容的補充、解釋和評價,深化作品內容主題,增強藝術感染力。《一帶一路》十分重視對音樂的運用,將國內與國外、古典與現代音樂融為一體,從音樂作為聽覺符號這一角度,對潛在觀眾民族審美心理充分關照,既使其具有濃厚的民族氣息和地方風格,又推動了《一帶一路》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塑造了中國與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互通的國家形象。
《一帶一路》中不同民族視聽符號的“平等亮相”,兼容不同民族審美文化特征。德國19世紀哲學家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認為:“事實上,一切民族都要求藝術中使他們喜悅的東西能夠表現他們自己,因為他們愿在藝術里感受到一切都是親切的、生動的,屬于目前生活的。”[7]《一帶一路》在聲音運用上,大量使用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聲音,包含創作團隊在拍攝時同期錄入的音效、各民族人民在接受采訪時講述的本民族語言以及各民族的一些音樂等;在畫面內容上,亞洲、歐洲、非洲各民族的視覺符號都能出現在畫面中。例如,情景再現中馬可·波羅扮演者的人物形象、歐洲小鎮街頭的風景與西洋管弦樂、阿拉伯的人聲吟唱都是民族審美文化的標識,具有著典型性和代表性,在觀看時能夠激起不同民族的審美情趣和民族情感,更容易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一帶一路》在視聽符號上的獨特運用,也為中國的電視紀錄片在制作過程中提供了借鑒,兼顧不同民族的審美文化,最大限度的體現文化的包容和認同,喚醒民族審美意識,增加相互認同感,繼而更好的塑造國家形象。
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中提出的理念逐漸成為全球共識。電視紀錄片因其紀實性和框架可塑性,正好符合正面塑造國家形象的訴求,承擔著對外傳播的重要使命。《一帶一路》在敘事上故事化的結構、多維度構建跨語境傳播以及在視聽策略上基于不同民族審美心理所進行的探索,都為廣電媒體展現中國風貌、塑造國家形象提供了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