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慧
(河南省明月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河南 鄭州 450000)
【關鍵字】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創產業 生活化 大眾化
在文化創意設計蓬勃興起的時代環境中,關于“古代藝術生活化”的各類嘗試已屢見不鮮,但是這一類嘗試是否契合大眾市場需求、大眾審美以及保留古代藝術文化內涵則并不可知。設計師若是僅停留在自己藝術世界的臆想,憑借“閉門造車”“腦門一熱”的工藝設計,那么便不可能在消費市場立足,也不可能實現“古代藝術生活化”的設計追求。
自工業革命以來,傳統手工業便開始受到來自機器化大生產的劇烈沖擊,在這種沖擊下,不斷促使傳統手工業更新換代,進而形成了保留傳統手工藝精神內核的“現代手工藝”。2002年有學者提出:“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工業革命及機器文明催化了現代手工藝的形成,從而使手工藝的發展逐漸脫離了傳統色彩,獲得了新的現代的理念、方法、形式?!盵1]“古代藝術生活化”的理念也是同樣的道理,就是文創產品在保持原有文化內涵和精神內核的前提下,進行創新發展。文創產品在設計中最重要的便是保持其原有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內核,因為精神層面是古代藝術與當代設計中最為突出的部分,只有正確處理好這個問題,才可以開發出真正具有內涵的文創產品。

圖1 “玉兔搗藥”
筆者在從事文創產品開發的過程中,將古代金石拓片中的文化符號作為設計元素,甄選其中具有中國文化底蘊與特色的圖案、紋飾,并與相關專家學者、社會受眾開展交流與討論,進而再開始思考文創產品的具體設計。例如所使用的“玉兔搗藥”元素(圖1),該元素適用于與“中秋節”“月餅”等相關的文創產品開發,這類元素不僅有源遠流長的神話傳說,而且蘊涵長壽安康的美好寓意,因而受到人們的好評與支持。同樣,在利用鄭州市金石傳拓技藝和鄭州市皮雕技藝兩個非遺項目進行文創開發的過程中,首先考慮的便是二者在精神層面上可否有共通的契合之處。最終,利用拓片中石刻元素古樸厚重的形式與皮具精細的縫制工藝結合,結合了二者的精神審美,打造出了具有全新精神內涵的“金石皮具”。
因古人的審美意趣與文化藝術內涵已與當代人的審美觀念不盡相同,因此我們不可強行要求對古代藝術的原貌還原,在嘗試的過程中應多加關注精神層面的“溝通古今”,發掘藝術的共同之處,進而再開始著手產品的具體設計。
“古代藝術生活化”實踐中最重要的是“古代藝術”與“當代生活”兩個媒介之間審美橋梁的搭建。在這一橋梁搭建的過程中,產品應當更為注重當代大眾審美觀念,而不是一味的“厚古薄今”,因為當代藝術品的實際受眾多為普通大眾,太過古樸或前衛的審美造型難以迎合消費市場的實際需求,但又要權衡古代藝術的精神內涵與文化底蘊,經過實踐經驗總結,得出從“色彩”“結構”等方面入手對文創產品進行設計與開發。如金石元素在具體文創產品設計中,不宜采用“黑”“紅”主題的單一色調,可根據具體的設計風格來更改金石元素的底色,保留其原有的內在寓意和古樸外觀,在底色上采用“因時而異”“因事而異”,采用較為明亮鮮艷的色彩搭配,進而開發出多種類的文創產品,符合多樣化的大眾審美。
與此同時,在文創產品與大眾審美觀念結合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大眾審美觀念的轉變與發展,及時把握市場環境,跟緊大眾審美的步伐,可酌情采用新興設計理念,但要考慮二者的融合情況,從而制作出具有時代特征,兼備古代藝術神采的新產品。正如筆者所在公司“沄鶴堂”所開發的挎包產品(圖2),根據挎包底色與金石設計之間不同的元素搭配,開發出各類產品,獲得社會上普遍的好評。

圖2 “沄鶴堂”開發的挎包產品
作為面向市場的“古代藝術生活化”設計理念,應當將市場受眾滿意度作為文創設計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在開發過程中尋找自身的合理定位。馮驥才先生也曾說過:“文化產業和文化產業化是兩碼事。文化產業是一個新興的現代產業,當然應該大力發展,但文化產業有一個確定的概念,它是用工業生產的模式,面對大眾消費對象的一種服務性和經營性的產業?!盵2]因此,文創產品的開發應盡量與大眾目前所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品結合,進而實現服務大眾、擴大非遺認知、增進品牌影響的目的。
為此,筆者開發出一系列諸如“折扇、手機殼、挎包、文化衫”等文創產品,在取得了良好市場銷路的同時,又推動了金石傳拓這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宣傳工作。日用品與古代藝術的結合是真正實現“古代藝術生活化”的嘗試,這是有益于多方的經驗之談。
此外,筆者認為文創產品的定價也應采用大眾化的市場定位,形成“薄利多銷”的市場銷售模式,從而以“古代藝術美學”“平民化定價”“生活日用品品質”的競爭優勢在當前的文化創意市場占據更大的銷售份額。為此,筆者利用古人“錦灰堆”“八破圖”的文化符號所開發出的陶瓷產品在定價上盡量迎合當前陶瓷消費品定價,而非陶瓷藝術品定價。在前期的市場調研過程中,筆者收到了許多“物美價廉”的關注與好評,取得了良好的市場收效,進而能為后期的文創產品開發做好社會宣傳。
古代藝術融入當代生活的過程中,所需要的不單是設計師的“冥思苦想”,更為重要的是與產品使用者感同身受,讓產品設計的效果更契合大眾的實際需求。廣闊的消費者市場賦予了我們難能可貴的經驗與智慧,自古以來的技藝進步也是“匠人”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中得以進步與發展?!肮糯囆g生活化”的過程必將是一個緩慢成長的過程,筆者就其過程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貢獻出了自己的一份思考,希望能對現實的工作帶來些許的變化與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