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國柱
(吉林省圖書館 吉林 長春 130022)
中國是有著5000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蘊含有極為豐富的文化精髓,值得后人傳承和弘揚。深刻認識和研究中國傳統文化蘊涵的豐富精神資源和文化資源,全面把握中國傳統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之間的關系,對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
傳統文化,是基于本土所創造的文化,也是本土人文精神和民族特質的體現,是通過不同的文化形態來表示各種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從遠古延續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經過世代的延續、積淀,以及不斷地完善、改進,很多內容已經廣為流傳,并對我們的文化產生深遠的影響[1]。
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方面,按照國家整體建設要求,吉林省經過長期的努力,已取得一定成果,公共文化事業得到高度重視和良性發展。目前,吉林省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尚不健全,文化事業的發展和底蘊需要進一步提升。因此,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充分融入到吉林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有利于加快公共文化事業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是國家、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與源泉。我們要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提高自身素質,加強道德修養,規范自身行為。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積極發揮自身主動性,以飽滿的激情,激昂的斗志全身心投入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
有理想、有信念,才能夠有發展。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影響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老子的“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孟子的“其所取之者,義乎,不義乎?而后受之”等思想,都體現了要做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義利觀、價值觀[2]。因此,人要學會顧全大局,學會考慮別人的感受,做事先人后己。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指引方向,指導人們為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自強不息、奮發圖強。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及其精神,鼓舞著一代又一代人為了理想和事業而奮斗,不同時期涌現出不同的英雄人物,他們的感人事跡,激勵著我們前進,也感染著我們,讓我們對祖國和這片土地充滿了熱愛和崇敬。我們的政治理念、治國方針,都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延續,是傳統文化同馬克思主義與時代精神的有機結合,我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也是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地轉化、發展、創新。
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吉林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之中,使吉林省的文化事業得以蓬勃發展,這是建設吉林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根本保證,也是國家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必然要求。
在當今社會,隨著社會進步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不斷變化,人民對文化社會的需求也在不斷改變,已經由過去的被動式活動方式轉變為積極主動型活動方式[3]。在組織開展全站文化活動的過程中,將傳統文化活動融入其中,為廣大群眾開展豐富多彩的業余文化活動,豐富群眾的精神生活,提高群眾的文化素質,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在組織群眾文化活動的過程中,要注重活動成果的積累,及時總結活動經驗,積極宣傳推廣,讓優秀傳統文化在群眾活動中得以延續,完善公共文化 服務體系。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承和發展過程中,由于組織管理不到位,一些優良傳統在傳承和弘揚中有所缺失。因此,在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進程中,對傳統文化項目組織專業人員進行管理,成立專業的組織機構,設立合適的活動場所,有發展目標、方向和規章制度,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體制,使之成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主旋律,以豐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內涵。
對優秀傳統文化團隊,要樹立典型,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予以推廣,起到示范作用。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積淀,其文化精髓影響著每一代人,是民族團結、發展的源動力,也是展現我國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責任和義務。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七個方面中,先進文化理論研究服務體系具有引導性意義,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離不開先進理論的指導,而先進理論的形成,更離不開傳統文化的積淀。因此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必須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各界廣泛參與,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形成全文化發展的新體系。各級政府統一目標,統一方向,統一認識,以群眾服務為宗旨,才能真正為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務。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4]。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過程中,一定要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