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維
(石屏縣異龍鎮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 云南 紅河 662200)
隨著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為文化旅游產業注入強勁動能,實現蓬勃發展。在發展鄉村經濟過程中,人們也已將更多目光聚焦于文化旅游產業。目前,鄉村文化旅游在不斷向前發展,已經全面進入可持續發展階段,而今后發展的意義、現狀及前景如何,是當前非常值得研究的重大課題,以下以云南省紅河州石屏縣為例進行分析和思考。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很多城市居民大都喜歡到農村度假旅游,主要原因是農村生活環境優美,人們能體驗到重返自然的新鮮感。在發展鄉村文化旅游時,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核心發展理念。在以往發展過程中,人們并不會過于注重保護環境,而通過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在發展的同時兼顧效益,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另外,文化旅游業帶來的繁榮,也使游客在不斷挖掘鄉村文化的過程中,能進一步了解我國悠久的文化歷史,也能夠欣賞到更多當地的美麗風景,享受到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游客在旅途中享受愉悅心靈的同時,能真切體驗到當下人們日益追求的“返璞歸真”精神,可以有效緩解城市人口過多導致的“城市病”,對國內整體環境都會產生積極影響。
一些文化旅游鄉村地處偏遠,在過去經濟發展緩慢的情況下,會導致許多村民無法找到合適自己的工作。隨著鄉村文化旅游產業的迅速發展,為當地帶來更多就業機會。因此過去由于當地經濟落后,而無力養家的村民就大都能找到新的工作,不僅能促進經濟發展,還能為帶動當地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貢獻一份力。文化旅游業不是指單一的旅游景點,而是涉及到衣食住行等多方服務業,游客到達旅游景點后,就必然要獲取各類消費資料,因此旅游產業能夠延伸出巨大的上下游產業鏈。在這個產業鏈中,很多當地村民都可以找到自己所能從事的工作,推動當地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有效帶動當地村民提升收入水平。
在以往發展過程中,鄉村地區主要是以農業為主,經濟發展只能依靠農業及其相關產業。但是在現代經濟中,農村地區可適應現代經濟發展的步伐,不斷轉變和調整經濟結構,逐步改變傳統以農業發展為主體的經濟狀況。但目前許多農村的資源有限,經濟水平落后,所以在經濟轉型上存在先天不足,這就要求人們深入思考如何能實現經濟與自然資源融合式發展,在不破壞環境的前提下,發揮各地區深厚的文化歷史優勢,更好為經濟發展服務。在發展文化旅游業時,優先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主,可以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改變并優化原有經濟結構,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及旅游業,使經濟結構變得更加合理,努力實現又好又快發展[1]。
近年來,云南省紅河州石屏縣在發展鄉村文化旅游方面著眼于可持續發展,在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中,努力實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新理念,嚴控旅游開發邊際,防微杜漸,嚴格禁止因過度開發而導致的自然災害,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持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并存,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在開發鄉村旅游產業的同時改善人居環境,提升服務配套與創新融合發展,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杜絕重開發、輕保護的現象,合理優化保護與開發的關系,嚴格按照國家對古城保護的一系列指示要求,依法依規開展保護工作,為全國鄉村文化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樣板”。云南省紅河州石屏縣旅游業目前的發展現狀如下:
一是圍繞中國原生態歌舞之鄉,推動以中國最南端高原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為核心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快。一批民營商務休閑酒店逐漸投入運營,加快異龍灣五星級商務酒店開工建設,使旅游接待能力逐步提高。在保護與開發并重的前提下,實施古城保護與修復工程,修建仿古建筑,完成古城青石板路面的鋪設,修復石屏古城核心區老州衙、李恒升故居、玉屏書院等古民居建筑,推動申報國家4A級景區并取得新進展。一個集“鑒賞建筑、品讀歷史、游覽山水、品嘗美食、觀看民族歌舞”于一體的旅游產業正在逐步形成。二是打造文化公園、煥文公園、湖濱路中心廣場等一批具有時代特征、藝術品位高雅的園林綠化工程。實現綠化覆蓋率達40%,積極爭取“云南省園林縣城”稱號。三是景區和景點的建設力度不斷加大。完成乾陽山健身觀光大道和異龍鎮萬畝楊梅園區觀光通道建設工程。雞石高速公路,環湖北路,環湖南路的通車,為游客出行提供多種便利條件。四是旅游服務能力逐步提高。建成紅河州首個游客服務中心,制作并安裝旅游標識系統,開辟民族風情旅游線路,推出一晚二日游、石屏儒文化一日游、花腰之旅等精品特色旅游線路。五是連續六年成功打造了“五月楊梅節”“七月荷花節”“花腰歌舞節暨異龍湖開漁節”等重大節目,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度假觀光。
一是實施退塘還湖及生態修復工程,推動豆制品加工產業園區建設,沿湖村落環境治理,西岸截污及河道整治,異龍湖補水輸水四項工程。實施了異龍湖減污人工濕地工程,異龍湖湖濱帶柳樹種植項目,對保護異龍湖生態環境,凈化水質起到積極推動作用。二是以異龍湖觀光,吃魚宴為主的農家樂,實現漁莊得以快速發展。三是建成集采摘、休閑、娛樂為一體的楊梅生態園,一個猶如“山水休閑天堂”般的旅游圣地正在逐漸形成。
鄉村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雖然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由于發展水平限制及其他主客觀方面原因,仍存在一些發展障礙和不足。各鄉村在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共性問題上基本表現為投入少,產業發展慢等問題。另外,各個鄉村的歷史文化不同,所以在發展過程中會存在各自的特殊問題[2]。云南省紅河州石屏縣在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和特殊問題分別如下:
一是地方財政困難,文化旅游產業經費投入不足,文化旅游基礎設施明顯滯后,交通、衛生等基礎設施有待完善,特別是發展鄉村文化生態旅游業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缺口大,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文化產業的發展步伐。二是在鄉村文化生態旅游業的建設上,工作人員服務意識不強,接待工作安排不到位,缺乏專業化管理和服務人才,在打造文化旅游業時并沒有明確未來發展目標,致使旅游業發展的創新性不足。
一是民族民間文化的挖掘、整理、保護、開發、利用工作后勁不足,民間藝術人才呈現青黃不接和人才難留的嚴峻形勢。二是對民間文化的開發不足,尤其是對民族服飾文化、民族飲食文化、民族工藝用品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不足,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并未真正形成大旅游格局。三是現有文化企業所屬的藝術團或表演隊伍的商業運營規模不夠,對一些企業建設的品牌化和“走出去”意識不強,發展目標不夠明確,很難真正實現長期維持運營,對民族文化產業的包裝,推介也有待加強[2]。
鄉村文化旅游將當地的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結合起來,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將會有著非常廣闊的空間和良好的發展前景[3]。經過當地人的不懈努力,石屏縣的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已經形成了當地社會經濟綜合發展的一張名片。在未來,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將會進一步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
首先,開發以石屏縣古城為中心的歷史文化旅游區。堅持“修舊如舊、以存其真、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原則,繼續加快完善古城區歷史遺跡的保護、修繕及恢復工作。其次,建設以異龍湖濕地公園為主的高端生態休閑旅游區。以國家級濕地公園引領異龍湖的建設發展,以濕地公園的開發理念來配置項目,形成公益性與商業性相結合的開發模式。最后,開發鄭營歷史文化名村旅游區。采取“全民辦旅游”的方式,將保護理念放在首位,結合古城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古村本身的特色產業,實現保護與開發,社會效益與旅游效益和諧共贏 的目的。
重點打造哨沖鎮慕善村的鄉村文化生態旅游項目。把慕善村建成以體驗花腰彝原生態歌舞,民俗風情,研究花腰彝為主的文化產業基地,并申報云南省特色旅游村建設項目。在異龍湖周邊村寨中選擇1~2個村子,結合當地特色打造星級農家樂,不斷改善旅游接待條件和環境,進一步幫助石屏縣旅游接待水平提檔升級。
在對海菜腔、煙盒舞、花腰歌舞等民族傳統歌舞進行傳承和保護的同時,積極申報烏銅走銀、花腰民歌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大對民族歌舞傳習班的支持,大力發揚和傳承石屏縣的獨特歷史文化。
重點開發豆腐飲食文化,推出精品、特色、優質的產品積極為旅游業服務,努力實現經濟與文化雙贏。引進實力雄厚的企業參與到飲食文化發展中,規劃開發古城旅游食品街、商業步行街、文化娛樂城,增強石屏縣的飲食文化和商業吸引力,加快飲食文化旅游業的發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