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娛全
(湖北省圖書館 湖北 武漢 430000)
1954年,美國心理學家G·Caplan首次提出了“心理危機”的概念并對其進行了系統研究。他認為當重大問題或變化發生使個體感到難以解決、難以把握時,平衡就會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擾,內心的緊張不斷積蓄,繼而出現無所適從甚至思維和行為的紊亂,進入一種失衡狀態,這種暫時性的心理失衡狀態就是心理危機[1]。徐建華關于圖書館普通員工低水平體驗得分及差異情況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普通員工在諸多指標上都體現出明顯的消極心理。具體而言,他們在成長發展、自我接受、目標價值、社會信心、知足充裕以及快樂指數6項指標上,明顯差于中層管理與館領導。多數普通員工的心理感受非常消極,對生活和工作狀態感到不滿[2]。
在現實工作中,大部分館員缺乏心理保健常識,對心理問題的癥狀、危害、預防、干預知之甚少,不了解自我疏導和情緒調節的基本方法,導致消極情緒長期積累得不到化解,嚴重影響館員的工作效率和身心健康。在特定刺激下,甚至會出現偏激行為,影響了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
圖書館作為公共場所,其零門檻的準入機制,導致進入館內的人形形色色,魚龍混雜。首先,年齡跨度大。往上有60-70歲的老年讀者,往下有5-10歲的小孩。其次,人群組成復雜。可能有另類讀者,也可能有心懷不軌者。最后,工作壓力大。由于圖書館員的服務性質,窗口部門每天需要接待大量讀者,其受眾面廣,在面對這些復雜人群時,館員的內在心理狀態會不斷地發生變化,一旦這種變化過快或者過激之后,館員心理就會呈現危機狀態。
心理學人本主義學派代表馬斯洛研究得出,人有五種基本需求,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而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屬于相對高級的需求[3]。如果人的需求長期在現實中得不到滿足,就會對工作失去興趣,產生厭倦情緒,工作效率會明顯降低,嚴重影響館員的身心健康,長此以往,館員心理就會進入一種失衡狀態。
在社交需要上,館員的人際關系處于亞健康狀態。公共圖書館人員結構復雜,在年齡、學歷、專業、職稱等方面差異較大,待遇也差距較大。低崗位、低職稱館員就會出現心理失衡,心態和情緒受到影響,在與人打交道時,會有抵觸心理,影響人際關系質量。如果這些館員在窗口部門的一線崗位,持續與讀者溝通,這些負面的狀態就會傳遞給讀者。
在尊重需要上,館員職業角色認同感低?,F在還有大部分圖書館員仍在從事著繁重瑣碎的工作,如圖書借還、上書整理、期刊合訂等,這些重復性的勞動,機械、單調,缺乏創造力,容易使人產生枯燥、乏味、厭煩等負面情緒。另外,社會普遍認為,圖書館工作不過是上書、整理書架和借還書籍,沒有什么技術和知識含量,隨便換一個人也能勝任,工作認可度很低,這些負面態度會損害館員的工作積極性和未來發展。
在自我實現需要上,職業前景迷茫。在圖書館內部,各部門之間的工作環境、受重視程度以及發展前景存在差異,館員面對這些差異會呈現出不同的心理反應。消極的館員,特別是在窗口部門人員會認為自己處于圖書館最底層,每天直面讀者,不僅工作量大,而且強度高,做了大量的工作卻所獲甚微,所以易產生失落和挫折感。而且在圖書館深造和進修機會較少,職稱晉升需要拿出相應的成果,不易實現館員自我價值的需要。
圖書館心理危機的基礎預防需從日常抓起,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重視館員心理健康建設,引導館員學習心理危機方面的知識,促進良好人際交往氛圍的建立。
第一,充分發揮館公會的組織作用,策劃開展各類活動,如趣味運動會、讀書會、演講比賽等,提高館員參加活動的積極性,讓館員在活動中釋放情緒壓力的同時獲得集體歸屬感。第二,重視館員的個性,為他們的自我實現提供機會。充分發掘他們的優勢和特點,通過崗位合理分配、獎勵機制的設立和外出學習,將他們的優勢部分進一步激發出來,在工作中體驗熱情的釋放。第三,定期舉辦心理學講座,邀請心理學方面的專家,解析相關心理現象,引導館員了解心理危機的癥狀表現以及可能出現的嚴重后果,同時為館員介紹自我調整方法,逐漸提高館員面對和處理心理危機的能力。第四,加強對館員的人文關懷,關注館員的評價導向。在館員遭遇壓力和挫折情況下,要注意及時與其溝通,進行心理疏導,增強他們的抗壓能力,使他們在溝通中建立起和諧的工作氣氛。
在館員心理危機狀態加重,并開始行為化的時候,需要對其及時干預和應對,這就需要一個強有力的組織機構來指導行動,同時讓專業的心理人員進行干預。
1.成立圖書館心理危機預防小組
成立心理危機預防小組,其目的是對于出現嚴重心理危機的館員,能及時發現并進行有效干預,防止過激行為、事故的發生。心理預防小組成員由館領導組織,召集館內具有心理學專業知識、口碑較好的館員來組成,小組成員集結之后,要不斷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危機干預方面的專業素養,定期參與相關培訓,用專業的知識為館員的心理健康負責。
2.建立心理檔案
心理預防小組定期通過SCL90(自評癥狀量表)、SDS(抑郁自評量表)等量表來收集全館員工心理數據。根據結果分類,建立心理檔案,對于測評中偏差值較大的館員,考查實際情況,特別是對近期頻繁出現言行異常的個體,重點記錄,及時與其家屬取得聯系,告知家屬該館員近期的異常行為和情況。
3.建立心理咨詢室
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的心理診所數量已經超過了醫療診所。美國有96%的青年在遇到問題時首先求助的是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咨詢室的建設,作為圖書館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的一環,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和創新意義。首先,心理咨詢室可以為館員心理健康培訓提供智力支持,通過咨詢案例解析、感受分享等手段,提高館員對于自身的認識(包括潛意識層面),使其更好地調整自身狀態投入工作。其次,開展館內團體心理輔導,通過游戲、主題設定等方式,讓平時難以碰面的部門、同事一起交流互動,在關系中感受團隊的能量,增強圖書館的凝聚力。最后,對處于情感困惑、情緒困難、社交困難等問題的館員給予關心和幫助,對其定期咨詢,使他們潛在的或已經出現的心理危機得到疏導和緩解,為館員心理危機防范提供最有效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