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赫男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四川成都 611731)
目前,推進黨的十九大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的三進工程,實現十九大精神從教材到學生頭腦的有效進入和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有效轉化,是擺在思政課教師面前首要的任務。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路徑的探究,有利于大學生深刻理解與牢固掌握基本理論,有利于實現講授內容的整體優化與精要化,以及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網絡時代的來臨賦予了信息傳播突出的時代特征,表現為信息內容豐富、信息形式多樣、信息價值多重、信息來源隱蔽、信息檢索便捷、信息真偽難辨等。迅猛發展的網絡技術為人們獲取信息提供了極大的便捷。同時,網絡作為一種有效的潛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對高校大學生的思想觀念、道德評價、政治意識、價值判斷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在這種大的背景下,我們的思想政治課程仍沿襲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缺乏與大學生自身發展聯系密切的一些重要問題,如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道德教育、職業教育發展等,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難以最大程度地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必須更新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充分利用網絡的諸多優勢,以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動力生成。
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學生重視專業課的學習而忽視思想政治課的學習,這是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惡果。學生們一直以為只要學好數理化,就可以走遍天下。殊不知做人比做事更重要,他們往往是在工作生活中遭遇了種種挫折,遇到了各種困惑,才會反省自己在道德上的缺失,而這些缺失卻是應該在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上就講授過的。教育應該具有預見性,我們既然已經預見到學生未來將要面對的問題,就應該提前將他扼殺在搖籃中,而不是等待學生自己品嘗應試教育的苦果。所以我們不能只是注重學生的技能培養而忽略了對學生思想政治的教育。
在高校中從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教師素質可謂良莠不齊,但總體上來看能夠擺脫說教色彩,把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講授的既聯系社會熱點又不失理論深度、生動活潑、幽默風趣的教師少之又少。導致學生們對思想政治課的總體印象就是說教的、呆板的。真正能夠把“思修”這門課程教授成功的教師需要具備多學科的知識,這位教師需要具備扎實的法學知識,同時又要懂得心理學、傳統文化等學科的專業知識。而目前從事“思修”課程的教師極少能達到這一標準。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歷史的問題也有現代的累積,但忽視對思想政治課教師的培養,同時對“思修”課教師選擇定位的不準確是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只有將教師的素質培養上去,才有可能提升“思修”課程的授課效果。
天津大學開設的“戀愛課”系列課程,在高等學校中引起了比較大的轟動,天津大學的具體做法是將有一定開展基礎且有利于學生成長和發展的課外實踐教育活動設置為課程。課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人文藝術、創新創業、志愿服務、社會實踐、身心健康等。學生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選課,每人必須修滿8個學分才能畢業。課外實踐教育學分情況將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測評范圍,并與學生評獎評優和推免研究生掛鉤。這門課程是以討論為主,打破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學,從教師主導到以學生共同參與為主。
從以上天津大學改革的做法及成功的經驗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將一些實踐教育進行課程化改革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興趣,將一些法律常識、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靈活多樣的形式傳遞給學生。這不失為一種傳遞知識極其理想的方法。近年來,北京、上海、天津、武漢、哈爾濱等多地高校紛紛開設“戀愛課”。這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看到了學生在這一方面存在的問題,戀愛課主要教授給學生的是對談戀愛一事的正確看法。同樣,其它的實踐課也可以根據學生的需求來進行設置,例如涉及勞動合同的簽訂、公司事務決策、性行為的處理、烹飪課程等等,以便事情一旦發生的時候,可以從容應對,避免走上歧途。
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課程內容進行改革,重新制定教學大綱及其課程教案。向學生講授以十大主題為橫向視角,以刑法學、民法學以及倫理道德、心理學為縱向解剖的課程體系。在教學中不斷摸索經驗,修改提升教學內容,從而構建一個成熟的教學內容體系。
這十大主題涉及以下幾個方面:婚戀關系、家庭關系、大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師生關系、勞動關系、言論自由等等。婚戀關系、家庭關系的講解是課程的重點,初入大學,學習不再如高中那樣繁重,而且也正值十八九歲的戀愛年紀,所以很多學生在進入校園沒多久的時間里,就把談戀愛當成了一項重要工作。有的學生甚至談戀愛只是跟風而已,看見同學、室友再談,就也談起了戀愛。至于為什么談戀愛、喜歡他/她什么自己一概不知。而且一些學生談戀愛后發生性行為,由于缺乏相關法律知識和醫護知識,大學女生廁所產子、拋棄孩子、殺害孩子等事件屢屢發生。更有一些情侶在分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復,難以從失戀的陰影中走出來,后來做出自殺、殺人的錯誤做法,最終害人害己。這些事情都表明,大學期間給學生講解婚戀關系、家庭關系和諧處理的重要性。希望大學生可以樹立一種正確的人生觀、戀愛觀、價值觀,收獲人生的幸福,畢竟家庭的幸福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在講解這一主題的同時,將相應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融入到課程的講解中去。
其它幾個主題各有其設置的目的,言論自由這一主題是為了告知學生目前在網絡時代學生言論的界限問題;勞動關系是為了告知學生以后工作中如何保護自己的權利;師生關系和大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這兩個主題主要是為了告知學生如何在與老師和同學交往的過程中避免成為被害人和加害人。總之,每一主題的設定都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
將專題教育的對象主要界定為新生,主要是因為大學一年級的新生其心理基礎和狀態是進行專題教育的最佳時期,在大一時其基本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還沒有完全的形成,在這一時期對其進行引導,符合高等教育的基本規律。專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避免學生過激行為的發生,讓學生正確界定自己行為的界限,并讓心理得到健康的發展。
專題的內容以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為主,并應該聯系社會熱點。例如結合目前受到廣泛關注的王寶強離婚案,從法律、倫理道德、心理學的視角為學生講解案件的前因后果,從而讓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擺脫課程的說教色彩,創造靈活,幽默的課程形式。在教師隊伍中亦應確定從事專題教育的固定人員,其教學任務主要就是負責聯系熱點,收集資料,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并確定專題教育的內容能夠與時俱進,以確保從事專題教育的人員能夠就當下隨時發生的熱點問題對學生進行及時的價值觀的引導。從事專題教育的教師在行政關系上可以隸屬于學校的團委,亦可以屬于學生處、或者隸屬于基礎課部門,不論隸屬于哪個部門,都應該保證此類教師從事工作的單一性,即只從事這個方面的教學和科研,不承擔其它工作。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師所講授的課程是學生最需求的。在專題教育中亦可以開設心理學方向的內容,對大學生心理健康進行引導。從事此專題教育的教師所學的專業應該是以法學為主,其亦應該擅長心理學,尤其是犯罪心理學,同時也應該對傳統文化有比較深的領悟。對傳統文化和心理學的掌握非常有利于教師的授課,也有利于吸引學生的興趣,將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只有這樣一種復合型綜合的人才才能實現這種特殊類型的專題教育的目的,才能夠不使此種專題教育淪為一種空洞的說教。
學校亦應確定專題教育的長效機制,將專題教育常態化,并應重視專題教育在預防學生極端行為中的積極作用。講授的頻率可以確定為一個月二次,在軍訓期間可以增加設置的頻率,從而在嚴肅的氣氛下鞏固學生的某些價值觀。
總之,以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指引,探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具體路徑,對培養學生對此門課程的興趣,并且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