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 悅
(大連大學音樂學院 遼寧 大連116600)
長海號子流傳于遼寧省大連市的長海縣。長海號子歷史悠久,是黃海北部長山群島地區一種特殊的民間音樂形式[1]。據記載和考察,它源于東漢末年,直至清末民初才逐漸發展完善,到20世紀60年代處于鼎盛時代。2005年長海號子被列為遼寧省的省級非遺項目,2011年長海號子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長海號子在民間音樂分類中屬勞動號子的范疇,屬于具有海島特色的勞動號子——海洋號子。作為長海地區的一種傳統民歌,是海島人民在長期的海上艱苦勞作中誕生并日益成熟的。長海縣全縣共由200多個海島組成,千百年來長海居民都是以漁獵為生、與風浪搏斗,他們在漁獵的勞動中需要用一種口號來統一勞動節奏以提高勞動效率,于是便產生了號子。起初只是人們嘴里下意識迸發出的一種號令、是簡單的音節;在經歷長期豐富的發展后,慢慢與音樂靠近,最終發展成了“一領眾和”的歌曲形式。
長海號子通常分為兩類:一類是船民號子,另一類是漁民號子。其中,船民號子主要是在運輸船只中勞動的口號,種類較多;而漁民號子主要是漁民打魚時喊唱的號子。不同的號子有不同的旋律,在不同的場景要表達不同的情緒,有的舒緩、有的悠長、有的又剛勁有力。長久以來,號子已經成為漁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樸實又堅強。
如今現代化的機械漁獵替代了人工漁獵,長海縣的海洋捕撈也進入了現代化,那些曾喊過長海號子的年輕人已經到了古稀之年,長海號子也越來越因快節奏的生活被人們淡忘。為保護和傳承這門民間藝術,許多文藝工作者、相關政府負責人等紛紛搜集、整理流傳于民間的號子,對老漁民進行訪談、錄音、錄像,分門別類地進行登記。但這些保護傳統音樂的手段非常具有局限性,在于只能作用于本地區的人們學習和使用,如果本地以外的更多的人們想要了解長海號子,目前最便捷也是最靈活的手段就是數字化的手段。通過建立長海號子數據庫、網站等數字化資源的手段,將現有的資料做一個整理,展現給更多喜歡它、需要它的人們,這是對非遺音樂文化保護的有效途徑之一。
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傳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增強民族自信心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國務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布了四個批次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含1372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其中傳統音樂類的就有170項(以上數據來自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微信公眾號)。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時說到:“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堅持科學的保護理念,扎實做好保護、傳承的工作,努力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邁上新的臺階,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此背景下,國內許多省、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和部分高校也相繼建立起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在音樂方面,如:國家圖書館的“民族音樂與傳統傳統文化資料庫”、中國藝術研究院的“民族音樂數據庫”、中央民族大學的“中國少數民族數據庫”、新疆藝術學院的“新疆民族藝術十二木卡姆”、武漢音樂學院的“長江流域音樂文化數據庫”、香港中文大學的“中國傳統音樂音響數據庫”等。這些數據庫的建立,既有效的保護了傳統音樂又便于其他愛好者、研究者高效、快速的搜索查詢。
當下數字時代,數據庫、網站的建設幾乎運用在每個單位或者公司中,而關于傳統音樂的數據庫建設可謂是鳳毛麟角,長海號子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更亟待于保護和傳承。
對于保護長海號子,運用數字化的手段保護與傳承,具有一定的優勢條件。其一,現今能夠唱號子的人們年事已高,他們的身體狀況、傳習條件都不容樂觀。而運用錄音、錄像等手段保存活態的資料,即可隨時隨地直觀、逼真地展現他們的風采。其二,存儲資源容量較大,利用網絡存儲空間具有大容量的數據存儲和數據備份功能,在需要資料分享和學術研究的時候,不受時間和區域的影響。其三,具有永久性保存的優勢,利用數據備份的手段,將所有資料安全地、有效地加以留存和備份,最大限度避免了各種原因造成的資料損毀和丟失[2]。
通過調查了解,目前長海號子的“非遺”保護手段為文獻出版物、師徒傳承、改編再創作、成立研究會、進社區宣傳演出等種類。這些保護的手段雖然有足夠的靈活性,但卻沒有做到采錄資源的便捷與即時,而運用數字化手段則會高效、便捷得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主要是口傳心授,而今在這種文化傳承后繼乏人的情況下,若建立一個系統的、科學的長海號子數據庫,能夠起到長期保護的作用。這種手段是可行的、必要的也是可持續性的。數字技術可以起到有效地傳承、宣傳的作用,為長海號子的保護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它將成為未來文化傳播的主要推動力量。
在信息數字化的時代,數字化平臺對于長海號子這一珍稀文化遺產的資源共享、搶救整理、開發利用具有深刻、長遠的歷史意義和國際意義。數字化手段的運用,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幫助長海號子保護和再傳承。其意義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長海號子的學習和研究,缺乏一個面向廣大研究者和普通音樂愛好者的大規模的音樂數字化公共服務平臺;第二,由于計算機的數字化技術的強大支撐,建立一個數據共享平臺,可以更方便、更靈活地去搜索長海號子的曲目、演出視頻以及演出圖片等信息;第三,關于長海號子的保護、傳承和傳播是我們面臨的重要問題。老一輩的會唱號子的人也都年過半百,我們要趁這些老人們還可以唱長海號子,利用現代數字化手段,盡可能全地將“原汁原味”的號子曲目記錄下來,給世人保留更多更好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