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靜嫻 賴曉明 何小麗 曾秀花
(中共連平縣委黨校 廣東 河源 517100)
加強鄉村文化建設,對于推動鄉村和諧發展、豐富農民鄉村文化生活發揮著重要作用。新時期鄉村建設面臨著新的發展環境,更需要強化鄉村特色文化建設,明確鄉村文化發展路徑,發揮文化對鄉村振興的推動作用[1]。充分挖掘鄉村文化的“文化資本”,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推動鄉村特色文化項目的帶動戰略,努力探索具有鄉村特色文化發展的新路徑,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臨的重要課題[2]。
從鄉村文化的發展狀況來看,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在經濟發達地區,區域傳統文化得以發掘與繼承,并結合區域特點形成特色文化。連平縣由于是經濟欠發達地區,許多鄉村存在文化設施滯后問題。許多鄉村的文化站,設施簡陋、文體設施檔次低,或是被占用、閑置;一些鄉村的文化中心、文化活動室、圖書室等多為擺設,功能難以實現。
鄉村文化由于基礎設施的影響,文化活動單調,文化的宣傳、教育功能難以實現。比如連平縣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活動,如山歌號子、地方曲藝等難以得到傳承和發展。雖然許多地方也注重文化下鄉,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農民的文化生活,但是文化下鄉難以保證常態化、難以滿足村民對文化的多種需求。另外文化下鄉的內容缺少特色,缺少針對性,難以激發當前村民的興趣[3]。
歷史經驗證明,鄉村文化建設必須發揮先進文化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在一些鄉村中,長期存在著血緣、宗族觀念等現象,鄉村文化建設需要結合當地特色以實現凝聚人心、和諧發展的目標。比如連平縣的鄉村文化存在兩方面的影響:一是封建迷信還存在一定的影響力,二是農村賭博現象較為突出。這兩方面的問題,對人的道德標準與價值觀產生不利影響,使人們的理想信念發生動搖,甚至影響鄉村穩定發展。
部分鄉村對于鄉村特色文化的發展缺少應有的重視,沒有結合當地的實際形成特色文化,鄉村文化的影響力不足;一些地方主管部門沒有意識到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只注重經濟發展而忽視文化建設,把文化建設當做非“硬性指標”,在實際工作中存在“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現象,使文化發展缺少內在動力[4]。
文化建設屬于公益性質的事業,需要借助財政投入來保證持續發展。從連平縣的情況來看,文化發展存在財政投入不足的影響,已成為制約鄉村文化發展的瓶頸。全縣文化事業專項經費不到財政支出的1%,部分鄉鎮級的文化基礎設施幾乎沒有投入;在一些鄉鎮的年財政預算中,文化經費嚴重不足,僅用于一些報刊的訂閱。由于缺少經費,鄉鎮級文化站、文化室的基礎設施缺少維護,設備設施陳舊,難以發揮作用。
鄉村文化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撐作用,但由于體制制約等原因,鄉村文化普遍缺少專業人才。一些文化專干處于身兼數職狀態,難以有過多的精力投入到文化發展中。比如連平縣鄉鎮,雖然有文化專干的編制,但難以獲得財政撥款方面的待遇。在工作經費不足、基本待遇無法保證的條件下,鄉村文化難以特色化,部分村鎮的鄉村文化多為民間自我發展,許多文藝作品雖然具有特色,但是由于人才的制約,難以建立傳承機制,特色文化的發展受到影響。
鄉村文化要實現特色發展,首先需要轉變觀念。連平縣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和鄉村文化產業發展基礎,鄉村特色文化的發展問題具有很強的現實價值。為此,連平縣注重傳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要思想上注重保護好優秀農耕文化遺產和紅色文化遺跡,加強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歷史建筑、粵贛古驛道、革命遺址的修復保護和活化利用,連線連片建設鄉村文化帶。在特色文化的發展中強化文化對經濟的滲透作用,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持久動力。
在許多鄉村,資金短缺是影響特色文化發展的瓶頸。文化資源的挖掘、文化設施的購置維護、文化項目實施,都需要有資金的保證。連平縣為了推動鄉村特色文化的發展,采取多種渠道實現資金的籌措。一方面政府在財政上設立文化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用于挖掘鄉村挖掘與扶持特色文化的發展。另一面實現特色文化資源的開發,比如借助旅游業,為特色文化的發展創造條件,實現了經濟與文化的共同作用[5]。
鄉村特色文化的發展不僅要注重引進人才,還要留住人才,針對當前農村人才缺乏的問題,要注意解決待遇問題。為了培養基層文化人才,要加強與外界溝通交流的機會,要消除鄉村存在的信息閉塞、知識陳舊的弊端,實現知識更新。主管部門要積極創造條件、完善管理制度,通過多種措施提升文化人才專業水平,還要對基層文化人才要制訂相關的傾斜和扶助政策,以充實基層鄉村文化人才資源配備。
鄉村文化發展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但是由于地域、經濟、基礎設施、落后文化以及專業人才等因素的影響,鄉村文化發展還存在多方面的制約。新時期,鄉村文化發展要形成特色,需要注重發展路徑的選擇,保證鄉村文化建設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