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帆
(四川旅游學院,四川成都 610100)
語言是文化的“使者”。學習一門語言,學生學習的不僅僅是它的詞匯、句法以及語法,還有這門語言所蘊藏的文化。為了更好地實現法語語言教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我們常常在課堂上融入原汁原味的法國文化。但是我們常常發現一種現象:學生可以很完整和順暢地使用法語講述法國文化;然而當需要他們描述中國文化的時候,常?!皢】跓o言“。
本篇論文以法語教材《新經典法語1》(《En route》)中第13課《你去年做了什么?》(《Qu’est-ce que tu as fait l’année dernière?》)的聽力以及閱讀材料為例。并配合實踐教育法(approche actionnelle),淺析如何在學習法國文化的同時,幫助學生更自如地講解中國文化。讓中國文化更多地走出國門。
根據這堂課的目標任務,我需要學生具備以下語言能力:
能夠描寫照片;
掌握以下動詞的直陳式現在時變位:prendre、recevoir、faire等。
三大教學目標主要有:
1)學會講述過去發生的事情,能夠熟練掌握語法中的“復合過去時”這一時態;
2)掌握描述節日活動的關鍵詞匯;
3)了解中法節日文化及差異。
在以上教學目標中我們要突破一個難點,它就是復合過去時的構成和應用。
針對目標群體以及教學目的,我設計了四個主要教學環節。這四個環節主要圍繞聽說讀寫這四點。
在這個環節,我會通過書上的五張圖片引導學生說出課程的重點詞匯。這五張圖分別展示了以下節日場景:les journées du Patrimoine(國家遺產日)、Paques(復活節)、la fête de la Musique(音樂節)、la fête du Travail(勞動節)、la fête du Printemps(春節)。
第一張圖片需要得出以下詞匯:danser(跳舞)、écouter de la musique(聽音樂)、chanter des chansons(唱歌)、jouer de la guitare(彈吉他);
第二張圖片需要得出以下詞匯:les enfants(兒童)、le jardin(花園)、chercher des ?ufs(找巧克力蛋);
第三張圖片需要得到以下詞匯:Versailles(凡爾賽宮)、visiter des monuments(參觀古跡)、Notre-Dame de Paris(巴黎圣母院)、la tour Eiffel(埃菲爾鐵塔);
第四張圖片需要得到以下詞匯和句子:on ne travaille pas(我們不工作)、les vacances(假期)、offrir du muguet(送人鈴蘭花)、des manifestations dans la rue(街上的游行);
第五張圖片需要得到以下詞匯:lancer des feux d’artifice(放煙花)、des enveloppes rouges(紅包)、toute la famille(一家人)、manger des ravioli(吃餃子)。
描述圖片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夠通過思維的發散,將場景和詞匯聯系起來。加深他們對詞匯的理解與記憶。
在這個環節,學生將會首先聽完5段關于不同節日的音頻。之后,學生需要選擇每段音頻對應的節日圖片。在選擇對應圖片的同時,學生需要列舉出自己聽到的重點詞匯或者句子來論證自己的選擇。這里聽力的目的是用聽覺去識別剛才所學到的單詞。如有必要,可以進行第二次聽力。
在這一個環節中,我選擇了第五篇文章,之所以選擇它,是因為這是大家都熟知的一個節日:春節。第三個環節將會有以下4個步驟:引導、摘要、比較和推論、驗證。
1)引導
我會通過跟學生的互動,讓他們使用直陳式現在時講述一般情況下他們會在春節做的事情。我將會把學生的句子記錄在黑板上。
Nous célébrons cette fête chez nos parents(我們在爸媽家過春節)。
Nous prenons le train pour rentrer(我們坐火車回家)。
Nous mangeons et nous buvons(我們邊吃邊喝)。
On joue au mahjong(我們打麻將)。
On lance des feux d’artifice(我們放煙花)。
On re?oit des hongbao(我們收紅包)。
2)摘要
學生將會閱讀第五篇文章,并且找出這個人去年春節做過的事情:
J’ai célébré la fête du Printemps en Chine(我在中國過的春節)。
Nous avons pris le train(我們坐了火車)。
On n’a pas arrêté de manger et de boire (我們不停地吃喝)。
On a joué au mahjong(我們打了麻將)。
On a lancé des feux d’artifice(我們放了煙花)。
J’ai re?u des hongbao(我收了紅包)。
3)比較和推論
學生會比較兩部分的句子:通常情況下春節所做的事情和主人公去年過春節所做的事情。通過比較,學生將會很容易得出兩組句子的不同。
根據上面的比較結果,學生可以自己推導出復合過去時的構成和使用。
4)驗證
一旦學生了解了復合過去時的形成和使用,我們將回到其余的四篇文章。 學生將會帶著以下兩個問題閱讀剩下的四篇文章:
Il s’agit de quelle fête ? (這是哪一個節日?)
Ce sont des habitudes ou bien des actions au passé ?Et pourquoi ? (文章里描寫的是節日習俗還是去年所做的活動?為什么?)
通過閱讀這四篇文章,學生將會鞏固對復合過去時的理解。同時,學生也將會發掘法國傳統節日的傳統。
在最后的這一個教學環節,我們會讓學生在口頭上應用學到的語法點。我將會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每一個小組將會選擇一個中國傳統節日,然后講述每一個中國傳統節日的習俗以及去年的這個節日,做過些什么活動。
整個課程的設計是根據實踐教育法(approche actionnelle)理論來設計的。實踐教學法則是把語言課堂的中心放到實現“任務”,而學生的角色就是“任務”的實現者。這樣的情況下,學生會一改被動學習的態度,更加主動地去汲取知識,以達到“任務”的完成。
介紹中國傳統節日,就是這一課的“任務”。為了提供給“任務實施者”足夠的語言工具,我將法國傳統節日的介紹先展示給學生。學生可以將從中學到的動詞、短語以及表達方式運用到自己的介紹中。在這樣一來一往的輸入以及輸出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學會如何將自己學到的知識點運用到實在的場景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