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貴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湖南婁底 417000)
中小學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中小學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關鍵階段,中小學寄宿制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村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優化,對提高農村地區教育教學質量有重要意義。近年來,農村中小學寄宿生數量不斷增加,農村中小學寄宿生能否適應學校的寄宿生活決定了他們在中小學階段能否健康成長。因此,如何科學應對寄宿生適應學校寄宿生活,是農村義務教育發展中亟待解決的一個重大現實問題。
農村中小學寄宿學生的適應狀態包括積極適應和消極適應。消極適應是指學生對自身及環境變化發展的一種被動應對或無法應對狀態,而積極適應則是指學生在學校和教師的指導幫助下,積極能動地去應對外在學校環境和自我內心環境的一種主動應對狀態 。中小學學生在寄宿之后基本都會出現各種消極適應。首先表現為“適應滯后”。住校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仍會出現無所適從、想家、和同伴不能和諧共處,無法融入集體生活等問題,欠缺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對教師極其依賴。 與“適應滯后”相對的是 “適應過度”,即個人一切聽從學校和老師,全盤接受學校的一切,沒有自己的想法,猶如“機器人”,缺少對環境的敏感性,缺乏批判性、獨立性和主動性。
農村中小學寄宿生在學校的每日生活簡單而枯燥,一方面農村寄宿制小學不能為學生提供寬松的環境,學校制度太多、管得太死,另一方面學?,F有的娛樂活動設施不夠完善,學生無法在校內滿足課外生活的需求 。學生住校后,除非請假外出基本是周一進校周五離校,五天120小時內的一切行為活動都發生在學校,寄宿制學校除了肩負教育管理之外更是背負寄宿生的安全、健康問題。 為了保證寄宿學生的安全, 寄宿生除了白天 7-8 節的學生上課時間之外,又增加了一節早自習、兩節晚自習, 學生全天學習時間超過了 10 個小時。此外寄宿制學校采取全封閉的管理, 白天鎖住大門, 夜晚有專人查夜, 不讓寄宿生走出校門,這些措施對對于學生的安全管理可能行之有效, 但是學校這種過度的管制方式, 就會完全隔絕學生與外界的聯系, 久而久之, 會造成學生嚴重缺乏社會性、主動性 。
適應是個體的主動建構過程,需要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能動性,“學生只有保持清醒的主體意識,才能在適應的過程中不迷失自我,不隨波逐流,才能學會超越與創造” 大部分寄宿生缺乏主體意識,將對寄宿制學校的適應性簡單的看作從家里生活變成到學校生活,缺乏學習動機,缺乏主觀能動性,沒有將個人的長遠發展與學校適應性聯系起來。在寄宿過程中遇到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時不擅于進行積極的自我調適,只會一味尋求教師、家長的保護與支持。
家庭是未成年人最重要的社會化媒介,父母的言傳身教和家庭氣氛及生活方式將大大影響到未成年人的社會化進 。寄宿制學校采用的管理方式使學生很少能夠回家與父母團聚,父母也因為種種原因很少看望孩子,對中小學學生而言,他們 “在情感上正處于對父母的依戀期”、“在生活上自理能力還比較差”、“在心理發展上對熟悉的家庭和社區環境具有較強的依賴性” ,長期生活在封閉的、與父母分離的寄宿環境中,寄宿生所表現出來的不僅僅是愛的感受缺失,還有性意識的偏差和早熟、角色習得的缺乏、行為習慣的偏差、衛生健康缺乏保障以及人格偏差 。寄宿制學校有著不同于一般學校的特殊性,它要求教師既要關心學生的學習狀況,又要極力營造家庭式的集體氛圍,但鮮少有學校能做到。對一些寄宿生而言,學校僅僅是一個學習和睡覺的地方,在這里他們缺少朋友、缺少溫暖,缺少歸屬感,體會不到家庭般的溫暖。
馬克思曾經說過“人創造環境,同時,環境也創造人?!绷己玫男@環境對于學生的學習適應性起著啟迪的作用。寄宿制學校的辦學條件、管理制度、文化建設、師資隊伍建設、醫療建設等多方面因素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校寄宿生活適應能力。作息時間和課余活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寄宿生適應性。
在寄宿制學校中,教師與學生同吃同住,教師的所作所為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心理發展和寄宿生活的適應能力。農村寄宿制教師編制過緊,不僅存在著數量上的短缺,還存在著教師結構的單一,基本沒有專門的生活教師,寄宿生的各種生活和課外的管理都是班主任和兼職宿管員負責。
家庭教育直接影響著孩子寄宿制生活的適應性,但是當前大多數農村家庭在外忙于生計,十分樂意將教育孩子的責任推給學校,忽視了家庭教育的作用。在這些家長心中,學習成績好是唯一的要求與希望,孩子的品德、性格、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培養與關懷都被放到了一邊。
良好的同伴關系有利于農村中小學學生寄宿生活的積極適應,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不良的同伴關系有可能造成寄宿生消極適應學校生活。寄宿制后孩子開始嘗試獨立地生活和融入集體生活,除了親子之間的關系,增加了師生之間的關系和伙伴之間的關系;中小學學生對教師懷有強烈的尊敬和依賴,教師對待他們的態度是影響他們學校適應性的主要因素;朋友教會兒童了解情緒的暗示作用,有利于兒童身體和認知的發展,這是父母所不能代替的 。
青春期的兒童開始關注自己的變化和感受,對自己身體、生理上變化的不適應,情緒上起伏較大容易感到焦慮、抑郁等,極度關注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在自我了解上產生困惑,順利時得意忘形,受挫時,自卑失落,壓力增大時,甚至產生厭學的狀態。
農村寄宿學校急劇了學校功能、家庭功能和社會功能,因此學校除了要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還要幫助學生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及養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和有效的學習習慣。在寄宿制學校中,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度過,寄宿制學校規范的建設和科學的管理尤為重要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和調查數據得出,決定農村寄宿制學生學校適應性的核心關鍵在于學校的基礎設施保障水平。社會、政府、學校、家長應盡可能的想辦法來改善學?;A設施建設、師資隊伍結構建設、校園文化建設,為寄宿制生提供一個寬松、和諧、健康的環境,促進寄宿學生更快更好地適應新的生活學習環境。
寄宿制學校的教師不僅要負責傳道授業解惑,還要負責與學生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有重要作用。對于農村寄宿制學生來說,老師的關心和肯定可以點燃學習的熱情,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提高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更好的幫助學生適應學校的環境和生活。
家長對學校的認識和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加強家校溝通,改善寄宿學生的家庭教育環境和家長的教育觀念,增強家長與學校的合作,讓家長及時了解學生在學校的生活學習狀態。通過家校聯合平臺,減輕孩子的想家念家情緒。建立家長委員會,設計家校合作活動,增加家校交流平臺,幫助他們認識到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永遠離不開家長的關愛和鼓勵。
良好的同伴關系對學生的學校適應性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并可以提高學生個體的自尊感,給彼此提供情感支持和宣泄機會,弱化壓抑和焦慮情緒 。對于農村寄宿制中小學生而言,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尤為重要。
加快寄宿生的學校適應能力,只有學校、 教師、 家庭的努力還不夠,最主要的是學生正確的認識自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積極配合學校管理,聽從教師指導,提高獨立學習生活的能力,踴躍參加學校課外活動,主動融入學校這個大家庭,增強學校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