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碧煙
摘 要:實驗和觀察是研究物理的主要方法.物理教學離不開實驗和觀察,要讓學生經歷實驗和觀察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提高學生物理學科核心素養.教學要以實驗為載體,依據實驗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科學推理能力、模型建構能力、科學論證能力、質疑創新能力.
關鍵詞:實驗教學;科學思維
科學思維和實驗探究都是物理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實驗教學是科學思維的基礎和重要載體,實驗與觀察過程,離不開運用科學的思維和方法進行分析和論證.只有不斷開展實驗教學,學生科學思維才能得以持續發展;也只有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才能保證實驗教學的不斷升級和深化.
一、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推理能力
物理教學要以實驗為基礎,以正確的邏輯法則為依據,對實驗過程進行深入的抽象分析,培養學生的科學推理能力.如:初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研究阻力對運動影響,讓學生觀察一輛小車從斜面同一高度,由靜止自由滑下,在光滑度不同的水平面上運動的情況.分析得出:小車在水平面上開始運動的速度相同,但小車在較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線運動,通過的距離較大,速度減小的較慢.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科學推理:如果小車在更光滑水平面上運動,其受到的阻力將更小,通過距離更大,速度減小的更慢.設想小車運動時不受阻力,小車的速度就不會減小,將沿原來的方向永遠運動下去.從而總結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學生掌握這種在實驗事實基礎上,進行合理的科學推理方法將受益終身.偉大的物理學家伽利略應用科學的推理方法,解決了物理史上的一個個難題,對物理學和科學的發展做出卓越的貢獻.
二、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模型建構能力
建立物理模型是物理研究的一種常用方法,在物理實驗教學過程中,要不失時機通過具體的實驗來幫助學生建立物理模型,使相關的實驗得到簡化,提高學生模型建構能力.如:在研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時,忽略杠桿因受力產生的形變,把杠桿當作無形變的理想化模型.同樣在電學實驗中,一般都沒有考慮導線的電阻;把電流表近似當作是一根導線;把電壓表當作開路處理,從而方便對實驗電路的分析和研究.在光學實驗中,引入“光線”模型,可方便分析光路,研究光的反射和折射現象.可見,實驗教學中建立物理模型,可以使復雜的實際問題簡單化;使抽象的物理問題、現象、過程形象直觀化;使具體的問題普遍化.既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又有利于提高學生通過實驗研究物理問題的能力.
三、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論證能力
實驗歸納是科學論證的方法之一,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普遍運用直接從觀察實驗結果中分析、歸納、概括而總結出物理規律的論證方法.
例1 在“密度”的教學中,先讓學生“探究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讓學生通過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得出: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但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一定的.再讓學生“測量同體積不同種物質的質量”,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比較、抽象、概括,揭示密度的屬性.
例2 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教學中,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得出凸透鏡成像規律,并記錄在表格上.進一步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歸納得出:1凸透鏡可以成縮小、等大、放大的實像,也可以成放大的虛像;u=f是成實像和虛像的分界點,u=2f是成放大實像和縮小實像的分界點;2凸透鏡成的實像,一定是倒立的,也一定在物體的異側,凸透鏡成的虛像,一定是正立的,也一定在物體的同側;3在成實像時,物距逐漸變小,像距逐漸變大,所成的像也逐漸變大.
在物理實驗教學中,引導學生運用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的思維方法得出物理概念和規律,不僅能使學生明確建立物理概念、規律的事實依據,明確物理概念、規律的內涵,更重要的是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掌握科學的論證方法.
四、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質疑創新能力
學生實驗過程,尤其是學生探究實驗的過程,需要學生多種感官同時參與,開動腦筋積極思考,迸射思維火花.他們有異想天開的想法,不墨守成規,對教師、教材乃至于已有的實驗方案、數據、結論等會產生懷疑,會自然有創新意識的流露.因此,物理教學要抓好實驗教學,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去大膽地猜想、假設質疑,去尋找屬于自己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使之過程更合理,數據更準確,操作更便捷,方案更優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例3 用伏安法測定額定電壓為U0的定值電阻元件的額定功率實驗中(已知滑動變阻器的最大阻值為R0).在學生完成根據P=UI原理測量之后,再讓學生思考完成電流表(或電壓表)壞了,在不增加實驗器材的前提下,測定定值電阻元件的額定功率.要求畫出實驗電路圖,簡述主要實驗步驟并寫出額定功率表達式.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經過小組討論,就電流表壞了這種情景,設計如圖1所示實驗電路,各小組共生成了三種不同的實驗方案,給出三個表達式分別是:P額=U20(U2-U1)/U1R0、P額=2U20(U左-U中)/U中R0和P額=2U20(U中-U右)/(2U右-U中)R0.
就電壓表壞了這種情景,設計如圖2所示實驗電路,各小組也共生成了三種不同的實驗方案,給出三個表達式分別是:P額=U20(I2-I1)/I1R0、P額=2U20(I左-I中)/I中R0和P額=2U20(I中-I右)/(2I右-I中)R0.再組織小組交流,分享學生的創新成果.
例4 在測量液體密度時,為學生提供兩種方案.第一種方案是:1用天平測出空瓶的質量m1,記錄在表格中.2向瓶中倒入適量液體,測出瓶與液體的總質量m2,記錄在表格中.3將瓶中液體倒入量筒中,測出液體的體積V,記錄在表格中.第二種方案是:利用上述器材依次測出瓶和液體總質量M、倒入量筒中的液體體積V、瓶與瓶中剩余液體質量m.要求學生寫出計算液體密度的表達式(用上述物理量符號表示)并比較以上兩種實驗方案的測量誤差.
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親身經歷實驗過程,不但使實驗方案更優化、操作更便捷,而且能通過比較、分析得到減小實驗誤差的方法,使測量數據更準確,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總之,物理教學要認識到實驗教學對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的作用,抓住學生樂于實驗、樂于探究的心理特點,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多做實驗,激發探究欲望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提高物理學科科學素養,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義務教育教科書物理(八年級上、下冊,九年級)[M]人民教育出版社.
[3]王啟騰物理建模思維及培養[J] 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 2007(11):113-116.
[3]季志敏關注實驗教學高效學習[J] 教育教學論壇, 2014(18):104-1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