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立新
摘 要:初中物理教學中,適時合理應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提高教學效率,能夠取得傳統教學方式無法達到的教學效果.在實驗教學中能克服許多常規教學中無法解決的困難,便于在短時間內復習大量內容.如果將現代教育手段與傳統的教學方式優化組合,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多媒體;課堂教學;有機融合
一、課題研究背景
傳統的教育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代教育的需求,縱觀教育的發展,是與技術的發展緊密相關的.從原始社會的口口相傳,到文字的發明,給教育帶來了第一次大變革.再到教具的發明,使教育走向了直觀教學的時代.印刷術的發明為教育的大面積普及打下了基礎,再到現代的幻燈、電視、錄音教學,為教育提供直觀的示范,又一次的大幅度提高了教學效率.所以,技術帶來的是教育思想的變革,進而帶來的是教育的大變革.而世界進入信息時代后,信息技術正從各個方面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人們的思想正在發生轉變,同時教育思想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多媒體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也悄悄走進我們的課堂.
二、課題研究意義
本課題從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入手,研究如何將多媒體信息技術有機整合到現代課堂教學當中,從而提高教學效率.通過實例剖析,指導教師如何在課堂中應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為教師提供在課堂中應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具體途徑,促使多媒體信息技術與現代課堂教學深度融合.
三、“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具體作用及應用實例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學習的內動力
通過多媒體展示現實生活中學生不容易見到或見不到的現象,引起學生對此問題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動力.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學應使學生從中產生發現的驚奇、自豪,滿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創造的歡樂等各種情感體驗,從而使學生帶著高漲的、激動的情緒進行學習和思考,使教學成為一個充滿活力和激情的活動.應用多媒體課件,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認知作用,較好地實現了上述要求.例如,認識物質的尺度這一部分的教學,學生見不到宇宙、銀河系、太陽系、原子、分子的尺度,通過課件展示浩瀚壯麗的宇宙等其他場景巧妙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升了學生學習的內動力.在學習光現象這一章時,可以通過視頻播放絢麗的舞臺效果,讓學生欣賞美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學習的內動力,也為學習光的直線傳播做了鋪墊.
2.變抽象為直觀,提升學生經驗獲得層次
通過多媒體課件把抽象的理論、文字等轉化為直觀的圖形,變抽象為直觀,提升學生經驗獲得層次.如果使學生既能看到,還能聽到,之后小組進行討論交流,用自己的語言將現象表達出來,將大大提升學生的經驗獲得層次,有利于學生的理解與記憶.例如在聲音的產生與傳播一節課中,得到了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在介質中傳播的結論.可是聲波看不見,摸不到,學生更是難以理解其如何傳播的.雖然可以利用水波類比聲波,但水波是橫波,而聲波是縱波,其特點又不同,給學生造成了一定的誤導.通過課件,用色彩的明暗變化表示空氣的密集程度,變抽象的文字敘述為直觀的圖形、動畫,提升了學生的經驗獲得層次.在研究分子熱運動的過程中,因為分子看不見,摸不到,學生很難理解擴散的微觀實質.這時,可以通過課件播放擴散的實質,用圓球代表分子與原子,圓球的無規則運動表示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形象的描繪出固體、液體、氣體分子的分子間距與分子運動情況,從而從微觀本質上理解分子的擴散現象.
3.演繹原理,提升學生經驗獲得層次
有一些過程是學生不能夠直接觀察到的,我們可以把原本看不見的事物內部原理通過課件進行演繹,提升學生經驗獲得層次.例如在凸透鏡成像規律一節課的教學中,學生能夠看到凸透鏡成的像,但由于光線在正常情況下是我們難以觀察到的,學生也觀察不到光線是如何由物體發出,經凸透鏡折射并最終會聚在光屏上的.通過多媒體課件我們可以用帶有箭頭的直線表示光線,也可以放慢光傳播的速度,播放動態的凸透鏡成像原理圖,演繹凸透鏡成像的原理,提升學生經驗獲得層次.在學習內燃機的過程中,汽油機和柴油機的工作過程教材上給出的是靜態圖片,需要學生在頭腦中加工才能轉變為動態的工作過程,但是很多學生缺少這樣的思維方式,導致聽不懂,學不會.而應用多媒體技術,變靜態的圖像為動態的動畫,演繹其工作過程,輔助學生理解與記憶,起到了很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作用.在講解活塞式抽水機的工作過程中,教材中提供的是靜態圖片,而且有多個閥門,對于其抽水過程中,閥門的工作狀態對應抽水機的工作過程,學生是比較難以理解的.通過flash動畫演示其動態的工作過程,教師加以適度講解,實現幫助學生理解并記憶活塞式抽水機的工作過程.
4.展示現象,建立事實經驗
課堂教學中我們需要用學生已有的事實經驗進行教學,但有些現象學生們在生活中沒有留心觀察過,或者即使觀察過印象也并不深刻,而這些現象又是在課堂中難以重現的.所以可以利用多媒體重現現象,幫助學生建立事實經驗.在物理教學中,一些問題只靠講解學生很難理解,還有一些實驗是在教室中無法完成,或者不宜在教室中完成的.例如在速度一節課的教學中,速度概念的建立需要應用賽跑或運動會的經驗,我們利用多媒體,播放“劉翔跨欄”取得冠軍的比賽視頻,幫助學生重新建立事實經驗.還有在研究液體的擴散現象時,由于硫酸銅溶液與水擴散的速度比較慢,一般需要半個月左右才能均勻混合.顯而易見,在課堂中液體擴散實驗無法完成,此時利用多媒體技術,加快該過程,通過延時攝影技術,拍攝圖像,應用電腦合成,將在半個月內發生的現象,濃縮在短短的1分鐘時間內,給學生展示現象,建立事實經驗.還有在研究大氣壓強大小時,提出了大氣壓能夠支撐多高的水柱等問題.我們知道,大氣壓能夠支撐大約10米的水柱,明顯在教室里這樣的實驗無法完成,即使到室外這樣的實驗也是很不容易完成的.此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實驗視頻,給學生展示現象,建立事實經驗,為下一步測定大氣壓強中選擇水銀作為介質做鋪墊.endprint
5.呈現內容,節約時間
課堂教學中經常會給學生呈現一些圖片、習題等內容,以往的教學中通過板畫、板書,浪費了大量的課堂時間,而利用多媒體將準備好的內容直接呈現,節省了大量的時間.例如在復習《滑輪組的機械效率》一課中,傳統的教學需要事先畫板畫,提前準備習題,或者提前印卷子.耽誤時間不說,教學內容的呈現也較為死板,不能及時調整呈現內容.通過電子白板,事先準備好要呈現的內容、圖片,隨時調用,例如滑輪組的連接環節,直接通過白板調用圖片,學生可直接在白板上進行勾畫,并且利用克隆功能方便的拖拽出多個滑輪組,以供學生練習.在問題出示的環節,更可以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靈活選取、隨時調整問題的出示順序.并且應用白板的頁面漫游功能擴大書寫版面,讓更多的板書內容得以留存.利用縮放功能,對比不同例題之間的差異,從而尋找規律,極大地優化了教學環節,提升了教學效率.
6.提供示范,正確操作
有些實驗中注意事項比較多,稍有不注意,就會導致實驗失敗,甚至損壞實驗器材.因此,可通過模擬實驗,提供示范,正確操作,保證實驗順利進行.例如:在探究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電壓的關系時,按照電路圖,連接實物的過程中,部分同學缺少這方面的能力,即使教師進行實物示范,但因為視角的關系,學生觀察后也非常容易出錯誤.這里可以利用仿真實驗,由教師進行正確示范后,找幾名同學檢驗學生的理解情況,從而使實驗能夠準確高效的進行.
四、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局限性
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雖然有上述重要的作用,但我們也應正視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局限性.
1.缺少情感的溝通與互動
雖然現在的大多數電子設備具有交互性,但是其交互能力不能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相媲美.很多時候我們可以用多媒體呈現不同的內容,但機械畢竟是機械,即使它播放的內容再感人,機械本身也不會流露出情感,而教師自然的情感流露卻能不由自主的激發學生的情感.教師的眼神,動作,情感本身就是一種溝通,一種教學.
2.呈現內容過于理想化
與真實的實驗相比,應用多媒體呈現的內容都是事先準備好的,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知道結果的內容.而在現實的實驗當中,會突發各種各樣的狀況,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而這些狀況與問題都是有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的.科學家往往就是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分析,對我們的宇宙產生新的認知,所以呈現內容過于完美本身就是一種不完美.
五、當下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中存在的具體問題
1為了“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而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當下教師參加各種展示活動,為了追求課的新穎,也為了迎合評委的評分標準,一些教師不去分析應不應該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哪些問題需要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應該什么時間用,用什么樣的形式輔助教學,而盲目使用多媒體去呈現一些內容,不但沒有起到其應有的作用,反而本末倒置,影響了教學的效率.
2為了“偷懶”而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當下的課件成為部分教師偷懶的一種工具,不再去精心分析課程標準、教材、考試大綱,不再去研究學情,也不再根據上述內容制定合適的教學計劃,而是找一個課件,給學生用電子白板呈現出來,一節課的教學就完成了.罔顧學生能否接受得了,能否吸收得好,或者不再去準備實驗,進行實驗,而是通過電子白板展示,就算完成實驗,根本沒有起到提升教學效果的作用,反而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很大的障礙.
六、如何正確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師應該依據課程標準、考試說明、教材制定授課的具體內容,對授課的具體內容進行有機整合.確定哪些問題是傳統教學解決不好,或者解決不了的,應用多媒體能否給教學帶來更好的效果,確定我們應不應該用,應該通過什么樣的形式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形成一節完整的教學設計后,根據需求收集資源,整合資源,最后應用多媒體服務于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
參考文獻:
[1] 扈中平現代教育理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 中學教育資源網物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