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雅+白江波
摘要:蒙古國作為中國的重要鄰邦,在經濟發展和地緣政治上都與中國形成了緊密的聯系。但因歷史及現實國力原因,蒙中兩國關系有時處于緊張狀態。文章從“智豬博弈”模型視角進行分析,認為蒙古國只有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倡議,搭中國的“便車”,才能走向“強盛蒙古國”。所以,蒙古國要與中國共同努力,將“一帶一路”建成和平、繁榮、開放、創新、文明之路。
關鍵詞:蒙古國;中國;一帶一路;智豬博弈;合作共贏
合作共贏是人類共同向往和努力實現的方向,在國際社會上則體現為國與國之間的交流、貿易往來、政治利益交換等等,但在現實中卻恰恰相反,利益各方圍繞著合作后所獲得利益的多少產生分歧,導致合作不共贏或是沒有合作,也沒有共贏。例如:中國和陸上絲綢之路沿線的各國一樣,在“一帶一路”倡議下,“通過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這‘五通”,將生產要素,尤其是優質的過剩產能輸送出去,與沿帶沿路的國家(如蒙古國)進行貿易往來,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使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共享中國發展的成果,形成一種合作共贏的局面。
但就在利益獲得的“量”上,沿線各國與中國在合作上陷于尷尬狀態,甚至采取不配合、抵制的措施。中國與沿線各國之間的合作共贏關系如同“智豬博弈”模型中的大豬與小豬的關系一樣,“參與‘一帶一路”如按控制按鈕,蒙古國就是其中一只小豬。在“一帶一路”的合作中,中國相比之下要付出更大的代價,肩負更多的責任。蒙古國則是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輕松收益,搭了“一帶一路”的“順風車”。由于“搭便車”的國家多了,中國在“一帶一路”的積極性就有所降低,這便影響到“一帶一路”合作共贏的效率,也對蒙古國的相對獲利產生負面的影響。
所以,如何分析“一帶一路”戰略中蒙古國與中國之間的合作共贏問題,特別是分析參與“一帶一路”合作共贏的效率和公平問題是亟需重點關切的。“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合作共贏中,國與國之間既存在利益的沖突,更存在利益的相對統一與一致性。我們可以用“智豬博弈”模型來分析“一帶一路”下合作共贏中蒙古國、中國之間的這種矛盾統一的共生關系。本文將從“智豬博弈”模型入手,分析蒙古國參與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中合作共贏的效率和公平的共存關系,探索蒙古國采取什么樣的策略能在中國的順風車上獲得更多的“便宜”。
一、“智豬博弈”理論模型概述
博弈論中的“智豬博弈”理論模型如下:豬圈有大小兩頭豬,豬圈的兩邊分別是喂食的槽和按鈕,該按鈕直接控制著豬所獲得食物的供應量。按鈕一按就會有10個單位的食物進槽,但是,按這個按鈕需要比對方先付出代價(2個單位的成本)。若大豬先到達槽邊,則大、小豬兩豬的獲益比為 9:1;若兩頭豬同時到達槽邊,獲益比為7:3;若小豬先到槽邊,獲益比是 6:4。那么就會出現這樣一個疑問:“這兩頭豬會采取什么策略,才能獲得相對較多的食物?”設想兩頭豬是具有政治經濟學中“理性人”的相關特征的“智豬”,那么“等待”必然是小豬的選擇(坐等食槽邊),同時,為了不使大家都餓死,大豬就得主動作為。換句話說,該博弈存在唯一納什均衡解(小豬等待,大豬按)。(見表1)
在“智豬博弈”模型中,存在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那就是:大豬在按鈕和槽之間來回奔跑,而小豬在槽邊等食物的到來,為什么大豬愿意付出成本使小豬能在不付出成本的情況下獲益呢 ?由表1可知:在具體的博弈過程中,假設一:在大豬選擇按控制按鈕的前提下,小豬也選擇一樣,那么小豬可得到1個單位的純獲益(吃到3個單位的食物,耗費2個單位的成本,以下純獲益計算相同);假設二:在假設一的前提下,小豬選擇等待,可以獲得4個單位的純獲益。從假設一、假設二不難分析出,選擇“等待”比“按”控制按鈕對小豬更有益處。如果小豬選擇“按”控制按鈕,那么小豬將出現入不敷出,獲益低于成本,純獲益為-1個單位;如果小豬也選擇一樣,那么付出和收益對等,最終是白忙活。因此,對于小豬而言,不管大豬的任何選擇,只要自己選擇等待都是最優的策略,故,理性的小豬會做出等待的行為。相反對于大豬而言,在小豬選擇等待的前提下,只能積極作為,采取行動,否則兩頭豬都將無法獲得食物,故,大豬按控制按鈕便成為了大小豬在具體博弈過程中的最佳策略,也就是博弈均衡(等待,按),即大豬選擇“按”控制按鈕,小豬選擇“等待”。
“智豬博弈”表明:在同一個豬圈里的大、小兩頭智豬,在利益方面因為競爭而存在損失,大豬的選擇是主動作為,小豬的選擇只有兩個,一個是坐等餓死,一個是積極參與其中,才能實現利益的雙收和共享——搭便車、順風車,合作共贏才智豬的最佳選擇。
二、蒙古國參與中國“一帶一路”合作共贏的“智豬博弈”分析
“智豬博弈”模型中的大豬就是中國,小豬就是蒙古國,“控制按鈕”就是“一帶一路”,“按”則表示積極參與“一帶一路”的建設。中國與蒙古國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合作,走向共贏,但是蒙古國作為國家綜合實力減弱的一方,而且這個“一帶一路”是由中國主動提出,并且是為了本國經濟結構的調整,也是中國“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三大戰略之一的對外戰略”,是主動積極作為的一方,不管蒙古國是否“按控制按鈕”,中國已經始終“按”著“控制按鈕”。這就是大豬為了獲得利益,不得不做出犧牲、付出更多、肩負更多,現實中小豬(蒙古國)可以“等待”——不參與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不撿中國的便宜,將“一帶一路”所創造的價值讓于中國與“沿線”、“沿帶”的其它國家去分享。蒙古國面對如此機遇,可以采用少付出的政策,獲得較多的回報,因此蒙古國必須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堅決果斷地按下“控制按鈕”才是共贏。
endprint
由表2蒙古國與中國“一帶一路”合作共贏的“智豬博弈”模型所示,蒙古國“不參與”比“參與”獲得更多的利益。假設其它沿線、沿帶的國家也如蒙古國一般的思考,不參與中國的“一帶一路”,那么任憑中國怎么付出,也只是單方面的互動,根本沒有任何收益,最終蒙古國和其它國家也就沒有任何利益。對于中國的負收益,蒙古國和其它國家也什么利益都得不到。(見表3)
因此合作共贏的唯一選擇就是參與,蒙古國積極參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從中獲得一定的利益。但隨著“一帶一路”周邊國家意識到參與其中有利可圖,也要積極參與,達到合作共贏,那么就要考慮合作共贏的效率和公平問題。合作的效率決定了共贏的公平。這就必然促使蒙古國提高其參與的積極性與參與的質量,獲得相對更多的利益,實現“合作共贏”。
三、“智豬博弈”視角下蒙古國參與中國“一帶一路”合作共贏的策略
通過多國參與“一帶一路”合作共贏的“智豬博弈”模型(見表4)分析,我們可以認識到:蒙古國以及其它國家和中國之間是一種競爭與合作的矛盾統一關系。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其他國家包括蒙古國積極參與其中,相互博弈,共同分享合作共贏下的“大蛋糕”。但對合作共贏下所創造的巨大價值與利益,也只有在合作互動的過程中才能實現利益分配的相對平衡。這與合作的積極性、合作過程中的質量緊密相關。
合作共贏下的利益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同參與合作的積極性、參與合作的質量成正相關關系。在合作互動過程中,若合作積極性(效率)越高,合作的質量越好,則P值(某國所分得的利益)就大;若合作積極性(效率)高,合作的質量差,則P值就小;反之亦然(見表5)。因此,要使得國家獲得的利益(P)大,就要在積極合作的前提下,合作的質量也要高,利益分割時也就更加相對的公平。
共建“一帶一路”對于經濟文化的多極化、全球化以及社會的信息化發展變化趨勢,以更加開發包容的區域合作發展精神為引領,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同時,也是以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國家間合作框架為基礎,進行生產資料及要素的市場化流動,形成大范圍、高水平、深層次的國家間合作。 “目前已有30多個國家與中國簽署了‘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于此同時,2016年4月11日,聯合國與中國簽署了《中國外交部與聯合國亞太經社會關于推進地區互聯互通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意向書》,強調雙方“共同規劃推進互聯互通和‘一帶一路的具體行動,推動沿線各國政策對接和務實合作。”
由此可以看出,“‘一帶一路合作理念得到越來越多國家及有關國際組織的歡迎和支持,各方合作共識不斷擴大,交流對接日趨深入,務實成果逐漸顯現,日益成為多方參與、互利共贏的重要合作平臺。” “一帶一路”確實是為了“彰顯人類社會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國際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積極探索,將為世界和平發展增添新的正能量”,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同時,中國提倡“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意味著“一帶一路”倡議下合作共贏必然關心與照顧參與合作的國家。因此,合作共贏必須制造一定的“便車”——中國,且“便車”不可或缺,這說明“一帶一路”下的“智豬博弈”均衡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合作共贏是多國參與“一帶一路”存在的基礎和前提,蒙古國與其它國家必須認識到與中國合作的必要性。中國在“一帶一路”戰略中應主動對參與的國家作出讓渡,主動制造一些“便車”,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多國參與“一帶一路”的資源集聚效應,實現合作共贏。蒙古國當前正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截至2016年9月底,蒙古國總體債務總額為237.85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約10%,已超過GDP的210%。其中,政府(財政)負債47.59億美元,中央銀行負債17.29億美元,其他金融機構負債23.51億美元,其他領域負債81.28億美元,因直接投資發生的公司間債務68.17億美元。”面對如此巨大的債務的同時, “2016年前三季度名義GDP增長率為0.8%,實際GDP增長率為-1.6%”,這無疑是對蒙古國的經濟重創。面對如此嚴峻的情形,當前蒙古國還沒有一種更好的,長期性的發展策略來發展自己,擺脫經濟困境。蒙古國要清醒認識、深刻領悟、積極參與“一帶一路”,不能固步自封,閉關鎖國,作為“小豬”要毫不猶豫地按下“參與‘一帶一路”的控制按鈕,獲得更多的利益,盡早參與到中國的“一帶一路”發展中,實現本國的經濟社會的發展,擺脫GDP為負的不利局面。
當然,蒙古國內盛行的仇視中國的風氣,對于參與中國的“一帶一路”進行礦產資源的開發,會產生一種“中國掠奪蒙古國的資源”等負面的影響,以及 “盡管目前中蒙兩國處于歷史上雙邊關系較為理想的發展時期,但依然難以完全消除蒙古國對中國的不信任。”歷史原因使蒙古國對于中國的“一帶一路”發展倡議的戒備和懷疑,也就直接促使很難積極參與其中。相反,正因為如此,蒙古國更要正視兩國間的正常經貿往來以及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不能把發展自身的大好機遇當作是“陰謀”,積極參與其中才是蒙古國的最優策略。
因此,蒙古國要有一種“理性——積極性”(rationality-activist)的合作態度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以低成本的付出,搭中國的“便車”,獲得更多的利益,最終達成一種和平共處、互幫互助、相互促進、共生共榮的發展模式——“一帶一路下的合作共贏”。合作共贏應該成為各國處理國際事務的基本政策取向。合作共贏是普遍適用的原則,我們應該把本國利益同各國共同利益結合起來、要積極樹立雙贏、多贏、共贏的新理念,摒棄你輸我贏、贏者通吃的舊思維,‘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正如習近平主席所指出的那樣“人類社會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代,四年來‘一帶一路建設逐漸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愿景轉變為現實,建設成果豐碩。這是政策溝通不斷深化、設施聯通不斷加強、貿易暢通不斷提升、資金融通不斷擴大、民心相通不斷促進。”同時他也強調并承諾中國將向參與“一帶一路”的國家提供經濟的發展援助,秉承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入手建設一個“五通”的合作共贏的發展格局。基于“智豬博弈論”的分析,這是一種合作共贏的大好局面,蒙古國與中國皆要“扎實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加快陸上經濟走廊和海上合作支點建設,構建沿線大通關合作機制。”蒙古國要認準自身定位,參與中國“一帶一路”戰略,“共同走出一條公平、開放、全面、創新的發展之路,努力實現各國共同發展”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3/28/c_127631962.htm,2015-03-28.
[2]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華倩.“一帶一路”與蒙古國“草原之路”的戰略對接研究[J].國際展望,2015(06).
(作者單位:貴州師范大學歷史與政治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