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海
20多年前,我被診斷出患有冠心病。根據自己的病情和醫生的建議,我決定選一項運動幫助我康復。當時我每月都訂閱《大眾醫學》雜志,便翻閱了以往收藏的雜志,看到一篇《步行鍛煉 簡便易行》的科普文章(1995年第11期),文中提出“走路是最好的鍛煉方法”,指出“體胖者或有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者,以趨(小跑步)為佳。”我覺得,步行正適合我的病情,決定試試。由此,我開始了冠心病康復的行走“長征”。
可是,斷斷續續走了一年多沒見啥效果,我想打退堂鼓,老伴看出了我的心思,她與我一起重新拜讀了這篇科普文章,當看到“如能堅持不懈,必有裨益”之處,我臉紅了。這次,我斬釘截鐵地對老伴說:“不能打退堂鼓,要堅持!”同時我調整了飲食結構,開始健康的生活作息。
一晃2年多過去,我的堅持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去醫院復查膽固醇、血脂等多項指標,均在正常范圍內,心絞痛、早搏也已多年沒犯。在《大眾醫學》的指導下,我慢慢摸索出一些走路鍛煉的體會,歸納為五個字。
一是“法”。大步快走,可以促進冠狀動脈血液循環,減少膽固醇在血管壁上沉積的機會。快走時,我認真按文章中提到的要求“注意兩足著地的面和力度,即足跟、足跖、足趾都要接觸地面,而且用力要均勻。因足有‘人身第二心臟之稱,根據生物全息律的觀點,足底與整個身體各部位(包括內臟)都有密切的聯系。”走路時,我抬頭、挺胸、收腹,目平視,軀干自然伸直,身體重心稍向前移,上肢與下肢配合協調,步態均勻,兩腳落地有節奏感,雙臂自然甩動,走得全身出微汗,既舒服又愉快。走路時,我會把意念放在腳上,感覺腳跟到腳尖逐一踩到地面,這樣做可以讓我放松精神。
二是“合”。我將固定時間的“走”與日常生活中的“走”結合起來。平時外出時,我幾乎不騎車、不乘電梯、不坐車,以走路代替。這樣可使步行生活化、經常化、規律化。
三是“時”。每天清晨及黃昏,我都會行走40分鐘左右。具體時間根據天氣而定,如氣溫太高或太低,我會適當調整。
四是“量”。文中提到:“微有汗出為度,不可超過限量。”我在運動中會注意運動量,用“170-年齡”的公式計算目標心率,并做到運動后5分鐘心率恢復到運動前水平。這樣適量運動,感覺良好,食欲和睡眠也變好。
五是“持”。步行鍛煉不是一朝一夕能奏效的,要靠日積月累。所以,步行運動必須細水長流,打“持久戰”。如遇到不適合戶外運動的天氣,我會按《大眾醫學》1995年第7期刊登的《長壽從樓道起步》一文中的建議,進行適當的爬樓鍛煉。
在20多年的步行實踐中,我深深體會到,那篇20多年前刊載在《大眾醫學》雜志上的科普文章是如此珍貴和實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