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的不斷發展,水運口岸作為我國進出口最前沿,其通關效率在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從水運口岸的角度出發,對當前熱點的通關模式進行了研究,在此基礎上指出了通關模式實施中常見的問題,同時提出了針對性的對策,以達到提升通關效率的目的。
關鍵詞:水運口岸;通關模式;效率提升
一、引言
口岸原意指由國家指定的對外通商的沿海港口,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我國經濟實力以及國際競爭力都有了顯著提高,現代社會的口岸逐漸變成綜合政治、文化、科技、外交、以及旅游等多方面交流的融合點。改革開放30多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對于口岸發展工作一直十分重視,近幾年來先后出臺了多項關于口岸通關的政策措施,當前我國對外開放邁入新階段,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這些都對口岸管理工作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個口岸的通關效率往往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口岸所在經濟腹地的發展狀況,口岸的工作管理水平越來越成為衡量一個地區甚至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標志。而水運口岸作為口岸的一種,有著內陸口岸沒有的獨特通關開放性,鑒于此,本文以我國水運口岸為研究對象,分析梳理目前通關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探索口岸通關效率提升對策,進一步提高口岸管理工作水平。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黃愛華指出作為進出口最前沿的保稅港區,水運口岸起著對外開放重要門戶、國際大通道以及戰略支點的作用,在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以及國際貿易新形勢的情況下需要進行優化;郭永泉指出我國口岸部門合作和大通關建設的政策有利于提高口岸整體通關效率,但在目前的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姚陳敏等分析了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口岸發展現狀,在與“互聯網+”結合以后,我國口岸正在向智慧型通關口岸方向發展,口岸功能向一體化轉變,并指出當前發展的難點在于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部門之間的協調;陳立指出水運口岸“三互”大通關的建設有助于推進我國“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是水運口岸改革的前提;陸真認為檢驗檢疫部門的工作既要保障政府工作性質又要優化通關流程,因此在通關便利化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Lee, T. W認為水運口岸在促進世界范圍的貨物流通以及全球經濟的順利運行方面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從口岸融資、水運的結構治理以及“綠色”口岸概念等方面闡述了水運口岸發展的新興趨勢;Jati, Daris Purnomo等在海關公共部門實施精益思想,實現自動化、程序簡化以及風險管理,在強有力的領導支持下,成功減輕了通關中的障礙,使貨物通關的時間明顯縮短。
三、我國水運口岸常見通關模式
1.“一體化”通關模式
所謂一體化通關模式,是指企業可以在方便自身的情況下任意選通關或報關的地點和口岸,這種通關模式可以提升企業通關效率、降低企業通關成本,同時使通關流程更加便捷、海關執法更加統一。自“大通關”工程實施后,上海、廣州等我國重點對外水運口岸率先大力開展通關一體化建設,在共享口岸各部門間信息的同時,提供網絡直接申辦各種繁雜手續的渠道,使通關業務可以在網上進行,實現了一站式服務,加強提前預申報和事后集中申報的工作,減少或并行相關流程,降低企業報關報檢復雜度,改善通關環境。
2.“電子口岸”通關模式
“電子口岸”通關模式實際上與海關總署推行的通關作業無紙化改革是密不可分的,關鍵流程為企業將需要申報的報關單和隨附單證的電子數據錄入電子口岸,海關在無紙化的環境下對其審核處理等過程。深圳、廈門等水運口岸已將這一模式投入使用,該模式具有共享信息資源、全方位全天候開放以及網絡安全性能良好等特點,可以實現嚴密監管、快速通關,同時達到服務企業的目的,營造了高效的通關環境。
3.關檢合作“三個一”通關模式
“三個一”通關模式指的是海關和檢驗檢疫部門的“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即企業一次性將須依法報關報檢貨物的申報數據錄入系統,海關和檢驗檢疫部門約定時間,對于雙方均需要查驗的貨物實施一次開柜查驗,對于可以放行的貨物進行一次放行。大連海關在實施“三個一”通過模式后,申報項目錄入項數減少45%,申報效率提高25%以上,企業辦單候查和貨物查驗時間均大約減少50%,大大提高了通關效率和部門執法效率。
四、通關模式改革中常見問題
1.個別通關流程復雜繁瑣
通關流程繁瑣一方面體現在特殊商品的進出口通關效率偏低,原因一是查驗流程繁瑣,貨品在通過機器查驗后還要通過人工查驗,企業等候時間過長;二是查驗部門間聯合協調不到位,導致個別貨品出現重復移箱、重復查驗的情況,降低通關效率;三是審價環節,海關可能需要向其他海關價格中心詢價,耗時過長。另一方面,部分工作人員重監管輕服務,沒有從運營的角度考慮通關服務流程,造成服務時間延長,業務管理不規范等現象,產生了不良影響。
2.一體化通關涉及面廣,部門工作難度增加
全國通關一體化涉及到各地方海關,但地方海關的監管事務可能會受到各自行政區劃的控制,例如地方只考慮各地區的經濟發展,盲目建設配套通關設施,造成有限海關監管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貨物進出口通關涉及到海關、邊檢、商品檢驗檢疫和動植物檢驗檢疫等部門,這些部門之間協調配合力度不足,常常造成企業通關時無法同時辦理多項通關事務,不可避免的要在各部門之間往返辦理的情況,降低了通關效率。
3.通關政務缺乏統籌協調機制
快速通關要求建立一站式的通關服務,既可以方便企業辦理進出口業務,也可以實現各部門集中辦公,更好的履行政府管理職能,但多數口岸目前機構設置、服務功能定位等政策規定尚不明確,容易出現多次查驗、重復申報、操作流程不銜接等現象。另一方面,這種多層次的共同工作機制,時常缺乏強有力的統一協調功能,資源得不到有效整合,集中表現在地方口岸管理部門之間以及地方口岸與上級口岸執法部門之間作業標準、時間不一、辦公設施不配套等問題上。endprint
五、水運口岸通關效率提升對策
1.進一步改進優化通關流程
為了提高通關流程的暢通性,相關部門應進一步整合貨物通關報關流程,若貨物需要法定檢驗,可以在報關單放行環節同時進行通關單聯網核查,加強關檢部門合作,優化通關流程。保證快速驗放機制,對需要查驗的貨物實施有限快速查驗,不需要查驗的貨物直通放行,實現通關操作管理信息化,提升通關效率和物流周轉效率。同時,優化專項檢測設備,特殊貨物不影響通關流程通暢性,在保證貨物有效監管的同時實現快速放行。
2.積極落實“三互”通關政策
針對水運口岸通關各部門間協調合作的問題,國務院出臺了“三互”政策,即各口岸管理部門通過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的方式推動口岸大通關建設,使海關打破地域區域的限制,從本地各部門間、區域間甚至是國際間三個層次尋求合作,形成互聯互通的一體化通關形式。讓各部門聯合的關鍵之處在于建立信息互通、資源共享的機制,應由口岸辦統籌規劃,充分利用云計算、移動互聯等技術,建立健全水運口岸公共數據平臺,促使改革實質性發展。
3.加強配套設施管理制度等建設
水運口岸整體環境建設是大通關順利實施的保證,充分利用國內外資源技術,加強口岸設施建設,投入先進的查驗設備,為順利實現快速通關提供硬件上的支持。同時創新口岸管理制度,加強信息化、電子化、網絡化的技術手段投入,實現口岸信息網絡安全有效的管理,提高口岸通關能力;規范市場運營機制,建立健全口岸法制環境以及法律法規框架體系,對于不同區域的水運口岸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適合本地發展的法規體系,是口岸運作在硬件條件以及制度環境上都可得到充分的支持。
參考文獻:
[1]黃愛華.跨境電子商務情境下某S港口通關流程優化策略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5.
[2]郭永泉.論口岸部門合作和大通關建設[J].開放導報,2016,(03):70-74.
[3]姚陳敏,葉前林,何倫志.“一帶一路”戰略下我國口岸發展趨勢、機遇與挑戰[J].寧夏社會科學,2016,(05):104-108.
[4]陳立.試論海關推進口岸“三互”大通關改革的困境與策略[J].海關與經貿研究,2016,(04):63-72+122.
[5]陸真.國內通關便利化的模式現狀與發展途徑[J].江蘇農業科學, 2012,(08):411-412.
[6]Lee T W, Cullinane K. Dynamic Shipping and Port Development in the Globalized Economy[J], 2015.
[7]Jati D P, Com D. Lean government, an approach to reduce cargo dwelling time: a case study of indonesian customs strategy at Tanjung Priok Port Jakarta[J], 2016.
作者簡介:代思婕(1994- ),女,河南鄭州人,重慶交通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工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