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放
【摘要】風俗畫人物具有諸多特性,它的人是處于活動事象中的人;是普通的人;人物表現情態重于神態;時代和地域及民族特征重于個性特征;人物表現形式語言具有多樣寬泛特征。探究其特殊性,能夠使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和把握風俗畫人物表現,豐富風俗畫理論建設和服務于創作實踐。
【關鍵詞】風俗畫;人物特性;表現
風俗畫在《辭海》(藝術分冊)中的定義是:“以社會生活風習為題材的人物畫。”可見風俗畫屬于人物畫的一種,是專事于社會生活與民俗風習表現的人物畫。人物是風俗畫表現的主體,卻不是風俗畫表現的唯一,一方面風俗畫通過人物活動表現社會生活風習,另一方面它又通過風俗生活事象塑造人物。人是事象中的人,事象是人活動的結果,人與事構成了風俗畫表現不可分割的整一性。正是緣于人物與社會生活風習的特殊關系,使風俗畫的人物有著自身的鮮明特性。我們將風俗畫與同為人物畫的肖像畫、歷史畫、宗教畫進行比較,便能夠清晰地讓風俗畫人物特性凸顯出來。
一、風俗畫的人是處于活動事象中的人
同事象聯系的人。風俗畫是通過反映一定的人在一定的時期和一定的地域環境中的活動事象,來表現社會生活與民俗風習,讓我們經由風俗畫表現的事象以及它所承載的信息,了解、認識一定時期與一定地域的人們的生存狀況、生活方式及其追求、崇尚、喜好、文化、風習等,由此實現了風俗畫的歷史學和社會學價值。因此,風俗畫表現社會生活風習,是通過表現人及人的活動得以實現的,人和事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它不像肖像畫,為了人而表現人,人物可以獨立存在,是唯一的表現對象。簡言之,在風俗畫中,人是事象的主體,事象是人物活動的結果,表現事象,就是表現人的活動。
同情節聯系的人。表現社會生活風習,是對一個活動事象的紀錄,無論被紀錄事象是大是小,總會以一定的情節呈現出來。風俗畫表現的人,正是表現處于事象活動過程中的人,通過對人物情節的反映,實現對生活習俗事象的表現。肖像畫則不然,它的人物是獨立于事象的存在,不受情節的制約,完全可以排除情節而專心于人物精神面貌與性格特征的刻畫。
輕重與詳約不同的人。社會生活風習的形態豐富多彩,大小簡繁無所不有。不同的活動事象和不同的畫旨,決定了人物在畫中表現的輕重主次不同。通常來講,表現小場景的風俗畫事象單純,人物表現空間大,刻畫充分周全,人物形象就突出。譬如17世紀荷蘭風俗畫家維米爾的《倒牛奶的女人》,表現的是日常生活中家庭女傭于廚房中倒牛奶的一個簡單情景,人物表現細微充實,處于十分突出的地位。而大場景的風俗畫,側重于表現事件全貌,為了突出氣勢,營造氛圍,人物表現就相對的簡約概括,以數繁量大獲取效果。我國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是通過豐富的人物活動以及各種器物、動物、植物、建筑物等的表現,營造出熱鬧喧囂的氣氛,突出了北宋時期汴河一帶繁榮的盛世景象。其宏大的場景不可能對人物作周密細致的刻畫,只能以簡約概括的人物動態表現取勝。
二、風俗畫的人是普通的人
風俗畫反映的日常生活與民俗風習,是普遍存在于社會現實的事象,它不僅覆蓋地域范圍廣闊,事象可以重復出現,而且參與主體幾乎包含所有民眾。風俗畫反映這些事象,讓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人都有可能成為被表現的對象,所以風俗畫表現的人是普通的人,它沒有具體或特定的人物限定,是平常事中的平常人。
風俗畫表現普通人與普通事,也是風俗畫通俗特征的突出表現。比較肖像畫表現特定的人物,如17世紀西班牙畫家委拉斯貴支的《教皇英諾森十世肖像》,和歷史畫塑造具體的人物與反映不可重復的歷史事件,像中國畫家劉春華的《毛主席去安源》,以及宗教畫宣傳的特定宗教人物和宗教故事、宗教傳說,如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畫家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我們不難看到,風俗畫在人物的選擇上,是自由而靈活的。就像宋代畫家李嵩的《貨郎圖》,表現的就是那個時代貨郎挑擔走鄉串戶的買賣風俗,至于貨郎姓甚名誰,于風情反映無關緊要。如果說風俗畫的人物選擇有要求的話,那就是人物身份同反映事象的內容屬性要吻合。例如宋代畫家蘇漢臣所畫《秋庭戲嬰圖》,反映兒童戲玩的情景,題材內容決定了表現主角只能是兒童,而兒童的數量、性別、特征等,則完全取決于內容本身和畫家的藝術處理,其靈活性與自由度不言而喻。
三、風俗畫人物表現情態重于神態
先明確兩個概念,這里的“神態”是指經過對人物顏面五官的刻畫而顯現出來的人物神情狀態;“情態”則是指人物由某種精神情感作用而引發在整個人物身上的動作反應,是灌注了精神情感的人物動態,也是內在精神情感透過人物肢體動作的外在表現,具有表情言說的功效。
風俗畫人物表現的情態重于神態的特性是由兩個方面的原因決定的。一是風俗畫是對一個事象的反映,重在敘事性,對于事象情節的表現,人物的情態具有很強的說明性,其表現力遠遠強過人物神態。就像我們欣賞舞蹈藝術一樣,盡管人物也有面部表情,但其舞姿對于我們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二是由于風俗畫題材類型的大小不同而引起在表現上的差異。題材小可以是一個人的日常生活情景,題材大可以是隆重的群體活動場面。這讓風俗畫在人物塑造上產生了較大的差別,小題材具有充分刻畫,細微表現的空間與精力,人物的神態與情態皆可兼顧。大題材則更多側重于人物情態的表現,人物神態對于氛圍與場景的作用則處于次要地位。我們比較同一個畫家17世紀荷蘭的揚斯·滕的《發布新聞的人》和《狂歡》兩件風俗畫作品,一小一大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樣的差異。可以說,風俗畫無論題材的大與小,都離不開對于人物情態的表現。
四、風俗畫人物表現的時代、地域、民族特征重于個性特征
風俗畫的歷史學價值與社會學意義是通過它反映的事象所承載的歷史、地域、族群、社會、文化、崇尚、好惡等信息得以實現的。也就是說,欣賞一幅風俗畫,我們能夠從中了解到一個時期一個地方的人們的生活狀況、精神面貌、文化崇尚、信仰追求等,從而獲得對一個時期的社會狀況的基本認識。因此,對于風俗畫而言,表現人物所承載的歷史、地域、民族等信息特征就遠比表現人物的個性特征要重要。這同肖像畫對于人物的表現又有了顯著的區別,如果說肖像畫表現的是個性化的人,那么風俗畫表現的就是帶有普遍性特征的人。一個突出的現象可以明證,肖像畫如果沒有畫準對象的相貌特征,就失去了肖像畫的意義。反觀風俗畫,即使人物同實際對象出現了個性特征的偏離,也不失風俗畫的基本價值,因為支撐風俗畫成立的是人的活動事象以及它所承載的諸多信息。
當然,普遍性同個性的表現并非對立,普遍性的東西總是要寄寓于個性之中,類型化因素需要經由個體表現出來。只是因為風俗畫價值的特殊性,在表現人物的普遍性因素與個性特征時,前者較之后者更具有風俗畫的價值。
五、風俗畫人物表現的形式語言具有多樣寬泛的特征
風俗畫人物表現的多樣化是同前文論及的二、四點聯系在一起的。由于人物選擇較大的自由度和人物個性化表現的寬松度,讓風俗畫的人物在塑造的形式語言上擁有較大的創造空間,表現出很大的靈活性。我們知道,肖像畫對人物要求形神兼備,既要有人物外在形象的真,又要有人物內在神韻的似,人物客觀存在的真實性,對肖像畫的人物表現形成了在形式語言上的“肖似”鉗制,表現空間有限。風俗畫則不然,它的著力點是表現一個活動事象,如何將一個事象生動趣味地傳達出來,使其充滿藝術感染力,便有了運用靈活多樣的形式語言來對事象進行創造性的藝術表現的空間。緣于此,風俗畫人物表現的形式語言呈現出多樣而寬泛的特征,以類型概括之,至少就有寫實、夸張、變形、裝飾、表現等。
結語
風俗畫悠久而充滿了活力,有著認識歷史,認識社會,了解文化傳統和審美陶養等不可被替代的價值與作用。運用比較方法進行研究,使風俗畫人物的基本特性清晰地呈現了出來。它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和把握風俗畫的人物塑造,提高創作水平,讓風俗畫在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中發揮更大的效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