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完善的金融信用體系是推動金融業健康穩步發展的源動力,信用缺失的金融市場秩序必然一片混亂,因此規范金融市場信用秩序勢在必行,信用體系的建設不僅能夠促進金融市場的發展,而且可以提高大眾信用意識,降低金融市場風險。不斷建立健全信用體系,增強對守信者的激勵和失信者的約束,真正形成引導社會成員誠實守信的重要導向。文章就當前金融領域的信用現狀和全面建立信用體系做出討論和建議。
關鍵詞:金融領域;信用體系;社會誠信
新常態下經濟快速增長,金融行業更是迅猛發展,引起了多方面的關注。金融領域的未來趨勢離不開與信用體系的結合,只有處理好兩者發展中可能存在的問題,規避風險,才能實現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但當下社會信用體系的不完善嚴重破壞了金融市場的公平性、公正性和穩定性。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是推動我國金融市場健康發展的必要方法。
一、當前我國金融領域的信用秩序
(一)目前我國金融領域秩序相對混亂
缺乏完善的金融機構信用管理制度。金融機構可以稱作我國社會信用的創造部門,在近幾年快速發展,但其內部控制制度一直并未建立完善,很難控制失信所造成的風險。就貸款方面來講,其過程審批相對來說不夠嚴謹,如果一旦出現無法還款的現象很難確立內部責任人,導致不良貸款數額不斷增加,是造成信用秩序混亂的原因之一。
我國現階段對于企業和個人的信用情況監督力度不夠,銀行之間溝通并不頻繁甚至不會溝通,金融賬戶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會導致有些債務人出現逃避銀行債務的情況。信用體系的建設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人們自身的道德問題,經常會發生一些信貸人員難以抵擋借款人的利益誘惑,相互串通降低貸款審批門檻,吞沒信貸資金。
一些經濟發達的國家早已建立相對完善的信用審核、評級以及獎懲制度,但對于我們國家來說還是一個未來需要探索學習的過程,所以會導致我國現階段信用秩序較為混亂。
(二)社會信用體系群體道德過低
在我國早期經濟發展階段實行計劃經濟制度,發展主體由政府掌控,信用問題幾乎沒有涉及。隨著經濟的快速轉型,與交易相依存的信用意識和契約精神沒有得到充分的發育,很難與市場經濟直接接軌,對于企業和個人的信用制度并不完善,導致了大量的借款不還現象,甚至于很大一部分人以借款不還為榮,這種惡劣觀念究其原因是道德的缺失。
(三)法治制度的不完善
法律的不夠精細也成為了一些企業打擦邊球的主要原因,懸廢轉移銀行貸款的情況時有發生,法律沒有明確的處罰規定,沒有嚴厲的懲處就難以形成威懾力。現行的法律對于債權人的保護程度有限,契約關系中的契約精神很難被大眾當做行為規范。
在個別地區還會存在地方法院在案件審理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干擾,對于為當地創造經濟效益的企業給以偏袒,無法做出公正性判決,損害債權人利益。法院的審判結果執行率較低,許多判決結束以后,債務人雖然接受判決結果但不實施,缺乏法制的強制力,也是信用體系建設的缺失。
二、金融市場存在的信用建設問題
(一)金融征信系統信息征集不全面,不能與公共信用信息互通
發達國家金融征信系統的遍布非常廣泛,社會的各個領域基本都有涉及,對于市場監管和交易信息都有相關記錄,建立了完善的失信懲戒制度。對于企業和個人的失信記錄會共享于其他相關部門,多方聯合懲戒,失信對個人造成的危害極大,所以發達國家的金融市場很少發生失信事件。
我國的金融市場信息很難實現多個部門互相信息共享,對于市場監管和交易信息也是了解不多。征信管理系統內部信息不全面且用于內部管理,對于企業和個人來說失信成本并不大,客觀的增加了金融市場信用體系的風險。
(二)商業銀行對于信用狀況的重視度不夠
作為金融市場核心的商業銀行,一般都使用自己的信用評級系統來作為加強信貸管理控制風險的方法,但商業銀行的工作重心偏向于貸款業務,信用評價體系并非十分完善,往往銀行著重于個人償還能力的分析而忽略了其信用狀況。一套完整的信用評估體系,應當在檢查申請人現有的信用狀況的同時與其在其他領域的信用狀況相結合。如果單單著重于看償還能力,大部分的貸款都存在于國企中,對于小微型企業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限制,長此以往,并不利于我國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
三、建立完善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議
(一)完善用于信用管理的法律法規
要想建立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離不開法律的約束,引用參考發達國家的信用制度法律結合我國的國情做出適當調整,增加法律立法條款,增強法律制裁威懾力。法律的制定完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相關的職能部門可先行制定相關行為規范,確立在金融市場中對于失信行為的評定以及懲罰方式,約束一些不能自覺遵守信用制度的企業和個人。
(二)完善企業制度,規范企業信用行為
企業的產權制度是財務部門對資產劃分的依據,對于一些企業存在的債務糾紛,企業要制定更完善的制度,將責任明確到個人,過去的產權不夠清晰,會出現企業人員逃避責任的情況。企業要著眼于大局,長遠的眼光對待企業發展,隨著信用體系的不斷建立健全,信用也會融入企業的生命力之中,未來的金融市場競爭中失信過多的企業也將難以存活。
(三)完善信用評級和獎懲制度
應當多部門聯合對于企業和個人制定完整的信用評級制度,按照信用等級劃分資金資源,降低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同時也要完善對金融機構的信用等級評定,有利于企業和銀行之間的雙向選擇以及銀行信用形象的提升。
多數失信企業和個人失信的最根本原因還是覺得失信成本較低,并不會對自己產生實質性的危害。現階段應當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多展開對失信行為的懲戒,公開通報逃廢、懸空銀行貸款的老賴行為,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也應對失信企業或個人不予通過年檢,不審批其設立新企業或分公司,多部門聯合出擊懲治失信行為。對于信用狀況良好的企業和個人應當進行表揚鼓勵,在各部門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給以一定的綠色通道。
(四)加強對銀行風險的監管和賬戶管理
商業銀行在辦理貸款等業務的過程中,不僅要對申請人遞交的數據報表進行檢驗核對,更要對其信用狀況做出真實有效的評估,預防風險。各大商業銀行也應當聯合出臺風險預測體系,及時發現貸款風險作出預防措施。適當時候,可以引入第三方進行風險評估與監測。
銀行應明確各類賬戶的使用制度,對賬戶做出實施監管,避免發生資金轉移流失的情況,預防以銀行賬戶做出的洗錢等犯罪行為,促進金融市場信用秩序的發展。
(五)加強信用文化宣傳教育,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法律是強制性的制約,那么我們生活中更要學會自我約束,講道德講信用。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的根本就是道德和誠信,在主流文化的宣傳中應當將誠信教育融入其中,多方面的對大眾進行教育,講誠信樹新風,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思想素質。對于金融領域的從業者來講信用更是未來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質,要不斷的提升誠信意識,降低金融領域的信用風險,共同創造良好的金融市場環境。
完善的市場經濟離不開信用體系的支撐,金融領域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我國其他行業的發展,但信用體系的缺失會很大程度上阻礙經濟發展。現階段和未來的金融領域發展中對于企業和個人信用情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所以加強金融領域的信用體系建設,改善現有的信用生態環境,是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需要和趨勢。
參考文獻:
[1]侯瑞.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有效途徑——基于農村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視角[J].青海金融,2014(08).
[2]朱榮恩,丁豪樑,郭繼豐.基于主體信用評級的中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兼論中國信用評級業的發展戰略[J].征信,2014(12).
[3]王國偉.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助力和諧市場經濟建設[J].財經界,2010(12).
[4]王國偉.淺談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06).
(作者單位:山西廣播電視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