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善臣
摘要:區域文化具有豐富的教育價值,有助于解決地方高校管理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問題。在管理類專業建設及人才培養中融入區域文化,要從專業區域定位、優化課程設置、加強實踐性教學、開發區域性教學資源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開展工作。
關鍵詞:區域文化;管理類專業;應用型人才
伴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管理類專業持續成為社會的熱門專業,為社會培養了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也存在著數量過剩、培養模式單一、人才質量差、供給與需求脫節等結構性矛盾。根據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2015《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要全面提高學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確定應用型的類型定位和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職責,加快融入和支持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這為地方本科高校管理類專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區域文化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內涵
(一)區域文化
區域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亞文化,是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的特定人群的行為和思維模式。由于不同區域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社會文化的不同,導致人們在生產方式、生活習慣、心理特征等物質行為和精神方面都表現出不同的特征,從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
區域文化一旦形成,就會通過建筑、交通、服飾、飲食、語言、風俗習慣、節日慶典和社會活動等方式表現出來,并進而影響人們的思考和行為,對區域內的人群和組織發揮著激勵、約束、引導等作用。
(二)應用型人才培養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高等院校人才培養劃為學術研究性、知識應用型、職業技能型三個類別。所謂應用型人才,就是熟悉現有社會生產技術過程,能把成熟的理論和技術應用到實際生產、生活或者文化這方面的人才,要求學生在深入理解并掌握相關專業知識上,還要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和能力,能熟練運用相關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具體到管理類專業人才,一方面應使其在知識結構上具有組織與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財務管理、物流管理、企業戰略與改革等相關專業基礎知識。同時,應重點突出其區域性和應用性特點,探索區域特色與專業特色相結合的應用型培養模式,這就需要深入研究區域文化、區域經濟發展特點及區域人才需求。
(三)區域文化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作用
作為傳統文化的亞文化,區域文化同樣具有豐富的教育價值。一是區域文化影響高校及專業的定位和發展;二是區域文化為高校課程開發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三是區域文化影響和增加學生的社會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四是區域文化促進教師及學生形成區域文化性格。
二、管理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問題分析
(一)專業定位不明,培養目標大同小異
專業定位和培養目標是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它決定著專業培養的內容、課程體系的設置、培養的方法與手段以及專業人才的特色。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高校擴招的進行,管理類專業因其名字“高大上”和辦學“門檻低”而受到新興本科院校的青睞,幾乎所有院校都開設了管理類相關專業。尤其部分地方高校不考慮自身的條件和基礎,沒有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特點找準自身定位,不是在辦學特色上做文章,而是追隨或模仿研究型大學的路子,片面堅持“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追求高大全,如“培養從事經濟、管理方面的教學及科研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畢業生在數量快速增長的同時,同質化嚴重,專業知識結構與地方社會需求存在結構性偏差,不能滿足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畢業生就業狀況不理想。管理類專業已成為國家和地方的限制性發展專業。
(二)教學內容雷同,教學資源不夠豐富
管理類專業課程設置雷同,在教材選用上以西方教材為主,主要介紹西方經濟學和管理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這有利于形成和改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擴大學生的國際視野。但也使學生所學與我國的經濟管理實踐相脫節。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養以培養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為主,但在課程設置和教學資源組織上,沒有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特點,立足地方,開發利用區域文化優勢。雖然近幾年區域文化越來越多的受到人們的重視,但也僅限于對文化價值的一般性研究,“區域文化”僅限于體現在新生入學教育或公共選修課上,缺乏對區域文化在管理專業領域的專門研究。
(三)教學實踐性差,學生對專業的認同度低
管理類專業不同于普通的工程性、技術性專業,無法完全通過理論課堂和實驗實訓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它需要較多的社會實踐環節。地域文化是本區域經濟政治和社會活動的產物,是鮮活的、生動具體的教學資源與素材,充分利用區域文化開展實踐性教學,可以增強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和探索精神,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職業素養。但由于辦學傳統、經費投入等限制,高校在實踐教學環節重視不夠,不少高校盡管保留了實踐教學環節,但也多流于形式,沒有嚴謹的組織實施,更缺乏與區域文化的聯系。根據研究,隨著學生年級的上升和學習的深入,學生對專業的滿意度呈逐年下降趨勢。對于本區域社會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潛在的影響著學生價值觀和行為的區域文化,學校往往不夠重視。
(四)服務社會不夠
管理類專業的建設與發展,首先是培養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合格人才,同時還應通過專業教師和學生的活動服務社會。但現實中,管理類專業教師對區域文化發掘不夠深入,教學與科研中與地方政府及企事業單位結合不夠密切,沒有把專業發展轉化為經濟社會和社會進步的動力。
三、融合區域文化的管理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分析
(一)結合區域文化特色,做好專業培養定位
管理類專業因其自身的特點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收到區域文化的影響。首先,地方的經濟發展水平影響高校和專業的發展。地方的經濟發展狀況直接影響高校的土地供應、校園建設、后勤支持和保障等方面。尤其對管理類專業來說,科研項目合作、生源質量與數量、人才培養平臺建設、畢業生就業等方面直接受到區域發展的制約。其次,地方經濟結構和產業發展決定了管理類專業人才的需求和人才發展規劃。地方本科院校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應在掌握基本經濟管理理論的基礎上,著重強調培養熟悉本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現狀、產業特點、企事業單位具有的優劣勢、面臨的機會和威脅,把握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方向和趨勢的人才。endprint
管理類專業只有在專業建設中適應區域人才需求與產業發展,將專業發展與區域文化特色相結合,才能有效避免當前專業建設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缺失和同質化傾向兩個問題。立足地方,發掘利用經濟和文化優勢,形成豐富的課程資源,完善人才培養平臺。同時,將區域文化中以精神、觀念形式存在的文化系統,以軟性的方式融入專業文化建設,形成自己的專業文化和辦學特色。
(二)優化課程設置,突出區域文化特色
區域文化是區域內政治、經濟、社會活動和文明發展的集中體現,涵蓋了區域內人群和各類社會組織精神、理念、行為習慣和物質產物的共同特征。區域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融合了各學科的知識,既有傳統積淀,又有現代特色,是非常適合的教學資源。地方院校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應根植于區域文化的沃土,充分發揮區域文化的專業教育價值,優化課程體系,整合教課內容,打造專業特色。
在實施中,應邀請專業學者、區域內企業家和管理者、區域文化專家共同論證安排教學內容。課程設置主要包括通識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和實踐類課程四大部分。在通識課中,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營造專業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氛圍。在專業類課程中,開設具有本區域經濟管理發展特色的專業相關課程,培養學生具有區域特色的專業素養和技能。增加與區域文化相關的專業選修課,為學生提供與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關的發展方向選擇。通過課程的調整和內容的整合,培養專業的區域特色,并在專業的領先性、前沿性、創新性等方面體現專業的異質性特征。
(三)利用區域資源,加強實踐性教學
了解社會、增強學生對現代經濟管理和企事業單位運營的感性認識,對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具有重要所用。傳統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中強調理論知識傳授,弱化了實踐教學環節。應用型管理類人才培養應以構建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為主線,合理處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構建科學實踐教學體系。一是在實踐教學體系中融入區域文化,以課堂內實踐性教學、校內實踐基地、校外實踐基地、教學管理機制為平臺,將區域文化與實踐教學大綱、實訓教學大綱、技能訓練計劃、科研訓練相結合,讓學生在實驗實訓中接受區域文化熏陶,形成自己的區域文化性格。二是加強協同育人建設。成立由高校學者、行業專家、企業家與管理者、文化專家共同構成的專業指導委員會,建立專業實踐教學基地,定期安排專業學生到各企事業單位進行專業實踐學習,增強學生專業學習與區域發展的心里契合度。
(四)成立管理類專業區域文化研究中心,發掘區域文化教學資源
在當前傳統文化日益受到重視的背景下,高校應積極利用自己在知識、資源和人才方面的優勢,發掘區域文化教學資源,拓展素質教學,培養區域性特色人才。不少高校成立了區域文化研究中心,如山東師范大學成立了“齊魯文化研究中心”,安徽大學成立了“徽學研究中心”,四川大學成立了“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等,開展了大量的區域文化研究工作。管理類專業應在此基礎上,根據專業研究和發展需要,成立區域管理文化研究中心,進一步聚焦于區域文化在管理中的體現及人才培養中的應用,開發區域文化的專業教育價值。其次,建立區域文化教學基地,選擇能體現區域文化特征、代表區域文化發展的典型企事業單位或其他社會組織共同開展區域文化建設,整理區域文化教學資源、編寫區域文化教材,搭建區域文化網絡平臺,為課程教學和人才培養提供資源。如將齊魯傳統文化的義利觀融入商業倫理學,用對儒家、道家的學術研究豐富管理內容等。
(五)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是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的最重要資源。管理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首先要引導專業教師重視區域文化、區域經濟社會和區域內企事業管理的研究與開發,將個人的研究領域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鼓勵教師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從而在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其次,實施教師與企事業單位的雙向交流計劃。專業教師采用掛職鍛煉,資格認證等機制,支持教師深入企事業單位,在發揮教師專業優勢服務社會的同時,及時更新教師的實踐知識,適應區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更好的了解區域文化。采用短期聘用與長期兼職等多種形式,靈活引進專業發展所需要的實踐類人才,聘請企業家、管理者和文化專家進校園,進課堂,構建科學的教師隊伍,增加課堂的生動性和實效性,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蔣曉杰.地域文化視角下地方高校的轉型發展[J].教育與職業,2016(08).
[2]周镕基,肖黎.地方二本院校經管類應用型人才培養問題及對策[J].現代商貿工業,2017(28).
[3]莫旋,何青.地方高校經管類專業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特區經濟,2016(03).
[4]張鑫,吳方.應用型高校轉型下的經管類專業人才協同創新培養模式研究[J].百色學院學報,2017(03).
*本文系山東管理學院2017年教改項目“區域文化視域下管理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編號:JG2016-08)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山東管理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