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戰偉+白彬+于孟洲
摘要:隨著考古學的發展,數字考古和多學科合作已成為田野考古發展的趨勢,而且在如何有效利用田野實習,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方面,也有待加強。新形勢下,本文從課程設計、教學內容、科研訓練、考核制度等幾個方面,對近年來四川大學田野考古實習在提高學生數字考古、多學科合作、科研創新等綜合能力方面所采取的措施進行了總結與思考。
關鍵詞:田野考古實習 數字考古 多學科合作 科研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4-0001-03
田野考古實習不僅是創新性專業人才的培養過程,更是推動考古學發展,提升高??脊艑I學術水平和影響力的重要途徑,所以其往往是諸多高??脊艑I本科生課程設置和課程建設的重中之重。
進入21世紀后,隨著數字考古和多學科合作在田野工作中的廣泛開展,其相關知識和技能自然也就成為學生田野考古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在原有田野實習課程設計的基礎上,合理增加多學科合作和數字考古相關教學與實踐內容,使得學生能夠全面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顯得尤為必要。此外,田野考古不僅可以為相關研究提供難得的第一手素材,而且也是解決已有學術問題和發現新問題的重要途徑。然而在以往的田野教學中,對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關注不夠,所以如何引導學生有效利用田野考古實踐,進一步培養其創新能力仍是有待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四川大學考古專業在田野考古實習中除嚴格按照國家文物局最新頒布的《田野考古工作規程》外,高度重視對學生在多學科合作、數字考古、科研創新能力等方面的培養。本文擬結合四川大學近年在四川成都寶墩遺址、青海民和喇家遺址、云南劍川海門口遺址的田野考古實習情況,對相關教學內容進行必要的總結與反思,以期為有關院校的田野考古實習提供借鑒。
一、優化課堂設置
與此密切相關的課程是《考古技術》和《田野考古概論》(部分高校稱之為《田野考古學》)及相關科技考古的課程。
《考古技術》往往安排在田野考古實習前的一個學期,講授田野考古發掘中的繪圖、測量、攝影等技術。除了講授利用傳統工具、設備進行測繪、攝影外,在該課程中加大數字考古方面的教學內容,如地理信息系統技術、遙感技術、全球定位系統、全站儀技術、RTK技術、無人機照相技術、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多視角三維重建技術及考古發掘數字化采集與信息集成管理平臺等運用等,使學生盡可能多地掌握現代科技手段并能夠高效、規范地進行考古信息的采集、存儲、管理與應用。
《田野考古概論》是在課堂中系統講述田野考古相關理論、方法、技能的課程。在該課程中,增加講授對于田野實習中將會用到的其他諸多學科的知識,如植物考古、動物考古、環境考古、體質人類學、冶金考古、石器分析、殘留物分析、古DNA技術等。在相關教學過程中,充分結合國內外最新典型案例,生動形象地講解其他諸多學科的方法與技術在田野考古中的應用,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在田野考古工作,多學科參與及課題意識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開設考古專業的高校中,《田野考古概論》課程多在田野考古實習期間教授,上課時間多為不進行戶外調查或發掘工作的晚上或者雨天。但是隨著多學科的參與,特別是數字考古的廣泛應用,許多相關信息的處理是放在了晚上或者雨天,師生在田野考古中的工作量大幅增加,《田野考古概論》的講授時間受到極大的壓縮。此外,在白天高強度的室外工作后,晚上又要完善各類記錄及測繪數據,如若再上課,對于師生的身心承受程度也是極大的挑戰。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將《田野考古概論》放到田野考古實習的前一個學期進行講授較為合理,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合理安排課時量,不僅可以保障有較為充裕的課時來講授多學科的內容,而且也讓學生提前對田野考古實習有更多了解,從而更能從容面對田野考古實習,減輕學生實習前的忐忑心理。
結合本校師資情況,開設《環境考古》《植物考古》《體質人類學》《冶金考古》《石器分析》等多學科課程,在缺少動物考古方面教師的情況下,邀請相關考古研究單位的同行講授《動物考古》課程,利用四川大學國家級考古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大量標本,為學生更系統地講授跨學科研究的知識與技能。同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將這些課程放在實習前進行,可以讓學生在田野實習前有更為完整的知識體系。
通過調整、優化相關教學內容,使得學生樹立了數字化、多學科、課題意識,掌握相關理論、方法,并且充分利用四川大學國家級考古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設施與標本,開展小規模的初步實踐,從而為田野考古實習的強化實踐提供堅實的基礎。
二、加大數字考古力度
當前,隨著數字化等高新技術與設備在考古中的廣泛應用,數字考古逐漸成為田野考古發展的一種趨勢。
在實習期間,四川大學主要負責考古技術的老師會前往發掘工地,在數字考古方面對學生進行規范、系統、全面的訓練。通過積極推進數字考古在田野實習中的應用,使得學生能夠全面熟練掌握有關技術。同時還邀請國內數字考古的權威人士前往工地指導,舉辦相關學術講座,并與學生進行技術交流,使學生對數字考古及相關技術有更全面系統的認識。
在發掘過程中及發掘完畢后,利用相關設備及軟件對考古現場及景觀背景信息做了全面、科學的采集、存儲、管理和應用。如全面使用全站儀、RTK等多種測繪設備準確記錄空間數據信息;運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對測繪數據進行后期處理、編輯和分析;利用機載激光雷達遙感技術,獲取遺址區域的高精度數字正射影像圖及地形數字高程模型;探索運用無人機在整個發掘過程中對作業區域做全景記錄;嘗試運用田野考古發掘數字化采集與信息集成管理平臺進行田野考古信息資料的保存、管理、分析,建立田野考古數據庫系統;運用數字攝影測量和多視角三維建模軟件對遺跡、探方四壁進行了三維建模等等。在實踐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嚴格要求,每位學生必須全面掌握全站儀、RTK的使用技術,并負責個人探方的測繪、三維建模,能夠熟練運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無人機、田野考古發掘數字化管理平臺等。endprint
數字考古的開展,離不開必備的儀器設備及相關軟件,需要投入較多的經費才能保障實習的順利進行。從四川大學的經驗來看,根據教學與科研的需要,建立考古技術實驗室,爭取足夠的資金,并不斷完善其軟、硬件,可為田野實習開展數字考古提供有力保障。當然,相關教學內容的順利開展,與教師和指導人員所具備的扎實的技術能力也有著密切關系。數字考古的優勢在田野實踐中不斷得到彰顯,其帶來方便的同時,也使得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在這種情況下,指導教師應該注意學生的身心調整,不斷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努力幫助他們克服困難,從而順利完成實習任務。此外,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目前數字考古并沒能完全取代傳統的測繪技術,所以在開展數字考古的同時,仍然不能放松對學生傳統測繪技術的訓練。
三、注重多學科參與
進入21世紀,多學科合作成為田野考古發展的主流。四川大學考古專業在過往成功經驗基礎上,不斷擴大多學科協作的規模,發掘隊伍集合了植物考古、動物考古、石器分析、體質人類學、環境考古、冶金考古等領域的研究人員,明確的課題意識始終貫穿發掘始終。
考古發掘中,系統采集土樣,進行了大規模浮選;對骨骼保存較好的人骨骼進行了體質人類學現場鑒別及微量元素、古DNAD等研究;開展系統性環境采樣;對動物骨骼全部按單位收集,并進行種屬鑒定、微量元素分析;對出土遺物進行殘留物分析、成分分析;對出土金屬器進行金相學研究;測年標本的規范提取等。
根據實習需要,四川大學相關學科的老師前往實習工地,具體指導學生如何提取標本,并進行相關鑒定和研究。然而,越來越多的學科和技術應用到田野考古中,高校完全具備相關的教師人員已不現實,在現有師資資源的條件下,充分與其他單位的研究人員進行合作也是不錯的選擇。如四川大學近年的田野實習便根據需要,分別與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研究院、蘭州大學等單位進行合作,開展多學科研究。
通過多學科參與,使得實習遺址成為多學科研究的平臺。更為重要的是,上述工作的樣品采集均有學生參與,這對提高學生的多學科合作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四、科研能力培養與學生科研項目申報緊密結合
在實習全程中,帶隊教師引導學生在田野實踐中積極思考、及時反思,樹立課題意識,能夠結合相關實踐,開展一定的科研活動,并鼓勵四川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以下簡稱“大創”項目)的申報與田野實習相關聯。
以近三年的田野實習為例,2014年實習學生有4項課題獲批;2015年實習學生有10項課題獲批;2016年實習學生有3項課題獲批。比較而言,2015年在組織申報方面的經驗最為可取。在學校教務處“大創”申報通知下達之后,帶隊教師在實習工地與學生進行專門座談,從項目的申報及研究內容給予必要的指導,并邀請已申報過“大創”的研究生介紹經驗。在帶隊教師的動員與指導下,該屆學生在當年的“大創”項目申報中,成績顯著,參加實習的27名本科生中,有24人參與了相關項目申報,其中多項項目與實習內容緊密相關。
在實習期間,為提高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帶隊教師指導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內容,如通過參訪、調研收集相關的民俗資料,進行陶器制作、石器制作、種子炭化等模擬實驗、新技術手段的嘗試,從而為學生申報相關項目提供前期的準備工作。在指導過程中,把學生主動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創造性放在首位,始終將學生的個人興趣與科研創造緊密結合,鼓勵以發掘實習所獲得的第一手材料為基礎,并有意識為學生留有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空間與機會。
通過以“大創”科研項目為引導,不僅讓學生能夠了解項目前期準備、申報、研究、結項整個流程,更為重要的是借此不斷激發學生的課題意識,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
五、開展系列高水平學術講座與座談
實習期間,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在考古實習駐地給實習師生開展學術講座和學術座談,也是有效提高學生學術水平的重要途徑。
以2015年的成都寶墩遺址田野實習為例,在實習初期,考古隊邀請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江章華研究員、何錕宇副研究員分別做了《四川盆地新石器文化的探索》《新津寶墩遺址近年考古收獲》兩場學術講座,使得學生們不僅對寶墩遺址以往的發掘成果有了新的認識,而且對整個四川盆地的新石器文化也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對學生深入認識實習期間的發掘材料大有裨益。為配合相關實習教學內容,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劉建國研究員做了《三維信息獲取與三維重建》的學術講座,使大家對數字考古及相關技術有了更全面系統的認識;邀請臺灣中研院史語所林圭貞博士做了《手工業生產在考古中的觀察與意義》的學術講座,讓學生思考如何去觀察和研究寶墩遺址所出土的相關遺物。此外,考古隊還邀請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王毅研究員、江章華研究員,四川大學歷史文化霍巍教授、李映福教授等人多次前往工地與實習師生座談。座談中,學生們將發掘中遇到的問題,與專家學者進行了更為充分的、更具針對性的交流溝通。
通過在實習駐地中開展系列學術講座和學術座談,不僅使得學生們相對枯燥的實習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而且豐富了學生們的知識結構,開闊了思維空間,提高了自身素質,促進了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的提升。
六、優化考核制度
考核是田野考古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必要措施。經過數十年的探索,四川大學已經形成了一套田野實習考核制度,制定了嚴格的《四川大學〈田野發掘實習〉課程教學考核準則》,就整個發掘過程及工作態度等多方面作出嚴格規定,并標明工作中出現失誤的扣分準則。
為提高學生在數字考古、多學科研究等方面能力的培養,近年來四川大學對考核制度進行了完善,使其更具引導作用。首先,因田野考古的實踐教學活動具有較大的特殊性,其課程本身尤為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統一、知識和能力的培養,所以在田野考核中更加重視過程考核。其次,在考核準則中加入了數字考古、多學科研究、創新能力的考核內容,標明出現相應失誤的扣分標準。最后,于考核準則中增設相關加分項,在這些方面表現優異者,予以加分,從而激發了學生在數字考古、多學科研究、創新能力培養方面的熱情,積極引導學生精益求精、創新意識、注意團隊協作與集體精神。
總之,在考古學快速發展的今天,面對新的形勢,可以通過調整相關課程內容,加強數字考古和多學科合作的教學,在田野考古中強化相關實踐的指導,積極引導學生使田野考古與“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結合起來,舉辦高質量的學術講座和座談,優化考核機制等多種途徑,全面提高學生的田野考古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趙賓福.考古專業本科生課程體系及田野考古學國家級精品課程建設[J].歷史教育,2014(24):67-70.
[2]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工作規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3]馮恩學.田野考古學(修訂本)[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于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