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摘 要: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健康穩定、持續有序地發展,離不開道德力量。道德力量對于優化經濟發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調控體系,促進結構性改革,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具有重要的作用。經濟新常態下,必須通過強化經濟主體道德塑造、大力發展經濟等路徑增強道德力量。
關鍵詞:新常態;道德;力量;增強路徑
中圖分類號:B8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31-0163-02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新常態時期。在結構性改革尤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改革創新和調整轉型取得新的進展,我國經濟保持了穩定增長,經濟長期向好的局面不變。我國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愈加離不開文化、精神尤其是道德的積極作用。脫離了道德,經濟就不可能被正確地理解和把握,也就不可能實現健康穩定、持續有序的發展。在經濟新常態下,道德力量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一、經濟新常態下道德力量的作用
(一)優化經濟發展
“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在一切社會關系中,道德是重要的社會關系,也是所有社會關系之間的調和劑。道德是指一定社會、一定歷史對人們實踐活動過程中產生和形成的人際關系、利益分配、法律制度和思想行為等進行價值判斷、價值追求、價值選擇、價值實現的總和,是調整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道德屬于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范疇。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在經濟發展中,道德亦可作用于經濟發展,優化經濟發展。畢竟,“經濟并非純粹的‘機械性的盲動‘物質的堆積或‘數字的疊加,經濟活動是物質活動,同時也是精神活動、人文活動、道德活動。”[2]道德作為軟實力,可以成為經濟發展的內驅力,在宏觀上引領經濟理性發展,在中觀上優化企業管理,在微觀上培養經濟主體。
并且,道德作為社會資源,在經濟發展中起到資本性作用和意義。“通過提高經濟主體的素質,降低交易成本,減少交易風險,提高其他資源的配置效率,從而能夠提高經濟績效,促進價值增值。因此,道德作為一種無形的社會資源,不僅能夠加速社會財富的創造,而且有助于提升現代經濟的質量,優化經濟發展的品質。”[3]作為一種無形資本,道德資本全方位、全過程參與經濟發展和企業經營,是經濟發展和企業經營不可忽視的精神資本。在經濟發展中,道德通過價值觀引導和社會輿論,促進社會分配、再分配公平公正,縮小收入差距,調動人們生產積極性,提高生產效率及社會經濟效益,節約“交易成本”,凈化市場秩序和社會環境;在企業經營中,道德資本日漸成為企業能否占有市場、長期鞏固市場、樹立百年老字號的重要因素。無論是企業文化、經營理念、產品質量,還是社會責任、人文關懷、市場競爭,無不滲透著道德資本。“在努力打造經濟新常態的今天,我們更應該關注其文化、精神尤其是道德要素,并努力培育道德資本,以實現經濟新常態的完美樣態。”[4]
(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調控體系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是法治經濟,也是道德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GDP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也從根本上擺脫了計劃經濟的束縛,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較之改革開放初期,國家社會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與此同時,道德問題也日益突出。“市場經濟本身只關注資源配置的最佳有效方式,卻缺少對資源貯存和來源的合理考量,因而在缺乏必要規范和約束的情況下,它自身不但難以確保社會經濟的均衡發展(如當代某些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所想象的那樣),而且更難以確保人類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合理利用與保護。”[5]諸如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假冒偽劣、欺騙欺詐等唯利是圖的不良現象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一系列消極影響,影響了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市場經濟的缺陷和風險,表明必須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必要的道德規范體系。運用道德力量進行市場經濟行為的約束和規范,激勵市場經濟。尤其在我國經濟重大轉型期,道德經濟更應被注入經濟運行的命脈中,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和調控手段。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不僅要依靠政府調控和市場調節,更要依靠道德力量進行有利調節。既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兩只手”關系,還要加強道德力量的調節作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調控體系。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規模的日益擴大,市場的穩定和有序越來越重要。一方面,政府調控和市場調節作為我國主要的經濟調節手段,在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穩定有序、持續健康發展方面做出巨大貢獻。但另一方面,當前我國所存在的諸多經濟問題,也說明了政府調控和市場調節的手段仍然存在著一定的改進空間。這個改進空間或者說間隙空間,可以由道德調節來填補。如果說,政府調控和市場調節是事后調節,那么道德調節則是事先調節;政府調控和市場調節是他律調節,那么道德調節則是自律調節。事后與事先,他律與自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道德調節與政府調控和市場調節相比有著不可比擬的優越性。運用道德調節手段實現自我約束效應,使經濟活動主體進行合理、有序符合大眾利益的經濟行為。新常態下,我國必須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調控體系,使政府、市場和道德這三種調節手段相互配合,為促進我國經濟結構性改革,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充分發揮最大協同效用。
二、經濟新常態下增強道德力量的路徑
(一)強化經濟主體道德塑造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做出的一項重大理論創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凝魂集氣、強根固本的基礎工程。強化經濟主體道德塑造,必須立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濃厚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社會氛圍。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力促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強化經濟主體道德塑造必須直面市場經濟主體尤其是企業和個人,依據主體的特點有所選擇道德教育方式和主要內容。endprint
對于企業而言,要從增強市場競爭力、企業長遠發展和利潤總成的角度闡釋道德資本的重要性,培養企業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兼顧社會效益的“雙目標”責任意識。堅守底線,遵守法律,誠信經營是強化企業道德塑造的主要內容。“一是要樹立適應時代要求的企業家道德精神,并以此影響企業的理性決策;二是要加強企業道德建設,積累企業道德資產;三是要將企業道德精神貫徹、滲透到企業管理、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四是要加強企業職工道德培訓,整體提升企業道德水平;五是企業應該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道德資產評估,以便不斷提升企業道德建設水平。”[4]
對于個人來說,要從做人做事、創新創業、建功立業的角度闡釋道德的積極作用,增進個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堅守道德實現“利義并舉”的獲得感。愛崗敬業,勞動致富,明禮守信是強化個人道德塑造的主要內容。首先,樹立道德典范,建立道德模范激勵機制,在全社會形成向道德模范學習的良好氛圍;其次,加強社會道德輿論監督和法律制裁的威懾力,運用輿論力量和法律制裁約束個人的經濟行為;再次,培育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義利觀,喚醒和強化個體的主體意識,促進公平競爭、平等自由和合作共贏的新型道德關系的形成和發展。
(二)大力發展經濟
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角度而言,經濟增長不純粹是社會物質財富的累積,同時也是倫理道德的提升。作為物質財富的積累過程,經濟增長本身有助于促進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根本上,道德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相輔相成,聯系密切。只有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道德力量才能顯現出來,繼而起到調節經濟的作用。經濟發展水平高,生活有保障、質量有提高的情況下,人們才會關注內在的精神層面的發展,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實踐來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從個人層面來講,依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主要分為缺乏型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成長型需求(頂部的自我實現需求)。經濟的發展,有助于人們由需求階梯底部向頂部邁進。
我國的經濟規模和發展速度位列全球前列,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人口基數大,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整體上有待提高。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強化道德力量,不能僅僅依靠國家、社會、組織和個人的宣傳教育,更應該依靠經濟的深入長足發展。經濟新常態的中國,為了更好地發揮道德力量,必須大力發展經濟。
在經濟新常態的今天,我們必須凝聚道德力量,努力培育道德資本,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調控體系,強化經濟主體道德塑造,大力發展經濟,以實現經濟新常態的完美樣態。這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和長遠的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
[2] 道德軟實力提升經濟發展[N].光明日報,2012-12-18.
[3] 宋一.道德資本:經濟發展的新視野[J].長白學刊,2008,(1):89.
[4] 經濟新常態需要“道德資本”[N].光明日報,2016-01-28.
[5] 萬俊人.論市場經濟的道德維度[J].中國社會科學,2000,(2):12.
[責任編輯 劉 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