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白娟
摘 要:主要論述如何在培養語文核心素養的背景下,通過設計活動,增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使學生在實踐中輕松愉快地完成對文言文較為枯燥的“言”的學習,以及引導學生探究文言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思想內容、藝術手法、文化內涵等,使學生在探究中發現,在活動中收獲。
關鍵詞:語文核心素養;文言文;活動
核心素養在當前國際教育改革進程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2016年秋季《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公布,明確了我國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要將核心素養真正落實到“人”上,學科教學是關鍵的一環,也就是說核心素養的實現要借助課程來落實。而具體到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包括了以下四個方面: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
文言文教學肩負著傳承文化、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責任,但當前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情況卻不容樂觀。此外,語文知識只是形成語文素養的載體,它不能直接轉化為語文素養,由知識轉化為“素養”必須讓學生經歷語文學習活動,學生只有在語文實踐過程中才能消化并吸收相關的語文知識,從而內化、升華為語文素養,而且活動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個有效手段,在興趣驅使下的行為往往也會事半功倍。因此,筆者旨在“語文核心素養”的背景下,針對初中學生普遍對文言文學習缺乏興趣和文言文教學有效性較低等問題,就如何通過活動來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使學生形成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從而對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問題展開論述。
一、學習前的誦讀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讀通,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而學生學習文言文感到困難,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語言文字上存在障礙,文言文從時間上說離我們比較久遠,我們平時說話不用它,因此無從聽到,也就不可能有一個“活”的語境,這也就導致了現代人對文言文語感的缺乏,語感在語言建構與運用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語感不強,直接影響了對文意的理解,但這一點又是可以彌補的,因為作為書面語體的文言文有很強的可讀性,張口一讀聽覺就活動起來了,讀得多了語感自然也就強了,因此,多讀是學好文言文的前提。通過讀,可以讓學生讀通文章,朗朗上口,從而消除晦澀;讀懂文意,文通字順,從而理解內容;讀出情感,感情朗讀,從而理解深意。朱自清也曾說過:“吟誦,對于探究所得的,不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和理法就化為自己的東西。”所以,在文言文的課堂上,一定不能缺少朗朗的讀書聲。但如果單純地反復朗誦,學生必然會感到乏味無趣,從而影響讀的效果,然而,如果把朗誦融入各種活動中,則會讓學生在享受朗誦樂趣的過程中有所收獲,比如,除一般的集體朗誦外,我們可以配樂朗讀、個別朗讀、分小組朗讀,還可以兩人對讀、男女對讀、分角色朗讀、表演朗讀、多人交替讀、快讀、慢讀、高聲讀、輕聲讀、模仿讀、限時讀、自選讀以及搖頭晃腦讀、指手畫腳讀等。比如,在學習《公輸》時,公輸盤和墨子尖銳激烈的對話,就可以進行分角色朗讀。蒲松齡的《狼》,故事情節生動曲折,引人入勝,即可以讓學生表演朗讀。學習《〈論語〉十則》則可以讓學生搖頭晃腦地讀……如此學生讀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自我陶醉、身受感染,讀之以樂、讀之以趣、讀之以思、讀之以法,在多種朗讀活動中領悟文言文學習的樂趣,為走進文本的分析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在活動中學“文”“言”
初中階段,很多學生不喜歡學習文言文,覺得文言文晦澀難懂,枯燥乏味。學生的不喜歡也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困難,錢夢龍就曾提到:“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死角,即使在語文教學改革很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學這塊‘世襲領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荒涼景象。”基于此,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就成了至關重要的事。在初中語文教育教學實踐中,筆者認為,可以用有效的活動讓文言文學習遠離枯燥,并且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入選初中語文課本的文言文,皆為文質兼美、意味深遠的經典之作,大致有這樣三大類作品:山水類、人物類、道理類。在文言文教學中可以設計一些契合教學內容的活動來提高文言文課堂的效率,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加深對文言文“言”和“文”的理解,下面以表格的形式作一個簡單的歸類整理:
對于那些個別不屬于這三類的文章,我們也可以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抓住適合活動的點設計相關的活動。比如,在教學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一文時,可以設計這樣一個語文活動:探究桃花源的神秘色彩。要求學生通過文中相關語句來說一說這個故事的神秘性。學生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從文中找出依據來證明這個故事的神秘性。然后老師再追問:這個故事是真實發生的還是作者虛構的?作者為什么要虛構這個故事?在這個案例中,設計的語文活動就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通過它,故事的背景、故事的主旨也就水到渠成、和盤托出了。又比如,在教學魏學洢的《核舟記》一文時,可以讓學生根據文意,小組合作,擺出船頭三人和船尾兩人的造型,然后大家再來一起和原文進行比對,看看造型的哪些地方是和原文不相符的,這樣學生在活動中無形便加深了對文章中一些重點詞語的理解。再比如,學完《大道之行也》后,可以安排一個口語交際活動作為拓展:說說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會。通過各種活動,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積累了文言詞語,提升了思維品質,也增強了鑒賞能力。
三、傳統文化的探究
中國是有著優秀傳統文化的國度,而文言文則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因此,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對文化的傳承是不容忽視的,但傳承不應該是被動地接受,而應該是主動地探究,就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而言,探究文化的過程遠比文化知識本身更為重要,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學中,還應設置豐富多彩的文化探究活動,從而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提升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能力,豐富學生的文化體驗和審美情趣。比如《馬說》授課結束后,可以開展“馬文化”的專題研究活動,組織學生收集與“馬”有關的資料,像馬的歷史、馬的象征意義,有關“馬”的成語、歇后語、諺語、俗語、詩歌、對聯、故事等,甚至可以遷移到研究“牛文化”或“生肖文化等文化現象。再如,介紹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時,可以和學生一起對古代官吏的俸祿以及容量單位進行探究與梳理。學習《岳陽樓記》“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一句時,可以讓學生課后去了解我國古代官職升降的稱謂和含義,如任官授職的稱謂有“為、拜、除、征、就、下車、視事”等,官職升遷、調動、罷免的稱謂有“遷(左遷)、陟、超、轉、改、徙、移、換、調、出、放、罷、黜、謫、貶、去”等。總之,每一篇文言文中都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找到合適的點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有助于學生對文化的傳承與理解。
總之,在文言文的教學過程中,通過設計活動,構建文言文“文”“言”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通過適時、適度、有序、有效的學生主體活動,化解文言文教學中“文”與“言”之間的教學矛盾,“文”“言”互為帶動,互為促進,優化文言文的教學效果,同時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領略文言文的魅力,理解、傳承古代文化的精髓,從而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姜宇,辛濤,劉霞,等.基于核心素養的教育改革實踐途徑與策略[J].中小學教育,2017(1):5-9.
[2]郭家海.核心素養“轉化落實”的三個關鍵問題[J].中小學教育,2017(1):10-12.
[3]楊德軍,余發碧,王禹蘇,等.核心素養的落實:他方經驗與本土推進[J].中小學教育,2017(1):13-16.
[4]章新其.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語文“部編教材”教學[J].初中語文教與學,2017(1):12-15.
[5]劉會芹.基于核心素養的語文教學愿景[J].語文教學通訊,2016(5):9-11.
[6]程先國.語文核心素養的核心是什么[J].語文教學通訊,2016(5):11-13.
[7]林忠港.提升學生的言語思維品質[J].初中語文教與學,2016(9):19-21.
[8]戚成林.發展核心素養,享受語文生活[J].語文教學通訊,2016(5):16-17.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