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能力,是每個語文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長期以來的課堂閱讀教學模式,阻礙了教師對培養學生個性化閱讀教學的有效探索。要想實現這一目的,就要走出閱讀教學的誤區,教師要鼓勵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后再帶著問題讀課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做好課內閱讀的引導及課外閱讀的拓展,使二者有效結合,激發出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能力。
關鍵詞:閱讀教學;個性化閱讀;閱讀興趣
我常常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們語文教師花大量的時間備課,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地分析課文,進行耐心細致的講解,其目的到底是什么?是僅僅為了幫助學生讀懂課文,應付考試,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為他們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我想后者才是我們要實現的終極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培養和珍視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至關重要。而我們用以培養學生個性化閱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主陣地——語文閱讀教學課堂卻進入了一個誤區。
我們來看這樣一堂課,講的是初中八年級語文蘇教版上冊第三單元《甜甜的泥土》,老師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第一,文中寫了一件什么事情?出現了哪幾個主要人物?第二,作者是用什么手段來塑造這些人物形象的?分別表現了人物什么樣的性格特點?第三,這篇文章要告訴我們什么?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文,然后回答。
我們且不說這幾個問題設計得是否得當,先觀察一下學生的反應。幾分鐘過去了,除了有極少數學生舉手回答了文章中出現的幾個主要人物以及運用的描寫人物手法這兩個簡單的問題之外,大多數同學都無動于衷。老師一再啟發,卻再沒有一個學生站起來回答老師的問題。于是老師換了一種方式又提問:“同學們,誰有問題能提出來?”這樣,課堂一下子活躍起來了……
“老師,我要問的是,在這篇文章中,你最喜歡哪個人物?”
“老師,我想問,小亮的媽媽為什么只帶一包糖給小亮?”
“你喜歡某個人物的原因是什么?”
“當小亮的媽媽把裹得緊緊的,還帶著體溫的奶糖輾轉幾個小時交到小亮手里都沒有融化,放在雪堆下,第二天居然融化了,春夜的溫度能超過體溫嗎?這該如何理解?”
……
雖然學生提出的某些問題還很稚嫩,但有的問題卻提得很有深度。不管學生提出的問題水平高低,只要他能提出問題,說明學生是用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去讀課文的,他不是為了應付回答老師的問題而去讀。學生能有自己的思考是值得我們去珍視的。我們不要規避學生提出的問題,而要引導他們深入閱讀,就勢抓住契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我們也要反思學生帶著老師設計的問題讀課文,這樣設計教學是不是合理,這樣教學閱讀課,是不是走入了一種誤區?我們往往認為預先設計好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有針對性、有目的性,這樣的閱讀能有效地利用課堂時間,有利于學生快速把握課文,提高閱讀效率。這樣做真能讓學生走進文本,領略文本中藝術世界的美妙嗎?
實踐告訴我們,任何閱讀活動都是從“讀”開始的,而不是從“問”開始的。只有首先讀進去才能問出來。這是閱讀實踐活動的基本規律。人們平常的讀書看報也是拿起來先讀,然后再想讀到了什么,了解了什么,什么地方沒有懂。所以,我們不要辛辛苦苦去做違背閱讀規律的事情,不要太過注重“教”學生如何閱讀,用老師設計好的線路和目標去束縛學生的思維。那么,我們究竟應該怎樣做,才能培養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能力呢?
一、找準突破口,培養閱讀興趣
要讀懂一篇文章,就要進入文本的藝術世界,正如王國維所說:“入乎其中,故有生氣;出乎其外,固有高致。”真正的入乎其中,就是置身于這個想象的世界,而要進入這個世界,就要找到突破口,這個突破口就是進行個性化閱讀的關鍵。
例如,我在教學《雷雨》的時候,先讓學生認真讀課文,再讓學生提出自己的疑惑或看法,針對這些問題共同討論,老師適時對學生的表現予以表揚和鼓勵,以激發他們閱讀思考的興趣。然后老師補充學生沒有提到的問題:魯侍萍曾經為周樸園生過兒子,多年以后到周家做傭人,為什么還稱周樸園為“老爺”?一石激起千層浪,通過這樣的問題,學生對文本中的人物產生了研究的興趣。不僅深入挖掘了魯侍萍和周樸園的內心世界,了解了他們的性格特點,還懂得了作者所要傳達給我們的真善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陶冶了情操,心靈得到了凈化。正所謂“出乎其外”。所以,無論是學生提出的問題,還是個性化的解答,抑或教師廣泛而認真的閱讀涉獵,都是培養學生個性化閱讀的突破口。
二、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帶著問題進行閱讀
朱熹曾說過:“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是疑;過了這一番,疑漸漸釋,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是學。”我們要引導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帶著自己可貴的問題去認真閱讀,用自己個性化的解讀解答自己個性化的問題。漸漸地解決疑問,在解決疑問的過程中加深情感體驗,獲得閱讀的快感,拓展視野,增長才干。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把學生看作獨立的個體,是不以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接受信息過程中的認知因素,更要關注學生接受信息過程中的興趣、學習方式、情感體驗以及學習能力的培養,這樣才能使知識更好地為學生接納和內化。正如孔子的“讀書五法”:“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
三、調動、保護學生的好奇心
我們鼓勵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提出問題。由于學生的成長環境、生活經驗、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對事物的理解程度、智力發展的不平衡性以及階段性等特點,學生提出問題的水平會有很大的差距。教師的一言一行甚至一個細微的動作、表情、眼神,都會給學生帶來很大的影響,會讓自信的學生發展得更好,也會讓學困生更加自卑。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小心地保護好學生的自尊心、好奇心。不管學生提出什么樣的問題,都要予以鼓勵,要因材施教,讓他們在閱讀興趣的路上越走越長、越走越寬。例如:我在教學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記》這一課時,讓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或想象。學生讀了“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一句,有的人會問:“作者是不是整日不務正業游手好閑就是游山玩水了?我想了解一下古代被貶之人的生活情況,以及他們被貶之后的心情,他們到底想什么?”有的同學讀了“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提出了:“這時作者的思想到底達到了什么境界?”還有些同學說:“我想觸摸古人的心靈,聽一聽他們心跳的節拍”……讓學生再讀課文,尋找古人的心路歷程,他們的閱讀興趣再一次被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再一次被調動,整堂課進入了閱讀的高潮。
四、認真組織討論
針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提出的問題我們要慎重地做好處理。對于那些提出較簡單的問題的同學要及時給予表揚鼓勵,對于那些有價值的問題,我們除了給學生鼓勵以外還要組織學生認真討論。這樣做不僅是對提出問題的同學的肯定,也是對知識的掌握和對美妙的藝術世界的深切體會,是增長智慧和才干的重要途徑。
如:在教學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一文時,有學生提出“為什么作者在月光下散步卻會有在水里的感覺?”這一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別叫“意境組”“心境組”“想象組”“拓展組”。學生自愿選組。“意境組”討論發言:“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庭院中充滿著月光,像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橫錯雜,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心境組”的討論結果:“作者用十八個字,營造出一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更妙的是把月光當做水來寫,我們可以感覺到這天晚上的月光是那樣的清澈皎潔,就如同作者的心境那樣的光明磊落。”“想象組”的結果:“水”中還有水草漂浮、游蕩,于是乎恍恍然如同仙境一般,創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境界,傳達了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被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心境的調適,也傳達給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挫折,在人生失意的時候應保持什么心態。“拓展組”:我們該如何面對生活中的批評、落榜等問題,通過討論,學生自己給自己上了一堂生動的現實版的應對挫折的心理課。直到下課鈴響,學生的閱讀討論還意猶未盡。
五、開拓課外閱讀空間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課外閱讀應該致力于讓學生有選擇地學習,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要想使學生真正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文化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僅僅靠課堂教學是不夠的,必須拓展課外閱讀空間。那么我們首先應該教給學生如何選擇閱讀作品,要讓學生閱讀那些無論從內容還是語言都能經得起推敲,不論時間怎樣推移,其始終能夠站在思想的前列,給人們提供思想指導的優秀作品。所選的作品要以“具有工具性,能增強學生語感,提高學生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具有人文性,能傳承民族精神,啟迪學生智慧,幫助學生尋找精神的家園,培養良好的思想品格”為宗旨。其次,我們還要階段性地開展讀書研討會、讀書報告交流會。讓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把自己在讀書過程中的收獲、思考、心得體會、疑問等拿出來交流。在唇槍舌劍的交流中、在心靈火花的碰撞中,他們的思想境界提升了,智慧的火光點亮了,閱讀的興趣更高了,個性也發展了。
“路漫漫其修遠兮”,探索的道路曲折而艱辛。我們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已習慣了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用這樣的模式去分析課文、引導學生學習課文,而且學生也習慣了我們的這種教學模式,早已形成了定勢,認為語文課就應該這樣去上。以老師的想法甚至是教參書的說法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我們要想改變這種現狀,真正實現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就要通過充分利用課內閱讀,找準突破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認真篩選課外讀物,拓展課外閱讀空間,擴大知識視野。總之,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讓他們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培養良好的個性化閱讀習慣,在這條探索的道路上需要我們為之付出努力。
參考文獻:
王國維.人間詞話[M].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范果仙,女,1968年3月17日生,本科學歷,就職于壽陽縣教師進修學校,從事中小學語文教育。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