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春艷
初中數學在整個數學學習生涯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根據多年的數學從教經驗發現,初中是學生數學成績兩極分化的開始。所以,作為初中數學教師,一定要采取辦法,防止這類事情的發生,為學生進入高中階段學習數學打好基礎。為解決這一問題進行了許多嘗試,發現采取差別性教育對于解決這一問題效果比較好。下面我就將這一方法的具體操作思路寫出來,與各位同仁共勉。
一、合理分組
剛進入初中的學生,他們的數學成績相差不是太大,但是作為教師,一定要看到這種差距,一個數學成績100分的學生和一個數學成績98分的學生,看起來只有兩分的差距,但是他們的數學素質可能就相差甚遠了,如果加大區分度,增大題量,他們的差距一下就顯示出來了。我的做法是在學生學習一個月左右,進行一次摸底考試,真實地掌握學生的數學水平,根據考試成績將學生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解題中方法運用恰當、數學推理能力和判斷能力較強的學生(這一層次的學生并不是成績最好的,需要教師有一定的判定能力);第二層次是基礎題做得比較好的學生,成績一般在班級中處于中上等的地位,這些學生數學素質不是拔尖的,但是是學習比較刻苦的;其他學生就屬于第三個層次。我這樣分組的初衷并不是偏袒哪個學生,也不是歧視哪個學生,而是為了合理分組,使他們的數學素質和成績能進一步提高。合理分組一定要關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一個學習小組中應該包含三個層次的學生,不能強強聯合;第二,分組時還應該注意學生的性格特點,內向的、外向的、身強力壯的、弱小的、口才好的、口才差的等等,這些都是考慮的因素,不能唯分數而論;第三,分組時還要考慮學生的意見,第一次分組的時候,盡量滿足學生的要求,待以后他們熟悉了還可以進行調整。除了以上三點外,教師還要仔細了解學生自身的情況,多和他們溝通,幫助他們確定學習目標,幫助他們尋找適合自身實際的學習方法,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相信自己,“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最后需要強調的就是,教師對待所有的學生一定要一視同仁,不能有所偏袒,教者,父母心,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
二、課堂教學方面,依據分組,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評價
在課堂教學中,要對班級學生進行全面考慮,將差別性教學合理應用在課堂上,因材施教,使每位學生能學有所獲。在授課時,對于已學知識的回憶和再現,可以讓第三層次的學生來完成,如果能回答正確,教師要適時給予鼓勵和表揚,在這方面教師千萬不要吝嗇自己贊美的詞匯,這樣可以鼓勵這些學生大膽參與課堂教學,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加深了他們對這些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新授課中的一些基礎性內容要靠第二層次的學生來完成,對于這些學生的評價一定要中肯,一是一,二是二,既不能文過飾非,也不要刻意壓制,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有難度的問題、需要推理判斷的問題,就需要由第一層次的學生來完成。對于這些學生的評價,教師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因為這些學生自視頭腦聰明,一般好高騖遠,比較自大,過分稱贊和表揚并不利于他們的成長。當他們回答正確時一定要給予正確的評價,使他們有成就感。但是一般情況下就事論事,就題論題,不過分渲染,也就是說盡量少用“形容詞”和“副詞”;當他們回答錯誤時一定要幫他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并給出正確的做法,讓他們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所在,使他們能心服口服。這時候就是不批評他們,對他們內心的觸動也是非常大的。當然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這些方法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候根據需要也可以互換他們的角色,這些具體的方法只能在現實的教學中視具體情況而定,筆者就不一一贅述了。
三、布置作業,要有梯度,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
布置作業、讓學生完成作業不能簡單地視為一個教學環節,它能幫助學生及時復習已學知識,并能使已經記憶的東西得到強化。在這一環節,教師設計作業要有合理梯度,不能千篇一律,使有的學生吃不飽,而有的學生又吃不了,這樣就會使作業的作用大打折扣。我舉一個例子來具體說說我的做法:在講解完一元一次方程這節內容后,給第三層次的學生布置一些中等難度以下的解方程運算,布置一些難度不大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題;給第二層次的學生布置一些中等難度以上的解方程運算,布置一些難度中等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題;給第一層次的學生布置一些難度大的解方程運算(綜合性強),布置一些難度較大的應用題目,并且還要求他們結合生活實際編制一些簡單的應用題目。這樣就會使他們各有所獲,并且使第一層次學生的數學潛能得到挖掘。
總之,初中教育是普及教育,數學教學的目的也不是把學生全部培養成陳景潤、華羅庚式的數學大師,而是使全體學生都學有所獲、學有所得,使他們的知識每天都有所增加,他們的生理和心理都能健康,每天都進步著,也算是一種成功。差別性教學根據學生差異,可以一對一地處理學生遇到的困境,這正是初中數學教學所需要的。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