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婭寧
摘 要:初中階段歷史與社會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相較于普通歷史課程,該門課程主要將歷史與地理、政治等多個學科綜合到一起。而關于該門綜合性歷史課程如何優化設計授課方案,是每個歷史教師需要面臨的教學思考。鑒于此,從教學細節角度出發,就提高該門課程教學質量相關對策展開分析。
關鍵詞: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教學細節
歷史與社會,是初中教育階段的重點課程,課程內容繁雜,且覆蓋領域較廣。該門課程不僅涉及歷史內容,更以此為前提延伸出了很多相關政治、地理等學科知識。歷史教師面對綜合性特征如此強大的課程,如何注重教學設計,優化課堂質量,是目前課程教學改革的重點。
一、尊重學生感知意識,凸顯學生主體作用
初中生作為獨立個體,在思想、情感等方面都偏向于自由,獨立性發展[1]。因此,教師在開展該課程教學時,應注重尊重學生的主觀意識,尤其是對于課程知識的觀點闡述,教師要耐心傾聽,并給予適當的引導或補充。教師之所以要尊重學生的看法,是因為通過學生所提問題的具體分析,能夠掌握學生就該節課程的學習現狀,以及知識理解現狀。并以此為依據,調整課堂結構與內容,為激發學生課程學習主觀意識創造良好的環境。以《原始農業和先民家園》為例,筆者就該節課程提出了問題“通過古代農具到現代化農具的演變和發展,同學們能夠得出什么結論?”之后,我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有同學認為“農具的進步代表著人類智慧的進步,也是文明的進步。”還有同學表示“該歷史課題,主要闡述了我國生產力提高的發展歷程。”最后,我對于以上學生的看法加以肯定,并將學生所提觀點串聯到一起,得出更完整、更系統的答案。所以說,教師在課堂上不要一味關注自身的課堂主導地位,而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課程學習主觀意識。這樣不僅能夠推動課堂教學進度,更有助于訓練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良好品質。
二、優化課程導圖利用,促進知識具象化呈現
在歷史與社會這門課程教材中,很多知識以結構圖的形式呈現出來。而教師所要做的便是,引導學生加強對教材導圖的分析與解讀,以便學生能夠更加深入、透徹地掌握課程知識,加深課程知識內化與吸收程度。比如,筆者在講解《早期區域文明異與同》,便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地圖進行具象化教學。首先,筆者讓學生自主觀察相應地圖,并引導學生將觀察重點放在文明區域周邊環境,比如河流等。經過地圖的觀察,學生發現每個區域文明的起源地,附近都有一條可供人類生存的河流。接下來,我又引導學生利用地理學科知識,觀察中國、埃及等不同區域文明地區,在氣候上有哪些相同的特征。最后,學生發現無論哪一區域文明,所屬地區所呈現的氣候類型同屬于北溫帶。可見,文明的進步與發展必須依賴于合適的環境。即文明與自然之間是相輔相成,兩者之間的聯系更加難以分割[2]。筆者經過此次課程教學之后,發現學生對于該節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比以往知識學習更加深入。同時,學生對于地理學科方面的知識,也掌握了全新實踐技能。可見,利用導圖分析實現課程知識傳授與講解,不僅有助于學生內化該門課程內容,更是實現多學科融合的有效途徑,提高學生各門學科之間聯系的思想認識以及實踐技能。
三、教學資源元化,擴展課程內容覆蓋面
歷史與社會,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單純依靠教材展開課堂教學,所呈現的教學效果將存在很大局限性。因此,作為課堂設計者與組織者,教師有必要就教學資源進行優化和創新。擴展課程內容的覆蓋面,幫助學生構建更加完整的課程知識體系。首先,多媒體是極具教學特色和教育價值的一項教學資源,教師應將其充分利用到課程教學規劃與教學實施工作中。比如,在講解《虎門銷煙》時,筆者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當時時代紀錄影片,以及該歷史事件存在的歷史意義、社會意義,以課件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學生通過直觀感知,意識到“無論是歷史中的鴉片,還是現在的冰毒,都嚴重危害著民眾的健康。”這對于實現初中生“遠離毒品,珍重生命”的德育有很大的幫助。其次,教師要善于利用多種教學工具或資源,從而更加細致化地分析課程知識。比如,歷史年表或者地圖等都是比較優質的教學工具,可以有效輔助該門課程教學的順利展開。同時,教師利用數據圖形,將歷史事件中所包含的具體要素進行細化分析,具象化展現[3]。以便學生在形與字課堂背景下,全面掌握課程內容,提高該門課程學習水平。
綜上,細節是歷史與社會課程教學成功的主要原動力,也是決定初中生歷史學科素養的關鍵因素。因此,教師為了能夠向學生灌輸更多課程知識,務必要注重優化課堂細節設計。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掌握這一綜合性課程內容的實質含義,實現學習效率與學習品質的雙重提高。
參考文獻:
[1]于翔.新課改下初中歷史生活化教學策略初探[J].亞太教育,2015(35):130.
[2]徐慶.關注課堂教學細節 提高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效率[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30(23):167-169.
[3]毛秀坤.關注課堂教學細節 注重學生長遠發展: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探究[J].才智,2013(17):51.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