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菲
數學貫穿了學生整個的學習生涯,數學學習效率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數學成績的高低,進而影響學生的發展歷程。所以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俗話說,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從事初中數學教學多年,認為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就是好的教學方法,要根據所教學生的實際制訂合理的方法,不一定要照搬照抄別人的方法。就提高初中教學有效性的方式方法的一些做法提出來,以便拋磚引玉,希望各位專家和同仁提出批評意見。
一、將數學問題具體化
七年級引進了角的概念,什么是角,學生經常看到角,但是什么是角,角的要素是什么,這些問題學生都無從回答。上課伊始,本人就給同學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說說在現實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的存在?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墻角、鐘表、三腳架等。這時候我又提出問題:剛才同學們回答的都很正確,那么同學想想,怎么樣才能形成一個角?這就要求學生能將現實中的具體實物抽象為數學知識,于是我就進入新課的講解,有了剛才的鋪墊,這節課的教學過程非常順利,課后從檢查的情況看,效果也不錯。又如,在講解一元一次方程這一節時,我就舉了一個學校中的事例,在上屆學校運動會上,我校百米決賽中第一至六名的成績分別為13秒40、13秒51、13秒58、13秒62、13秒88、13秒93,那么同學們算算,他們的百米速度是多少,有許多同學很快給出了答案。于是我順勢利導再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是怎么計算出來的?我根據學生的回答趁熱打鐵,歸納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要素進入了新課講解。實踐證明,在數學課的教學中,如果能適時、恰當地引入現實生活中的實例,對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進行激勵性教育
激勵是一個心理學術語,它是指持續地激發人的動機和內在動力,使其心理過程始終保持在激奮的狀態中,使人能朝著所期望的目標采取行動的心理過程。在學校里教師在學生的眼中既是嚴師,又是慈父,也是學生學習和模仿的榜樣,每個學生都將得到教師的表揚和稱贊視為一種很自豪的事情,因為在學生眼里,教師的嘉獎就是對自己最大的肯定。在教師的表揚和稱贊的驅動下,學生的學習熱情會得到最大限度的激發。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要吝嗇對學生的表揚和稱贊。有些教師會說,我教的這些學生很差,根本沒有表揚的地方。其實有這種思想就大錯特錯了,不說每個同學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即使真的很差,你也要善于挖掘表揚和稱贊語言,例如,回答一個問題,如果回答對了,你就應該表揚和鼓勵;如果回答對了一部分,就應該對回答對的地方進行鼓勵和表揚,并指出不對的地方,并分析出現錯誤的原因,或許這位學生一輩子都會記住這道題,你難道表揚錯了嗎?如果學生真的沒有回答對,對學生的勇氣進行表揚,或許以后課堂上發言最積極的學生就是他。所以我認為,你這樣做也沒有錯。英國的一句諺語說:“鼓勵別人一句強于指責別人百句。”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別人的肯定與贊譽,不希望被別人指責,學生也不例外。所以,在初中數學教學中,任課教師要多鼓勵自己的學生,提升他們的學習熱情,只有這樣,才能增進師生之間的友誼,使學生能夠坦誠地向教師提出問題,大膽地將自己的疑問展示在課堂上,使教師知道學生真正對知識掌握了多少,學生的疑問在哪里。反之,就會消極被動地上課,師生之間的距離也越拉越遠,學生的學習效率便可想而知了。這樣的做法既不利于學生的學習,也會讓教師對自己的工作產生職業疲倦感。
三、合理利用歷史知識,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學習效率
中華民族有延綿不斷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在這條歷史長河中有許多數學家,為我國和世界數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值得我們懷念和學習。在平時的教學中如果能適時地講解這些歷史人物的貢獻,不光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而且還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進而提高學習效率。現行的數學教材中,數學歷史都有介紹,教師一定要善于利用這些資料,不要認為這些都是一些課外閱讀材料,自己可講也可不講,這就大錯特錯了。例如,在初中數學第一課“有理數”的講解中就可以利用魏晉時期數學家劉徽在其著名的數學著作《九章算術注》中的不同顏色的小棍為導語,以讓學生理解“同名(色)相除,異名(色)相益”為突破口,去理解有理數的減法法則。雖然在學習有理數之前,學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它的含義,但是通過教師的講述知道,幾千年前的古人就提出了這些理論,作為后人,就沒有理由不學會并掌握它。這樣做會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幅度提高,會為掌握數學知識打下堅實的心理基礎。
總之,提高初中教學有效性的方式方法很多,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看法和具體做法,但是不論怎樣,在教學的同時,注意教法和學法的研究,對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是有利的,希望本人的拙作能得到廣大同仁的認可。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