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學生的道德教育,對其自身發(fā)展和社會未來的建設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對人文精神的研究,其主要目的是分析在中學生道德教育當中加入人文教育的培養(yǎng),對健全中學生身心培養(yǎng),促進中學生發(fā)展具有怎樣的積極作用,通過對人文精神教育的分析方式,提出人文精神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對中學生實現人格發(fā)展和對校園教育形式完善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人文精神;道德教育;中學生
受時代進步的影響,人類文明素質的不斷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片面追求利益教育忽視人文精神教育的現象已經滯后了社會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因此相關教育者開始對中學生人文精神德育教育工作提起重視,通過對中學生的健康引導,寬容教育,使其完善自身德育發(fā)展,體現自我價值所在。
一、人文精神的涵義及培養(yǎng)必要性
人文精神是對歷史人類留下精神文化的繼承和珍視,是對個體人格的一種全面發(fā)展和培養(yǎng),集中表現在道德教育當中。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具有一定必要性,首先是經濟發(fā)展和時代發(fā)展的要求,為適應時代的高速發(fā)展,使得各界相關學者和民眾不斷提高對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視。其次,結合學校發(fā)展現狀,為適應教育改革的需要,學校對校園發(fā)展理念和目標的修正,更加明確了學校的辦學理念,主要圍繞“關懷生命、智慧育人”兩方面進行,所以本學校的主要精神也圍繞“容納”進行,開放和包容的人文教育成為校園教育特色。最后,中學教育對學生的自我人格完善和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所以為促進學生德育教育的開展,必須對其進行人文精神教育培養(yǎng)。
二、中學生道德教育缺失人文精神的表現
(一)缺少實踐性道德教育
就中學生目前的道德教育而言,其中缺少了實踐性的人文精神教育。人文精神通過教師單一的教誨和講解是不能夠培養(yǎng)出來的,這種精神主要來源于學生對社會生活或學習生活的真實感受和體驗所引發(fā)的共鳴,以此來獲得真實的道德體驗?,F實的道德教育并不缺少先進的教學設備,在德育培養(yǎng)方面的做法也很全面,卻忽視了對中學生內心的感染,與實際生活中的道德教育聯系甚少,不能讓學生在教育中真正得到體驗和感悟。一些德育工作往往流于形式,體現了校園德育教育的表面工作較多,例如,學校通過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之后發(fā)放相關記錄手冊,實踐過后讓社區(qū)蓋章等,這種形式的德育教育使學生將德育教育與蓋章了事結合起來,并不能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德育教育[1]。
(二)抑制學生個性發(fā)展
人文精神中的德育教育主要追求學生的個體發(fā)展,使其個性能夠充分發(fā)揮出來。但目前的德育教育中存在較大的問題便是忽視對學生個性發(fā)展的引導,致力于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統(tǒng)一的“三好學生”。這種教育模式通常是對學生奉獻精神和社會責任的培養(yǎng),但不能讓學生充分表現和展示個性的自我,這種形式的德育教育就好比是生產線作業(yè)一樣,按照固有模式培養(yǎng)學生,使學生失去對個性化的追求,千篇一律,導致部分學生不愿接受德育教育。
(三)忽略了教育中人格的培養(yǎng)
人文精神意在追求培養(yǎng)學生寬廣的胸懷和容人的氣質,培養(yǎng)學生的完美人格。但教育專業(yè)的發(fā)展逐漸被市場化的發(fā)展所影響,使得教育工作者通常為適應市場形勢的變化,將教育中的道德培養(yǎng)直接轉化為市場成果?!敖逃唐坊钡男问揭仓饾u成為校園德育教育當中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將學校看作為一個生產企業(yè),學生便是其中的生產商品,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關系也走向商品關系方向。這種教育思潮忽視了德育教育當中對人格的全面培養(yǎng),教師們也都為了提升自身班級榮譽或追求名利而使學生的道德教育數量化發(fā)展,導致道德教育缺少應用的靈魂和目標[2]。
(四)道德教育偏離了學生生活
在現代德育文化的教育中,人文精神主要強調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以及學生的寬容品性養(yǎng)成。因此,德育教育更應立足于每一位學生的現實生活,經過不斷實踐,學生在生活中能夠感受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但就目前的中學生德育教育工作而言,其中存在部分教師在德育實踐中沒有將德育教育與學生生活進行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接受教育時不能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脫離生活,不接地氣的德育教育,往往不為學生所接受,接受德育教育也就僅僅成為一種形式,這種形式的德育教育遠遠偏離了學生們的現實生活。例如,學生對德育教育內容僅僅做到外化于形,而不能內化于心,甚至覺得德育教育限制了他們的自由發(fā)展。這樣的教育結果并不是學校和社會所向往的,事實上,這種形式的教育也是中學生普遍排斥和厭惡的。由此可見,德育教育偏離學生生活之后是不能被學生接受的一種教育形式,不利于學生德育培養(yǎng)的發(fā)展。
三、培養(yǎng)人文精神的重要內容
(一)健全學生人格塑造
健全學生人格的塑造,一是對學生責任感的塑造,在責任中展示出自身優(yōu)良品質。二是對學生意志與勇氣的塑造,使學生能夠在不違背道德教育的基礎上,有足夠的勇氣去創(chuàng)新發(fā)展,解決問題。三是對學生積極樂觀心態(tài)的塑造,對待同學老師保持一顆寬容的心,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四是對學生團結寫作精神的培養(yǎng),使學生團結他人的同時,對自身行為具有一定的控制管理能力。綜上所述,這種人格的塑造和培養(yǎng),能夠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同時健全學生的良好行為品質[3]。
(二)弘揚“容納”美德
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當中不乏人文精神存在其中,對正處于發(fā)展成長的中學生而言,教給其中華傳統(tǒng)美德,不僅能夠促進中華美德的傳播,更有助于建立學生包容友愛的情感培養(yǎng),使其健全發(fā)展。其中對學生“容納”精神的培養(yǎng)是人文精神培養(yǎng)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學會包容是一種美德的體現。包容別人并不是畏縮的表現,而是一種大度的體現。例如,將學校比喻成大海,來自不同家庭的學生個體就好比是小江小流,因為校園的這種包容,學生能夠在校園中進行充分的德育教育,實現自我價值的提升。
四、培養(yǎng)中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
(一)結合實踐生活進行素質培養(yǎng)
中學生在校園的德育教育培養(yǎng)中離不開實際生活,要想學會容納他人、包容他人,就必須健全學生自我人格發(fā)展,積極將學生素質培養(yǎng)落實到實踐當中。中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yǎng)大部分也都來自于生活,生活中的感悟是任何說教都比不上的。因此,學校有關領導應當注重學生實際生活的教育,做到德育教育生活化。例如,學校不應該一味反對學生追星,而是在其追星的基礎上通過正確引導,督促學生能夠實現人格精神培養(yǎng)。學習偶像堅強面對各種事情的意志,以及對待媒體或同行的尊重態(tài)度。通過結合實際活動來實現學生道德教育的素質培養(yǎng),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
(二)結合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的發(fā)展建設,對中學生發(fā)展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在頂層設計上,學校著力塑造“容細流成河,納百川為?!钡娜宋木瘢瑢⑿@文化中的“吐故納新”和“開放包容”滲入到學生德育工作當中。例如,加強學校的人文景觀建設,充分美化校園自然環(huán)境,利用環(huán)境的美觀建設來實現對學生的精神教育,讓學生能夠自主抑制其在校園中的不良行為,健全學生人格。同時,學校還可以以“主題教育”為內容,深化學生道德素質培養(yǎng)。學校開展的主題教育活動主要包含公民素養(yǎng)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文化節(jié)、藝術節(jié)等。通過系列化主題教育活動的實踐和熏陶,讓學生在體驗中得到成長,從而進一步認同學校文化,提升道德素質,感悟人文精神。除此之外,校園的文化建設可以通過人文的講座或相關宣傳標語的展示,來滲透到學生的日常德育教育工作當中,使學生在環(huán)境和文化的影響下,能夠樹立主人翁意識,積極面對學習和生活,友愛團結、互幫互助,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風氣。
(三)結合學生道德評價
對學生的道德評價是每個學校在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工作環(huán)節(jié),建立健全校園道德評價體系對學生德育教育的發(fā)展具有保障作用。學生的德育教育方式主要應當采取積極的自我評價方式,以教師評價為輔助評價。在評價過程中還應注重評價過程,而不是單純用成績來評價學生。作為德育工作者,應該善于發(fā)現每一位學生身上的優(yōu)秀品質,激勵學生積極樂觀實現自我道德教育。并且,中華民族傳統(tǒng)人文精神最重要的特征是重視人的道德修養(yǎng),主張人們通過自身的修養(yǎng)與學習,成為高尚的、有理想的人。學校在道德評價時應結合民族傳統(tǒng)文化,融入中華人文精神內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四)結合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重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人文內涵,充分挖掘各學科教學的人文底蘊,關注道德情感的滲透。課堂教學的主要組成要素有學生、教師和課本等。其中,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也是教學中需要注意的關鍵要素。所以新課標將學生主體發(fā)展置于核心地位,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關注每一個學生主體的內心思想和發(fā)展,感受學生不同的情緒變化。當然,學科教師也應注意在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不能為了增加德育內容而脫離教學內容。各學科應結合自身的知識體系與特點,結合其含有不同的人文內涵,使學生從書本中汲取豐富的精神營養(yǎng),奠定知識基礎,培養(yǎng)優(yōu)良的道德素質,從而達到科學性、思想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統(tǒng)一。正因如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促進每位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要緊緊圍繞德育主體目標,把德育滲透于各學科的教學活動中,不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以收到“潤物細無聲”的良好效果。
綜上所述,在培養(yǎng)中學生道德教育的過程中,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而且在教育中要以尊重學生的主體教育地位,將學生發(fā)展放在首要位置,培養(yǎng)學生的包容美德,促進中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崔晉.政治教學與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6(8):82.
[2]聶翔雁,趙健.中學生人文精神缺失原因及提升路徑探討[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6,30(3):40-42,50.
[3]戴文勝.淺談中學生人文精神教育[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4,28(3):68-71.
作者簡介:蘆啟順(1981—),男,江蘇揚州,常州市河海中學,本科,研究方向:德育。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