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梅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朗讀訓練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閱讀教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訓練。尤其在新課程改革中,語文教師要抓好學生的朗讀訓練,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關鍵詞:朗讀訓練;范讀;課堂指導;形式多樣;合理評價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朗讀的訓練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閱讀教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訓練,應在各個學段得到重視。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切實做好語文教學的朗讀訓練。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下面我來談談在語文教學中將如何訓練朗讀。
一、教師要做好示范朗讀
凡是學習,基本是從模仿開始的,美的語言、美的朗讀是學生模仿的源泉。記得朱熹的《觀書有感》中兩句詩“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那學生朗讀能力的提升,何嘗不是從語文老師這個源頭活水中來汲取呢?
課前,教師要做好范讀的準備工作。在鉆研教材、備好教材的基礎上,教師要對課文進行反復誦讀。范讀時,教師對原文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做到聲音洪亮、讀音準確、停頓確切、快慢適當,同時要做到抑揚頓挫,使學生在教師的范讀中得到熏陶。
二、課堂要重視朗讀指導
著名教師孫雙全曾經指出:“書聲瑯瑯應當成為一堂好課的首要特征。”由此可見,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做好朗讀指導。對教材中講讀課文的學習,我們安排了不同程度的朗讀要求。
如教學《金色的草地》,學生在初讀課文時,提出讀書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順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將文中難理解的地方勾畫出來。緊接著,學生進行自由的朗讀學習,教師將進行巡回指導,尤其關注班上的學困生。之后,指名進行朗讀課文,將朗讀中出現的問題給予糾正,并讓學生將讀錯處反復進行朗讀訓練,直到讀通讀順了。在講讀教學中,要做到講和讀的有機結合。教師引導學生要讀得聲情并茂,必要時,教師還要做好范讀。如教學《爬天都峰》,我這樣指導:課文第二自然寫了天都峰的高和陡,學生默讀本段后,我課件出示了陡峭的山峰圖片,讓學生有了直觀的認識。接著問:“孩子們,這么高這么陡的山你能爬得上去嗎?說說你的感受。”學生答:“太陡了,很危險。”“看著很恐怖,萬一掉下去怎么辦?”順勢我這樣指導:“你能讀出天都峰的險峻嗎?”當學生讀后我繼續指導:“請注意兩個感嘆句,語氣要讀得再強烈一點。”于是我進行了范讀,再讓學生模仿讀,要求讀出讓人難以攀登的畏懼心理。后面內容的教學中,我指導學生進行了分角色朗讀,讀中體會一老一少互相鼓勵、互相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品質。尤其引導學生注意“奮力”“爬呀爬”“終于”等詞語,體會一老一少爬山的艱難和勇往直前的精神。這樣的指導,真正做到了語文教學中的朗讀訓練,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三、朗讀形式要靈活多樣
為了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我們在課堂常常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根據課文的特點不同,我們采用的朗讀方式也不同。寫景類文章,包括古詩類,我采用配樂讀;閱讀類文章,采用自由讀。課文中出現人物對話多時一般采用分角色讀。學生初步理解課文內容時采用輕聲自由讀;在講讀教學中采用齊讀、分角色朗讀等。另外,我每天布置學生在家朗讀課文。為了更好地落實這項學習任務,我在手機微信中建了一個班級語文朗讀群,要求學生每天在群里用語音的方式將自己的朗讀發出來,在第二天的課堂上,對他們所發的語音朗讀進行簡單的評價。
四、朗讀要有評價
著名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奧秘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尤其小學生,他們得到老師的鼓勵和表揚,顯得特別開心快樂,從而在內心產生自信,同時獲得學習的動力。
在課堂朗讀教學中,我常常評價:“你的進步真大,連那么難讀的長句子都讀順了!”“老師相信你能把字音讀準,加油,孩子!”“孩子你讀得比較流利,如果把聲音再放大一些就更好了!”等等,有了這樣的評價,孩子們能沒有朗讀的興趣嗎?孩子們不但渴望得到老師的評價,也想得到同伴的評價。在同桌的互讀、指名朗讀中,我會讓聽的同學評價,鼓勵他們指出不足的同時,提出對方的優點。記得一節公開課上,一名后進生竟然舉手,我將機會給了他,可他朗讀后問題真的較多,學生評價時全是缺點,我這樣引導:“你是個細心的孩子,肯定也發現了他的優點,請說說看!”他想了一下說:“他今天舉手了!”我順勢引導:“你說的真對,說明他很有勇氣。”我又對被評價的孩子說:“如果你克服了他剛才所提到的不足,就會進步更大。”對于學生來說,能否在朗讀中得到快樂與進步,少不了大家誠摯而中肯的評價,尤其是老師那準確、及時、多樣、具體的朗讀評價。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把握語言訓練這條主線,尤其在新課程改革中,我們教師要正確認識朗讀教學的重要性,合理地進行朗讀教學指導,就一定能夠培養好學生的朗讀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參考文獻:
白金聲.怎樣當老師 怎樣教語文[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7-05.
注:課題名稱:提高小學生語文朗讀興趣的策略研究
課題立項號:LZ2017-6942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7年度蘭州市“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研究成果系列論文。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