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敏
摘 要:培智教育主要的教學對象是生活和學習能力低于正常學生的特殊群體。這種教學要求教師充分了解和掌握學生的自身缺陷和學習能力,著重分析不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就培智數學20以內的計算教學技巧展開討論,通過分析具體的教學策略幫助教師更好地進行培智數學教育,希望對培智數學教育工作有所幫助。
關鍵詞:培智教育;數學教育;教學技巧
在數學20以內計算教學這個教學內容中,教師可以采用設置最近發展區域的理論進行階段性教學,將學習過程設置成為步步遞進的教學階段,實現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的穩步提升。
一、制定教學目標
在進行教學工作之前要制定教學目標。20以內數學的計算分為加法和減法兩種計算方法,這需要學生在掌握20以內數字的基礎上開展。從整體上看,教學目標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個階段:階段一,學生能夠根據教師提示寫出計算等式;階段二,學生能夠通過湊十法掌握十以內的加減法;階段三,學生在掌握湊十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湊大數、分小數”的計算方法,最終實現掌握20以內計算方法的教學目標。
二、開展針對性教學
在制定教學目標后,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能力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差異化教學,在不同的教學階段,培智數學的教學對象會有不同的缺陷和發展空間。在不同的教學階段要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滿足不同學生的差異化學習需求。
在階段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讓學生根據提示做出相應的計算等式,這一階段教師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學生的觀察學習能力滯后和學習能力滯后兩種情況,觀察能力滯后的學生主要是由于注意力無法長時間集中,也就無法在既定的時間內掌握知識,對于這種情況,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興趣點和注意力集中周期,在學生注意力集中相對時間較長的時間段內進行集中教學,在掌握學生記憶遺忘曲線的基礎上反復鞏固。而學習能力滯后則主要是由于學生的遺忘曲線較短,這些學生的注意力雖然相對集中,但由于遺忘速度較快,無法在既定時間內記憶需要掌握的內容,對于這種情況,教師要耐心通過反復教學的方法加強學生的印象,在對這些學生進行教學時要區別于注意力難以集中的學生,有條件的話要采取分組教學的方法,避免重復訓練引起注意力難集中學生的厭煩心理。通過差異化的前期鋪墊夯實基礎,為下一步教學做好準備。
階段二的教學作為20以內算數承上啟下的階段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在學生掌握算數基本方法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十以內的加減法教學,最常用的方法是“湊十法”,這種方法是以10為標準,可以通過算籌計數的方法開展教學,利用“湊十”游戲,選幾個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每人發數量不同的算籌,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口令迅速找到可以和自己匹配加到10的另一個學生,這種教學方法能夠訓練學生的記憶能力和反應能力,并對反應速度較快的學生進行獎勵,通過這種游戲教學法強化學生對湊十法的學習。減法則需要學生進行逆向思維,在學生掌握湊十法的基礎上,教師需要強化學生的“湊數”思維,以此為基礎讓學生理解減法,讓學生根據自己選取的數字回答能加到十的數字,并將這一過程以算術式的方式體現,形成減法。
階段三的教學內容是整個教學計劃的核心和難點,湊十法是在學生學會計數的基礎上開展的教學,反復多次之后讓學生形成計算能力,逐漸擴大計算范圍,將湊數的目標數擴展至20,教師可以將算籌分成不同份數,讓學生根據教師要求選擇兩份不同數量的算籌加到教師給出的目標數,之后馬上利用“湊十法”反向思維訓練減法,之后反復通過“湊大分小”的辦法對學生的加減法進行強化訓練,直到學生都能根據算術式計算出20以內加減法結果。至此完成20以內加減法運算的教學工作。
三、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動態評估
培智教學不同于傳統的教學,要改變傳統教學考試模式檢驗學生學習能力的衡量辦法,對學生學習能力掌握情況要貫穿在培智教學的整個教學工作中,根據教學計劃的實際落實情況制定動態評估機制,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教師要制定針對性的評估要素,在階段一,教師可以以做計算等式準確率的方式衡量學生的掌握情況,在階段二,教師通過學生對游戲過程的反應速度確定學生學習情況,在最后20內整體運算時要穿插之前的教學內容,并將前兩階段的評估標準結合在一起,對算數準確率進行評估,從而提高動態評估結果的準確度。
綜上所述,培智教育和傳統教育存在一定差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特殊的教學方法,對不同情況的學生采取差異化的教學策略,以靈活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開展針對性教學,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培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整體上提升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葉黎明.主體的追尋:師生關系的歷史嬗變與啟示[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5(4).
[2]朱佳妮,姚莉萍,陳超翰.隨班就讀輕度智力落后學生學校范圍內社會支持現狀的調查[J].中國特殊教育,2004(5).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