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積洋
【案例背景】
有理數運算是蘇教版數學七年級上學期的重要基礎性的內容。有理數加法運算是學生第一次遇到有負數參與的運算,與小學有不少的區別。有的學生一時不能理解與接受,而運算掌握不好,則對后續的數學學習會有很大的影響。作為教師,在教學中,務必要引起重視,在開始時就應通過努力和較好的教學設計,讓學生能夠順利地度過運算這個難關,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案例描述】
為了讓學生能夠完整,比較自然地理解有理數加法法則,我仔細鉆研教材,結合學生實際,設計了以下一些教學環節。
1.引入
通過學生比較熟悉的“凈勝球”,填寫課本上30頁表格。
設計意圖:學生根據生活經驗,不難填出表格中的數字與算式,并得到結果。這讓學生初步感受正負數加法的運算,與生活密切聯系,引發學生進一步思考,加法運算是如何進行操作的,從而順利引出下面探索法則的過程。
2.探索法則
(1)在數軸上操作,加法算式的幾何意義。
①把筆尖放在數軸的原點,沿數軸先向左移動5個單位長度,再向右移動3個單位長度,這時筆尖停在“____”的位置上,用數軸和算式可以將以上過程及結果分別表示。
②把筆尖放在數軸的原點,沿數軸先向右移動3個單位長
度,再向左移動2個單位長度,這時筆尖停在“____”的位置上,用數軸和算式可以將以上過程及結果分別表示。
學生模仿操作,得到一系列算式的結果。
(+3)+(+2)= ;(-1)+(-2)= ;(+3)+(-2)= ;
(+3)+(-5)= ;(-4)+(+4)= ;0+(-3)= 。
教學意圖:通過在數軸上演示加法運算的幾何意義和結果,學生體會數與形的結合,在這里,加法運算的結果和的符號就是筆尖所落在的位置對應數的符號,和的絕對值就是筆尖落在的點所對應數的絕對值。學生對這樣的過程與結果是理解與接受的。這為下面從代數意義上歸納加法法則做好了鋪墊。
(2)引導學生觀察與交流討論,得到法則。啟發學生分3種情況進行分析歸納,得到加法運算法則。
設計意圖:在學生充分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教師以表格形式板書,歸納有理數加法的法則,這樣板書顯得工整漂亮,而且也便于學生理解記憶。表格一目了然,法則分三種情況。教師的板書應該盡量簡潔直觀,這里就是一個比較好的嘗試,后來顯示效果很好,學生能很快記住。
(3)與小學加法運算比較,加深對有理數加法的認識。
通過一些基本的例題講解和基礎練習,讓學生熟練有理數加法運算。然后進入下一個環節,與小學的加法運算比較,這里可以通過一組“辨析與反思”去理解。
辨析與反思:下列說法中,正確的在題后打“√”,錯誤的在題后打“×”。
①兩個有理數相加,其和一定大于其中的一個加數( )
②若兩個有理數的和為正數,則這兩個數都是正數( )
③若兩個有理數的和是負數,則這兩個數中至少有一個是
負數( )
④已知某數比-5大2,那么這個數的絕對值是3( )
⑤絕對值相等的兩個數相加,和為0( )
⑥絕對值相等的兩個數相加,和是加數的2倍( )
設計意圖:通過這個辨析與反思,可以幫助學生較好地與小學的加法運算進行區別,這樣的設計是十分必要有益的。實際中,學生表現積極主動,為學習了新的知識感到興奮,達到了好的教學效果。
【案例反思】
1.好的教學設計需要精打細磨
大家知道,一個好的設計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新知識、新技能,而好的設計需要教師付出辛勤的努力,認真鉆研教材,鉆研學生,鉆研教法。本節課的設計筆者認真學習了教材等有關資料,研究了學生的實際情況,仔細考慮了課堂教學中的細節與自然過渡,發揮教師主導性、學生主體性原則。教學實踐說明效果明顯,從學生滿足的神情可以看出,他們懂得了法則,學到了知識,有成就的喜悅。這不是我們所孜孜追求的嗎?
2.學科教學要體現學科特點
本節中有許多的表現,數與形的結合思想(筆尖在數軸上運動)、分類的思想(加法運算分三種情況討論)、歸納的思想方法等。這些是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對數學學習有指導意義。在課堂教學中,筆者努力在教學環節中,讓學生通過新知識的學習,體會這些思想方法,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遠比學到一點知識更加重要。
3.注意知識的聯系
數學的前后知識往往有密切的聯系。課程編寫就是遵循知識是螺旋發展原則的。在學習新知識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聯系之前的知識,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本節課很明顯,有理數加法與小學里的加法有不同,通過“辨析與反思”這個環節,讓學生舉反例判斷一個命題是假命題,深化對加法運算的理解認識。數學學科的一個特征是知識前后往往有著密切的聯系。這時如果教師能夠恰當地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可以幫助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對數學學習是很有益的。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回顧與思考,如何才是一個好的教學設計?我們要教給學生什么?我們如何才能恰當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讓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這在每一節的教學設計中,我們都要認真思考研究。“教學無止境”,我們相信,只要我們沿著正確的方向努力,一定會不斷有新的收獲。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