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敏
摘 要: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是地理教學的重要環節。但長期以來,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收效甚微,現狀堪憂。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有效性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從構建和諧、互動、“體驗式教學”的地理課堂三個角度初探提高地理課堂有效性的方法。
關鍵詞:地理;課堂;有效性
在素質教育模式下,傳統的以教師授課為主的初中地理課堂已經不合時宜。隨著初中課改的深化,傳統地理課堂模式也將會走向多樣化。
衡量初中地理課堂有效性的標準不再以教師是否完成教學任務為單一因素,而是更加注重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接受程度。初中地理課堂有效性與初中地理教學目標具有內在一致性。初中地理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初中地理知識。那么如何實現地理課程的教學目標、提高地理課程的有效性是當下初中地理教師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構建和諧的地理課堂
實現初中地理課堂的和諧,就是要把課堂教學中的各種有利因素全部調動起來,充分發揮作用。在和諧的學習環境中,以往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將被摒棄,取而代之的將是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在學習知識中感受快樂,是一種化被動為主動的生動模式。由此帶來的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這樣一來,學習的效率必然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必然提升,地理課堂的有效性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和諧地理課堂的“和諧”主要體現在“師與生和諧”和“教與學和諧”上。其一,師與生和諧。眾所周知,師生關系是教育活動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師生和諧以師生平等為基礎。師生平等要求師生在真理面前一律平等,教師不能以其作為傳道授業者的地位輕視學生的觀點,即使在學生觀念錯誤的情況下,也應積極引導,循循善誘,而絕不是一味地批評。對于學生的思考,教師應當積極肯定,幫助其發散思維。其二,教與學和諧。以往課堂上教與學的關系是以教為主,以學為輔。這嚴重背離了教學目標。在素質教育觀念下,教與學的關系應當被定位為以學為主,以教為輔。教學和諧的前提是教學“民主”。教學“民主”要求教師把課堂主動權轉移給學生,鼓勵學生大膽探究,自主學習。比如,地理教材中“活動設計”內容,可以讓學生自行設計,自行體悟。
二、構建互動的地理課堂
互動課堂并不是一個新鮮的認識,很早就有學者提出。但受當時應試教育觀念和應試教育模式的限制,在實踐中并未取得良好的效果。隨著初中地理課程的改革,構建互動的地理課堂成為可能,也是順應改革的必然。互動的地理課堂是和諧地理課堂的延續和發展。“師與生和諧”和“教與學和諧”要求課堂的互動;課堂的互動促進“師與生”和“教與學”進一步和諧。
互動地理課堂的“互動”主要體現在“師生間互動”和“學生間互動”。其一,師生間互動。課堂教學由教師授課和學生聽課兩個部分組成。這兩個部分在時間上同步進行,但并不意味著二者之間就是緊密聯系的。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課堂互動是在教師授課和學生聽課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除了繼承老師提問這種傳統互動模式以外,創造條件在課堂上增設學生提問環節也是大有必要的。其二,學生間互動。學生之間天然平等的學習地位和學生之間互相競爭的意識使學生更容易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提高初中地理課堂的有效性,教師應當適當安排討論課。如分組討論“黃河中下游水資源的現狀及治理措施”。
三、構建“體驗式教學”的地理課堂
“體驗式教學”是不同于以往的“填鴨式教學”。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只注重向學生一味地灌輸知識,而對學生接受知識的程度選擇性地忽略。“體驗式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學生自身感受獲得知識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更加注重學生對知識的自我感悟,突破了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存在的局限。
“體驗式教學”并不是固定的教學模式,更多的是傳達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只要遵循這個理念,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而自行摸索適合自身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法。為了更直觀地闡明“體驗式教學”,筆者舉幾個范例。例如,地球的自轉與公轉。這部分內容應當以動態的形式向學生加以呈現,教師應當利用多媒體制作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動畫,向學生生動呈現地球自轉與公轉的知識點。
“體驗式教學”的內在要求是遵循學生為主體的理念下,根據實際情況采用適合自身的教學方法。為激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興趣,應當盡早在初中地理課堂中引入“體驗式教學”。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有效性的方法有很多,關鍵在于無論采取哪一種教學方法,都要從教學實際出發,切忌生搬硬套,照抄照搬。在如今的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沖突對抗時期,要想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有效性,既要批判地繼承應試教育中的合理成分,如課堂上教師提問和學生之間相互討論的互動方式,又要順應素質教育的趨勢,創造性地開發教學的新模式,如構建“體驗式教學”的地理課堂。總而言之,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有效性的教學方法有很多,只是需要初中地理教師們在實踐中善于發現,善于創造,善于利用。
參考文獻:
[1]袁玉鳳.淺談初中地理高效課堂模式的構建[J].中國校外教育,2013(35).
[2]劉詠梅.新課程背景下有效初中地理課堂構建的實踐與探索[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3(4).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