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平
摘 要:教師在課堂教學前最重要的工作是教學設計,實現高效課堂與其教學設計有很大的關系,隨著教育制度的不斷改革與深化,對高中物理教學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一項教學戰略性計劃“同課異構”有效體現了創新的意識和多方面的教學理念。“同課異構”的教研方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能夠讓教師意識到教學方面的不足之處。對此,對于“同課異構”在優化高中物理教學設計方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同課異構;高中物理;教學
一、將生活經驗融入教學
在物理課程中“電”是重要的課程教學內容之一,與電有關的包括電容、電勢、電功率、磁場等,這部分內容相對來說關系到很多方面,筆者認為教學模式可以從多角度展開,“電”與我們生活密不可分,電燈、電視、手機、電腦等都離不開電。因此,從生活引入,引導學生進入課堂,這方面“同課異構”作為一個很好的切入點。當然,采用“同課異構”教學設計時,教師應根據自己的教學方法和策略采用不同的風格進行課堂教育,合理有效地將書本上的知識融入日常生活中,帶領學生體驗知識怎樣應用。其實,物理與生活緊密相連,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常常會用到我們學過的物理知識,教師可以從這方面著手,當然采用這種方式的時候,應注意把學生從理論知識引導到生活實際,再聯系理論知識讓學生們記住知識點。當然這只是一種教學手段,讓學生真正了解相關知識并把握才是教學的真正目的,教師應掌控好兩者間的平衡,注重課堂效率,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物理課堂教學的高質量。
在上動量定理課前,教師可以給學生提出相關的生活實例,例如,為什么將紙片壓到裝滿水的杯子下,快速抽出,杯子不會移動?為什么杯子落在地上會摔碎而落在沙子里不會碎呢?從而引出本文學習的重點,即動量定理Ft=mv′-mv。列舉生活中的實例,不僅呼應了人類科學歷程的探索,也能讓學生引發哲學思考。對高一學生來說,思維特點正在從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轉變,這樣有趣的提問方式與解答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思維變得高度興奮,積極,迫切地想知道“為什么”。當然,這種方法還能夠消除學生對物理學習的懈怠感,讓學生感覺到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居然包括了很多物理知識,感受到物理課程非常實用,更加投入地學習物理學科。
二、將物理實驗引入教學
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學科,物理上的公式和定義都是由實驗得來的,高中物理也如此,教師的教學可以從物理實驗入手。物理教學最常用的教學形式就是從實驗出發,從實驗開始入手有助于學生直觀記住相應的知識點,認識到科學家探索的過程,這種方法也是學生們最喜歡的。
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是教學的目的,所以在相關實驗過程中,教師應設計有針對性的實驗,進而引發學生對結論的思索和探索,更好地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認知與理解。例如,針對摩擦力進行教學時,我在課堂上展示了這樣的實驗情景:一同學在一光滑水平地面上推一個桌子,用1N的力推,推不動;之后增大力氣,用3N的力推;桌子剛好開始移動,保持勻速直線運動;之后,這位同學用5N的力推桌子,桌子快速移動,做勻加速直線運動。這個實驗非常經典,當然從這個實驗中,可以看出,物體的靜摩擦力是多少,還可以看出用的力大于或等于摩擦力時,物體開始移動,小于摩擦力時物體保持靜止。進而引出摩擦力的概念:阻礙物體相對運動或相對趨勢的力叫做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這時可以進一步提出疑問,阻礙物體相對運動趨勢是什么意思?進一步引出摩擦力的種類,摩擦力分三種,分別是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和滾動摩擦。教師用自己獨特的風格、方法、策略進行教學的課,會讓學生感覺到物理課堂的生動有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
三、將知識探討融入教學
物理知識點都是由實踐得來的,所以其內容具有非常重要的實踐性,目前,一種很好的教學模式是將學生引入對知識的探索,實踐過程能夠很好地深化學生對教材的掌握。當然需要注意的一點是,以知識實踐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對于實驗探究的問題應設計合理,當學生們不了解相關知識或原理時,這尤為重要。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梳理以及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這樣學生才能真正領會到這些知識的實用性。比如,針對“做功”這方面的內容時,我給大家舉兩個實例:
實例1:小明搬著一沓書,向前勻速直線移動,此時搬書的力對書不做功。
實例2:小明拖著一箱書勻速爬樓梯,此時搬書的力對書做功。
由這兩個實例可以讓學生進行討論,為什么前者不做功后者會做功?隨后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最后得出結論做功的兩個條件分別是力和力的方向上的位移。
對此,教師還可以根據功的計算式提出問題,比如,實例2中,若小明搬著一沓書爬樓梯,這時,力的方向會跟運動方向形成一個夾角,此時怎樣計算功的大小?引導學生新舊知識結合,將矢量分解引導進教學,讓學生通過自己分析和推理得出最后功的定義,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以上提到將生活經驗、物理實驗和知識探討融入教學的方法都是目前值得嘗試的教學模式。“同課異構”開展課堂教學不僅是采用不同的教學思路,更重要的是根據不同的教師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根據學生的實際和現有教學條件以及自身特點,進行不同的教學設計,最后能夠讓學生直觀感受到課堂的多樣性和有趣性。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