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鴻麗
摘 要:要達到生動自然的教學境界,必須重視教師主導作用。而只有通過“讀”,以內養外,教師才能厚積薄發,在課堂上巧妙引導,使“學生是主體”不再是空話,理想的教學境界自然而然得以呈現。
關鍵詞:教師;主導;生動自然;“讀”;厚積薄發
一、教師主導,提高學生學習效益
時下有一流行的觀點:既然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那么,學習就成了學生自己的事,教師只是學生探究過程中的“平等”的合作者、參與者,而不能充當學生自主學習的引
路人。
其實要注意區分兩個概念,“教師中心”和“教師主導”。這是兩種本質不同的做法。前者是目中無“人”,一切以教師自己為出發點,學生的一切活動服從于教師的需要,學生的一切思想服從于教師的觀點。后者恰恰相反,教師的一切活動以學生為根本,教師不用一己的觀點規范、制約學生,而是尊重學生主動學習的權利,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為學生的解讀和表達發揮自己應盡的作用。
用傳統的文化觀點來解釋,前者是追求“同”,后者是追求“和”。我們追求的理應是“和”,是師生的和諧統一。
有的教師似乎是怕教師主導地位一旦體現充分,就會沖淡學生主體地位的實現。似乎任何方向性的引導都是對學生主體地位的侵犯,都是對學生個性張揚的蔑視。貌似新潮,實則有害。因為師生間的人格平等決不意味著知識、能力的平等,學生語文學習效益得以提高的根本保證正有賴于教師主導作用的合理發揮。
“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無疑是對學生“主體”地位的生動描述,但我們絕不能做簡單機械的淺層理解。學生的“自主”學習,應該是在教師合理引導、適時點撥之下的精神自主、思維自主,而非行為上的隨性、散漫;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也應該是建立在精神個體獨立思考基礎之上的相互啟發與切磋,而不僅僅是表面熱熱鬧鬧地討論。
摒棄形而上的東西,追求本質上的理念的革新,才是語文教學努力追求的目標。
二、生動自然,藝術創造理想境界
能否呈現生動自然的教學境界,關鍵在于一位教師善不善于組織引導。怎樣引導,不同的視角有不同的做法,本節僅從課堂教學的實用藝術出發,談我在實踐中注意到的幾點。
其一,“我見青山多嫵媚,青山見我亦如是。”師生間要形成情感的共鳴,教師先得感動自己。教師的心理角色應根據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環境進行合理調整,使自己處于一個最恰當的位置。一句評點、一個體態語、一個眼神,即使是展示的圖畫,播放的音樂,都會表現出教師的心理角色。如《白馬篇》的英雄豪放,《歸去來兮辭》的淡遠瀟灑,此時學生眼中的教師就像曹植、陶淵明,或者一位了解他們的摯友,學生也隨之產生探究、走近主人公的欲望。
其二,充分注意內容的上下銜接,問題的設置遵循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律。如《我的空中樓閣》一文,我設計了“感性樓閣”“心中樓閣”“我的樓閣”三大板塊,學生由表及里體味了“樓閣”之美,理想之美,并“站讀”名篇,叩問了自己心中的“樓閣”。學生合作探究的熱情高漲。
其三,采用與文章風格相統一的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創設適合作品基調的情感氛圍。如《歸去來兮辭》在簡介必要的寫作背景后,我以“讓我們假想自己就是陶淵明,在回家的路上對世人真情告白”轉入課文的以讀品味。學生比聽“讓我們看課文”更易進入情境。
其四,點撥語、過渡語應力求和諧自然,并盡量使用學生熟悉的課本知識。仍以《我的空中樓閣》教學為例。如相機點撥:“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中說‘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他今天幸福嗎?”如此,學生便由海子“今日不幸福”想明日“做幸福的人”聯想到古人今人向往自然,追求自由是由于“他們都有對現實生存環境的不滿意或不滿足”。
一位優秀的老師,首先就是一位出色的主持人,引領全場融入民主科學的陽光氛圍,課堂才會真正靈動起來。
三、以內養外,厚積薄發
進入教室的一剎那,登上講臺的一瞬間,似乎都有足夠的氛圍使教師產生主角的意向,然而事實上,很多教師缺乏足夠的自信。如何有效引導?行云流水般動態自然的教學境界如何呈現?
“藝高”才“膽大”,“厚積”方能“薄發”。“內養”到一定的程度,教師的匠心才會不著痕跡,巧妙“溶解”在課堂教學中。
語文學科從來都要求從教者知識淵博、視野開闊,時代也要求我們有與時俱進的意識。語文老師首先是個“雜家”,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時事政治、文學名著、生活話題,無一不可讀,無一不可用,它們是教學之源、智慧之泉。還要具備一定的教育理論功底,這樣才能從一定的高度觀照語文教學。
要讀書,而且要“讀”他人。在這樣一個信息社會,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是多元的,廣義地說,每個人都是信息的載體,文化的載體。向語文領域的專家學習,向身邊的老師學習,教師甚至有必要放下架子,向學生學習。“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可讀、必讀的還有自己。語文是一門情感性、人文性最強的學科。學生是鮮活的個體,老師又何嘗不是?研究自己同樣重要!每一位教師的知識結構、先天氣質、個性品質、教學機智都不盡相同,如何將這些特定的素養實現最佳組合,融會到特定的學生、教材、時空中,展現出獨特的教學風格,是我們應該努力追求的。
讓我們用心靈啟發心靈,用藝術引導心靈,遨游在生動和諧的課堂中吧。
參考文獻:
[美]尼爾·布朗,斯圖爾特·基利.學會提問[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