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琦
摘 要:朗讀是語文閱讀課程的教學方法之一,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不知不覺中增強了對文章的語感,提高了審美情趣和對課文中語言的學習興趣,也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初中階段的學生,正是易感的年紀,情感容易受到文學、音樂等方面的影響,而通過朗讀,則能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作者想表達的感情,有助于情境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提高教學效率。從朗讀閱讀教學現狀著手,試圖探討有效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朗讀閱讀;教學策略
一、朗讀閱讀教學現狀
朗讀是學生通過將課文大聲地帶有感情地讀出來,邊讀邊體會課文的美好情感,并獲得精神上的享受,也是語文閱讀教學中一項重要的教學方法。但在實際工作中,卻存在著不少問題,使朗讀教學流于形式,不能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
不少教師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在課堂上將大部分時間精力都放在結合課后習題對課文的講解以及課文中優質句型、修辭方式、總結文章主題大意和中心思想、分析作者的寫作手法、個別字句的講解等方面。多數教師都沒能意識到朗讀對文章學習理解的重要性,普遍認為,與其花時間去朗讀課文,還不如多花時間去做閱讀題。這就導致原本教學計劃上要求的朗讀部分變為讓學生默讀或毫無感情的讀一遍課文就算過關,根本達不到原本的要求。
在學生朗讀課文時,教師并不能就朗讀作出專業的指導,如指導學生如何正確發聲、換氣,或者怎樣自如地處理音調高低、語氣的輕重緩急等,導致學生在讀課文時,哪怕會偶爾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卻因為不知道如何將這種共鳴通過語調的升降表現出來,無法通過朗讀來傳達這種感情,讀到后面,可能連這一點共鳴也無疾而終,影響朗讀效果。
二、初中語文朗讀的策略探討
實施有效的朗讀教學,教師首先需要了解包括語音、停頓、重音、語速等方面的朗讀技巧,自己多聽多練,將上述技巧完全掌握后,才可能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在課堂教學中,老師也可以結合課文內容,根據課堂上學生的表現,運用默讀、大聲讀、齊聲讀、誦讀、賞讀以及充滿感情地朗讀等手段,完成一次朗讀教學。在具體實施中,需要先讓學生通讀并讀熟全文,邊讀邊感悟課文中所蘊含的感情、作者想表達的東西等,對其產生獨特見解,在之后的朗讀中根據自己的理解去傳遞感情,并在朗讀中受到美的熏陶。
比如在《秋天的懷念》中,教師先讓學生整篇通讀,做到不漏字、不錯字、不出現因未讀順而產生的停頓,在通讀中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調和整體認知。然后,讓學生自行嘗試朗讀,但需注意語調、語速以及自身通過語音傳遞的情感是否與自己的理解相吻合,并在重復朗讀時適當調整。最后,由老師隨機抽取學生起立,大聲、充滿感情地朗讀,在學生朗讀結束后給予相應的指導,如在朗讀“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勁兒!”等表達作者強烈痛苦情感的語句時可用較為激動的語氣,表現出作者對雙腿癱瘓的不滿和絕望;“咱娘兒倆在一塊兒”這句話時可以用稍微有些顫抖的語調,體現母親對作者的疼愛,癱瘓的雙腿在兒子身上,卻痛在母親心里;到文章最后的“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則用較為舒緩的語調,充滿回味,體現了作者對母親的懷念之情。
教師也可以通過運用多媒體手段,用畫面、視頻、音樂等形式,結合課文內容,將學生引入教學情境后,引導學生結合多媒體輔助課件去體會課文所描述的場面,所表達的情感,同時,由教師先行范讀,而后讓學生進行朗讀。如《春》,可以將班得瑞的spring作為背景音樂納入多媒體課件中,同時植入春暖花開、春雨中的桃紅柳綠、春山、春水等畫面或視頻。在這樣的多媒體背景中,教師進行范讀,用錯落有致的聲調、優美的音樂和美好的畫面,將學生引入優美的春境中,沉浸在春天的氣息里。同時,通過教師在范讀時表現出的語音感,通過朗讀節奏、語調等傳遞出的情感,也有助于學生進一步把握此篇課文的情感基調,即為活潑又清新,充滿生命力,充滿對春的熱愛。那么,在之后的學生朗讀中,也會自然而然地將這些情感融入進去,盡情領略春的世界。
總之,朗讀教學,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尤為重要,能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中所表達的情感,提升語文素養。因此,教師需要熟練掌握朗讀技能,結合具體情況運用不同的朗讀教學手段,按照朗讀教學程序,通過教師范讀和情境的設置,進一步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感悟,并提高朗讀能力。
參考文獻:
[1]鐘亞琴.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指導實踐與體會[J]. 小作家選刊,2017(15):95.
[2]王玉曉.論如何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朗讀指導[J].時代報告,2017(12):212.
[3]江霞.新課程背景下初中語文朗讀教學模式研究[J].課外語文(教研版),2014(5):161.
[4]石成.注重朗讀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4(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