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先梅
部編版新教材為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平臺,又對課堂教學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對中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一個新的論題。那么,應該如何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呢?
一、依托文本,用好教材資源
教材資源,狹義的教材即教科書;廣義的教材,指課堂上和課堂外教師和學生使用的所有教學材料,比如課本、練習冊、光盤、故事書等,包括工具書、教師的教案及學生的學案等內容。教材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是教師和學生實施課程標準的重要憑據。
(一)用好文章題目
記敘文題目作用很多:
1.把握文章題目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訓練學生通過文題攝取信息的能力,對于學生把握課文內容、主旨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記敘文題目作用很多:
①告訴文章的記敘順序。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②概括主要事件,例如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突出阿長為我買《山海經》這件事。
③揭示了文章體裁,如《人的高貴在于靈魂》《馬說》《送東陽馬生序》等。
④交情事情的時間、人物等寫作對象,例如《一雙手》《我的母親》《藤野先生》等。
⑤交代文章的線索。如《背影》充當線索、抓住外貌特寫鏡頭表現父子深情;《三顆枸杞豆》《柳葉兒》分別以枸杞豆和柳葉為線索。
⑥揭示主旨,例如《小草與大樹》。
把握文章題目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訓練學生通過文題攝取信息,對于學生把握課文內容、主旨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用好文下注釋
文下注釋包括:① 題目注釋;②生字注釋;③詞語注釋;④知識性注釋。
如對《〈世說新語〉二則》的注釋:選自《世說新語箋疏》。《世說新語》,南朝宋劉義慶組織編寫的一部志人小說集,主要記載漢末至東晉士大夫的言談、逸事。課文所選兩則分別出自《言語》和《方正》篇。題目是編者加的。注釋指明課文出處,對作者及作品作簡介,說明編輯對原文是否有所刪改等。
課文注釋,是中學語文教材特別是閱讀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充分發揮課文注釋的作用,掌握足夠的字詞,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可增長知識,提高閱讀能力及表達能力。
(三)用好文后積累拓展
初中階段每篇課文后設計了充分體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積累拓展,幫助學生在初步理解單篇課文后,適當拓展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并為單元后“綜合性學習”做必要的鋪墊。其中創新類題目注重讓學生學以致用,例如,朱自清的《春》一文,課后讓學生找出喜歡的段落,標出語句中的重音和停連,朗讀并背誦全文。而《濟南的冬天》一文,課后讓學生借鑒課文的某些寫法,就家鄉的冬天的風景寫一個片段。積累拓展更加走向生活、走向綜合,引導學生關愛社會,關愛環境。
(四)用好文中插圖
初中語文教材有兩百多幅插圖,這些插圖大多出自名人之手,無論形式還是內容都有很高的價值。這些插圖形象、直觀、有趣,它們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視覺記憶能力和聯想能力,使學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識,提高課堂效率。如,學習《給我的孩子們》一課時,在學習課文之前,教師先帶一些豐子愷的畫,讓學生觀察圖畫,認識并探討豐子愷的畫的特征,激發興趣;隨后在進入課文學習,學習課文時再引導學生結合圖片進行欣賞、想象、思考。從靜止的圖畫到變化,從外表到內心,從畫外到畫內進行創造想象。想象力得到拓展,創造性思維得到培養,更提高了學習效率。
(五)用好文后知識集錦
現代漢語中詞性常識已經從蘇教版教材中消失了很多年,這是個嚴重的缺失。部編版教材則用知識集錦的形式再現了現代漢語詞性常識、修辭等,更好地完善了學生知識系統。此外,還有教材中的預習、文旁提示都有各自的作用和價值,也需關注。
二、基于文本之上的價值
語文教材里的每篇作品皆是永恒的經典,都是作者智慧的結晶,蘊涵了他們豐滿的思想感情。它們除了具有教材本身的價值,還有文本以外的價值。
①“借思路”。思路決定著文章的內容和結構的質量。我們可以學習《背影》首尾呼應的思路,可以借鑒鄒韜奮的《我的母親》版塊式組織文章思路,可以仿寫《鄉愁》《沁園春 雪》。學習優秀的作品,仿寫、改寫、創作,寫出首尾呼應、材料安排清楚合理、表露感情或說理適當的一般作文也不會太難。
②“借方法”。編入課本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文質兼美的名家作品,具有很強的典范性。美文中蘊藏著靈巧的結構、精妙的寫作手法,教師要善于捕捉文章中的精妙寫法,從而指引學生的習作。
比如,鄒韜奮的《我的母親》一文中,我們獲得了關于寫人的寫作方法——選擇典型事例寫人;《口技》一文中,學習關于“運用正面描寫加側面描寫刻畫人物”的寫作方法;《散步》一文中運用“矛盾的心理”內容具體豐富,表現了我的責任感;《一雙手》中運用細節描寫、外貌描寫刻畫人物品質。
寫人的方法多樣,學習這些教材上的課文,引導學生歸納寫法知識,再進行片段強化訓練,最后連段成篇。這些片段相對獨立、簡短完整,能夠利用課堂時間進行訓練,學以致用,具有很好的實效性。
例如,在《父母的心》課堂教學中,父母三番五次調換送給財主夫人的孩子悲傷感人,一波三折的寫法真切的讓學生體驗到“父母的心”。教學時,我們既可以設置“故事后的故事”,讓學生想一想、寫一寫,身臨其境地走進父母親的內心,也可以學習文章一波三折的寫法,讓作文更具體,主題更突出。
總之,以教材為載體,充分發掘教材的價值,是每一位教學者值得探索并努力付諸實踐的課題。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立足文本,用好教材,適度、適時、適當拓展,讓學生主動融入課堂學習中,不斷鍛煉他們的理解能力,在努力提高語文核心素養的同時,真正形成語文大課堂、大空間的教材觀。
參考文獻:
張瑾穎.立足文本,有效拓展,培養學生語文素養[J].教育科研論壇,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