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成
(北京印刷學院 北京 102600)
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結晶,是在中國五千年延綿不斷的歷史中,以遠古文化為基礎,以儒家思想為中心,由諸子百家互相影響而形成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總和。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富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深深影響著我國人民精神思想的升華,并從多方面影響著我國經濟的發展。
我國古代漫長的農業社會給我們留下了古老的傳統文化,其中絕大部分內容對現代經濟起推動作用,也有少部分內容對現代經濟起阻礙作用。我們要用全面系統的眼光,歷史地、辨證地去看待傳統文化對經濟的作用。
從特定的某一時段上看,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是不同步的。在我國古代,經濟曾經有過輝煌的發展,也有過幾近崩潰的衰落。經濟大幅度變化時,文化還是處于比較穩定的發展狀態,經濟與文化有一定的不同步。這種不同步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是文化的發展落后于經濟發展(清末封建文化)。這是一種已經陳舊了的文化,它對過去社會的經濟有促進作用,而對發展了的社會經濟起著制約和阻礙的作用。第二種是文化的發展超前于經濟發展(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文化思想領先于經濟發展,它能給經濟發展指明方向,提供精神動力。第三種是亙古不變的優秀文化思想和倫理道德,它不管在什么社會,對經濟發展始終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根據以上經濟與文化不同步的三種情況,我們要在現代經濟發展中,努力克服第一種文化現象,全面利用第二種文化現象,充分發揚第三種文化現象。為此,我們要通過對傳統文化的研究,提煉其有利精華,促進現代經濟的發展[1]。
中國特色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作用下的中國現實。能不能用正確的態度對待傳統文化,關系到我們有沒有文化自信的問題,也關系到我們能否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問題。在此討論的傳統文化,主要是指精神層面的內容,它包括思想觀念、倫理道德、思維方式等。自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后,儒家文化受到我國古代封建統治者的推崇,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正統和主流思想,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
“仁”是儒家協調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最高道德準則,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仁的本義是人與人的一種親善關系。仁就是關愛人,理解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將心比心對待每一個人,要有博愛心、包容心、仁愛心。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才能實現整體和諧。強調社會和諧,強調以和為貴。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是仁道的發揮,源于人與人之間的親密團結,精誠合作的人道思想。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治國齊家首先要從修己修身開始。重視道德修養,提升精神境界,堅持修身為本,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端正行為。正人必先正己,首先管好自己,只有這樣才能管好別人。堅持慎獨自修原則。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教育、自我監督、自我完善,讓自己成為一個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達到至仁、至善、至誠、至德、至道、至圣的理想境界。
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念的重要內容。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追求財富雖然是人的本性,但要做的合情合理,符合社會公德。君子義以為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強調精神生活的崇高性,不貪圖物質享受,這些價值理念深深地埋藏于人們心中,成為人們自身修養及社會行為的準則[2]。
中國古代為了維持社會和諧,倡導“持中守正”思想,反對極端主義;為了使人們心態和諧,倡導“素位守常”的修養方法;為了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倡導“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和諧發展理念。
強調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國家的“大一統”思想由來已久,影響深遠。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1.仁者愛人的包容思想,有助于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全面發展。只有仁愛思想,才能實現如下目標:一是協同世界人民共同打造政治上互信、經濟上融合、文化上包容的利益命運共同體,讓各國人民共享美好生活。二是加強世界不同文明間的對話,求同存異、和平共處、兼容并蓄、共生共榮。三是順應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時代潮流,堅持開放合作的精神,維護全球自由貿易,推動世界經濟發展。
2.重視精神境界,強調個人修養,能有效提高國民素質,加速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制造業的升級需要精細化加工,需要工匠精神,沒有良好的個人修養,無法具備工匠精神,無法達到精細化生產要求。重視自身修養就能自律行為,可以有效降低經濟活動中的違法犯罪事件,保證經濟環境的純潔穩定。在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時候,我國傳統文化以潛在的形式起到了基礎性作用,以較少的成本換得了巨大的成功。現代經濟的競爭,其實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核心是自身的修養。思想境界決定著一個人的眼光。個人修養決定著一個人所能達到的水平。品牌對企業來說很重要,要打造一個好品牌,首先就得打造一個具有凝聚人心的企業文化,樹立良好的品牌理念。品牌是生產者的一種精神,要長期維護好品牌,要靠企業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
3.以義為重的道德思想有利于市場經濟的有效運行。雖然現在我國已經進入法制社會,整個經濟在法律框架內運行,但是,還有很多經濟行為用法律無法考量,需要用道德來約束。在經濟發展中,如果只強調經濟利益,而忽視以義為重的道德思想,就會惡化經濟環境,阻礙經濟的發展。為此,在現代經濟發展中,要提倡以義為重,每個市場人必須要有誠實守信的價值理念,在此基礎上追求正當經濟利益,從文化思想源頭杜絕假冒偽劣產品的出現和坑蒙拐騙現象的發生,優化經濟秩序,確保經濟健康發展。
4.中庸和諧的觀念有助于社會和生態文明的發展。中庸的核心是不走極端,尋求合理和諧的狀態。在經濟運行中,和諧觀念能夠緩解各競爭主體之間的矛盾,使人們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追求社會效益的實現,促進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從中庸的觀念出發,有助于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思想的理解,不做過度追求經濟增長速度而破壞環境的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5.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觀念,有助于消除自由主義,有助于國家政策的有效實施,有助于國家實施宏觀經濟調控。現代經濟既需要市場配置經濟資源,又不能缺少國家的宏觀調控。在經濟危機面前,國家的宏觀調控顯得十分重要。落實國家政策的主體是每一個個人,如果每一個個人心中只有自己沒有國家,那么再好的宏觀政策只能成為一張廢紙。在國家利益至上的影響下,我們國家在實施宏觀政策時,做到了政策的有序推進,有效地彰顯了社會主義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